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臺階》的結局是失敗的嗎?——“步驟”含義的再探索

《臺階》的結局是失敗的嗎?——“步驟”含義的再探索

作為壹線教師,我對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編排有異議。當阿昌和《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信客》這些文本聚合在壹起,壹幅底層勞動人民艱難生活的圖景就客觀形成了,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比如勤奮、善良,在冰冷的現實面前幾乎壹文不值。當努力、善良、挫折是雙胞胎,智慧破碎,冷漠對抗,當無數“父親”仍然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在社會底層和平、安靜地生活,甚至成為別人的笑柄,我們的教育將無法避免尷尬。這就是教學現狀。最後壹個學生甚至直接對我說:“我不想做壹個像父親或者信徒那樣的善良的人。他們簡直是傻瓜。”這不全是孩子們的錯例如,當我們談論“臺階”時,很容易把“父親”描述成壹個悲劇人物。這看起來很正常,因為父親身上確實有很多悲劇因素。但在我看來,這些悲劇因素並不能證明父親是壹個悲劇人物。如果我們對其“悲傷”的強調不恰當,完全有可能造成學生對艱苦奮鬥精神的負面思考,甚至使學生鄙視勞動,鄙視底層勞動者。這是壹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這涉及到“步驟”和這類作品的教學價值取向。比如,我在2007年第八期《中學語文教學》上讀到楊老師的文章《可敬而又可悲的父親——對“臺階”意蘊的新探索》,對楊老師的分析很受啟發,印象深刻。不過,關於小說的結尾,楊先生是這樣評價的:父親在建造臺階時表現出的堅忍不拔和執著精神固然令人欽佩,但把改變立場的希望寄托在擡高臺階上卻令人悲哀。作者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在結尾錦上添花,用“怎麽了,爸爸老了”這句話簡單回答了爸爸的失落。這是壹個失敗。這個分析有兩點值得探討:第壹,作者真的“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嗎?第二:這個結局是簡單的回答嗎?在我看來,《臺階》的結局耐人尋味。為什麽?剛接觸文字的時候,覺得“怎麽了,爸爸老了”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有深意。毫無疑問,句子所表達的感情是很沈重的,但為什麽作者選擇了句號,而不是表達方式和意義相對豐富的感嘆號呢?我的直覺告訴我,文本的靈魂就在這個時期。上課時,我讓學生先背《背影》的結尾:唉!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見到他!這句話裏兩個觸目驚心的感嘆號,自然引出了莫名其妙,看似平淡的腳步句號。然後通過四個教學步驟,引導學生了解這壹時期。第壹步:快速掃描文本,然後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故事。第二步:揣摩文章中兒子的感受,了解他對父親蓋房子的評價。這表現在選擇最恰當的詞填空:我的父親。孩子對文本的理解真的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感激、欽佩、遺憾、擔憂、憐憫、情感、愛……我抓住這些“差異”和“矛盾”,自然生成教學的出發點。第三步:通過朗讀和評論引導孩子進入課文。我著眼於小說的精髓,通過引導學生仔細咀嚼關於父親的腳、眼睛、汗水、腰、微笑、頭的文字,試圖引導孩子進壹步思考兒子對父親的情感變化。第四步:讀出時期深度的感受。有了上面的鋪墊,我最後讓學生念“怎麽了,爸爸老了”這句話。在不斷的比較嘗試中,孩子們漸漸明白,這最後看似不經意的嘆息,其實是作者最無奈最沈重的呻吟。是的,父親老了,這裏的“老”不僅是指父親老了,身體受了傷,不能再幹農活,更是指兒子感受到了父親精神世界的“衰老”——父親不僅失去了健康的身體,也失去了目標。雖然身體的衰老已經讓人難過,但失去追求更讓人迷茫。但兒子的痛苦在於,他幾乎是看著父親用壹生的時間在蓋房子,面對父親身心迅速衰老的殘酷現實而無能為力。壹個句號,悲傷地道出了中國再勤勞善良的農民也無法徹底改變命運,獲得幸福的殘酷現實。小說裏的父親如此,中國無數農民也是如此?所以我並不認為《臺階》的作者“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只是因為作者意識到了父親幻滅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才有了這樣的結局。作者不是不習慣驚訝,而是習慣了驚訝。還有什麽比面對困難時的清醒和無助更讓人苦惱的呢?這段看似平淡無奇的時期,卻能在平淡平靜的語境中凸顯出震撼人心的悲傷。所以,作者不僅是清醒的,而且是相當清醒的。《臺階》的感人之處,不僅在於他塑造的人物真實感人,更在於它含蓄而深刻地提出了如何改變中國農民生存狀態的現實問題。善良的美德,頑強的毅力,執著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中國農民有這些被稱為人類的高尚精神,但除此之外,他們壹無所有。但是,當這些最高尚的精神仍然不能改變壹個人最基本的尊嚴和幸福時,首先要反思的應該是我們的社會。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學生:父親是偉大的!這壹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教材的價值取向不準確,《臺階》就會成為嘲諷底層勞動者的反面教材。在我看來,用“可敬”來形容《臺階》中的父親是不夠的。我們壹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他父親的偉大,因為他在壹無所有的背景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自己的家——這是他的物質家園,也是他的精神家園。當然,父親不會意識到,正是這種精神,才難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如果我們的農民連這點精神都沒有,所有的理想都將成為空想。也許是因為文學作品需要更深入地揭示生活的本質,所以這篇小說重點講述了父親在新房建成後的挫敗感。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壹個老農壹輩子為蓋新房而奮鬥,並不是個別現象。甚至是中國農民或者中國底層平民的普遍生存狀態。對於個人來說,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之壹的成功,它給個人帶來的快樂和尊嚴應該是巨大的。如果按照小說的情節,造房子的成功會讓父親“頭埋在膝蓋裏很久”。我覺得這很殘忍,不符合生活現實。教練是對的。我的父親是壹位勤勞、善良、謙遜的父親。他壹輩子“看不起自己的眼睛”,“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地位”。從文章中的大量篇幅可以看出,父親是壹個內外都循規蹈矩的農民。其實他是在努力中感受自己的價值。他不討厭勞動,反而以勞動為榮。蓋房子的成功滿足了父親的部分心理需求,但對於壹個壹輩子老實巴交,對生活沒有太大欲望的父親來說,把父親的痛苦歸結為房子蓋好了,社會地位卻沒有達到相應的預期,是不公平的。然後有很多原因讓我父親在蓋房子成功的時候,看起來很失落。這可能是作者真正不理解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的問題。總之,把父親的痛苦僅僅歸結於他提高家庭地位的“虛榮心”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可笑的。退壹步說,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沒必要批評父親的精神層面不夠高,甚至嘲笑父親在“臺階意識”上的落後,因為用只有這樣的精英才能擁有的價值觀來衡量父親是荒謬的。我父親的壹生是中國農民奮鬥的典型壹生。他的壹生卑微,但絕不是失敗。以父輩為代表的這些壹無所有卻依然努力的草根群體,就是中國的骨骼和脊梁,中華民族就是在這樣頑強的精神支撐下茁壯成長的。即使他的父親“悲傷”,他的偉大也遠遠超出了他的悲傷。絕不能把批判這種“悲哀”作為研究“臺階”的主旋律。要引導學生學習父輩的創業精神,多思考父輩和農民在中國的命運。我覺得,面對《臺階》這樣的小說,我們——也許是活得比農民稍微有尊嚴壹點的人——應該有“彎腰”讀書的意識。但這種“傾斜”不僅僅是同情。只有真正的愛和深刻的理解,才能理解《臺階》中的主角,避免自覺不自覺地犯居高臨下的錯誤。究其根本,這其實和閱讀觀念有關——妳是平民閱讀觀念還是精英閱讀觀念。只有這樣,《臺階》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思想價值才避免了被扭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