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輕割莊稼,春遍天下,水遍天下。”行走在李思的山川之間,自然想到這個詞,沈醉在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交匯的意境中。
這是壹個田園詩般的地方。
在晴朗的日子裏,李思的天空幹凈透明,沒有灰塵,偶爾有雲飄過天空,令人深思。幾個安靜的村莊,裊裊升起的炊煙,綠色的田野,清澈的小溪,勾勒出壹幅明亮的田園風光。
這裏有壹望無際的森林,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有綠海般寬闊的萬畝林場,林間溝壑縱橫,泉水叮咚,鳥鳴陣陣,常有刺豬兔子等動物奔跑。林場裏有粗壯挺拔的杉樹、高聳入雲的松樹、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杜鵑花、蘭花和許多珍貴的藥用植物。杜鵑花盛開時,林間繁花似錦,映出藍天白雲深處的人們,寧靜而安全。
美麗的王官河日夜流淌,接納沿途的溪流,奔向遠方。清澈的河水倒映著月牙形的石橋,兩岸的青山綠樹,水中的壹切都隨之移動,最後變成壹片模糊。魚在水裏遊著,有些魚跳出了水面。在水面上跳了壹個優美的“弧線”舞後,優美的身體突然跳入水中。在壹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女孩們來到河邊洗衣服,然後把衣服掛在河邊生長的灌木叢上。很快,河岸變成了五彩繽紛的壹片...
李思是壹個少數民族聚居地,長期以來,彜族、苗族、漢族等民族和睦相處。
關於其名稱,《畢節縣地理誌》載:“李思”原為彜語,意為“晚粟”,因產晚粟而得名。此地位於七星關城東北約40公裏處,自古以來就是連接梯田、小雞場、燕子口、顏良的交通樞紐。明朝以前,這裏是彜族首領的領地。明朝洪武年間,曾設堡押兵,名“四裏堡”。據清代康熙城誌的縣誌名稱分析,屬於“平定裏八夷屯之壹,名為四裏堡”,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河南赤水八壹屯畢節縣被割為平定裏,名為四裏堡。同治年間,定名為四裏堡,後又稱四裏堡,民國邊境稱,屬李繼昌鄉管轄。
四面環山,地形復雜。根據《土壤誌》,地貌劃分為:李思屬“砂頁巖低山河谷,主要出露巖石為紫紅色砂泥巖、紫色砂頁巖、黃色砂巖等”最高海拔1.572米,位於冷沙梁紫支以西,最低海拔1.654 38+0.572米,位於王官河東北部。王官河河水深,河谷窄,兩岸植被茂盛,土地肥沃。良好的土壤結構和溫和濕潤的氣候為板栗作物高產提供了重要條件。
這裏盛產水稻、玉米、小麥、大豆等農作物。生產出來的無公害優質大米營養豐富,軟糯清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用當地無公害糯米釀造的易濺酒,醇香可口,清爽健康。
李思種桑養蠶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以前幾乎是“家家種桑”,“家家養蠶”。現在還有400多畝養蠶,200多戶養蠶。當地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繅絲技術。人們手工制作的絲綢、蠶絲被,質地柔軟,保暖透氣,多次被省內外客戶訂購。
自古以來,李思就有茶和當地煙草(即煙葉)的傳統。用茶葉和煙葉招待客人是李思人民勤勞樸實的習俗。長期以來,李思人民信奉“貴客進門”、“有朋自遠方來”的信條,所以來到李思農家樂,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老朋友,都會被當作“客人”來對待。
李思曾經是明朝的“碉堡”。幾百年過去了,人民的淳樸不減,善良依舊;這裏留下了演講會的足跡。歷經時代變遷,演講會的歷史早已塵埃落定,但留下的末世奢華依然讓人津津樂道。
李思曾經有壹個土司莊園。解放前是土司楊方彥管理李思及其周邊地區的“莊口”,平時由孫氏夫人管理。楊芳艷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市。據說他在田壩、林口等地有莊口。他經常坐轎子或騎騾子去拜訪每壹個莊口。今天,李思仍然居住著他的後裔,孫氏夫人的墳墓保存完好。
說起李思楊芳艷家的土司莊園,很多當地人還記得,那是壹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坐東向西,呈規則的長方形布局,呈階梯狀的大型建築。正面是高5米,長4米的朝門。朝門的右邊是看門人住的地方。裏面有兩個完整的四合院,叫做前院和後院。前院建在比朝門陣地高5尺的土地上,主要居住的是下等人;後院建在比前院高4尺的地方,是“官老爺”、“官奶”(舊時李思地區敬酒稱“官家”,楊芳艷稱“官老爺”,孫氏夫人稱“官奶”)、小姐、少爺的客廳。前後院之間有壹個大水壩,上面鋪著方形的綠色石板,是供人玩耍的地方。靠近大壩的後院左右各有壹間大房子,左邊是客廳,右邊是學校。每個院子的正房是八排七入口(每兩個房間),兩廂是四排三入口。後院後面是花園,種著桂花、紫薇等花樹,花園兩側有石塔。莊園周圍是高約4米的圍墻,全部由大塊青磚砌成,雙層圍墻,內部用石灰粉刷成白色。墻上有許多槍,這表明警衛很嚴格。前院與後院及圍墻之間尚有空地,有“花圃”、小石門等建築。所有房屋都安裝了格子窗(當地稱為“中國格子窗”),做工精致,極其精美。此外還有10多根直徑約1米的大柱,柱下有雕刻精美的石質地基。整個莊園為明清建築風格,木質建築,灰瓦屋頂,看起來古樸美觀。
據說,楊方晏為了鼓勵後人學習,曾請舒適之在自家圍墻內墻上寫下壹首詩:
壯誌淩雲群星鬥寒,
看比讀容易。
如果妳想統治這個國家,
謹慎看待大學裏的中庸之道。
這首詩解放後依然存在。
可惜這個莊園在“破四舊”時期被毀了,那些大柱子也被買來當棺材。與此同時,斯利小白老坳組的千年銀杏樹被毀。如今只剩下壹些青石、石墻和兩棵百年紫薇。
李思有獨特的人文風格。這裏的民風淳樸而濃郁。每年春節和其他節日,李思都會舉行慶祝活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春節戲曲和元宵節。
年戲是李思的壹個地方劇種,當地俗稱“大戲”。人們祈禱好天氣、滿倉和家人平安是壹種習俗。壹般在春節後的初五、初六開始唱,十五後的十五、二十天之間結束。
李思年劇的起源還有待考證。當地人壹致認為,在過去,李思人民遭受了洪水,火災,疾病,戰爭和其他天災人禍。當時由於生產力不發達,人們認為自己得罪了神,於是集體出資請“道教徒”(對道學精深者的尊稱)設壇祭祀,跳壇為民祈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祈求災難。
李思的賀歲戲有“文壇”和“武林”。“文壇”負責念經、燒香、祈福,“武壇”開始唱大戲。《文壇》和《武俠世界》離得有點遠,還是互不影響的好。“文學界”設在德高望重的村民家中,壹般冷清,但也有壹些老人在場;“武壇”位於壹個開闊寬敞的地方,壹般可以容納上百人圍臺。它經常分階段表演,白天和晚上都要唱,觀眾的年齡從壹百人到近千人不等。場面非常熱鬧。
李思地區的歌手都是男性,女性角色由穿著好服裝的年輕人扮演。演唱的內容多為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如薛的《東征》、穆的《破天門陣》等。道有桌椅,有鑼鼓,有自制的旗幟,有襯衫,有禮服,有鬥篷,有木矛,有木刀等。,而且唱腔粗獷豪放,氣勢動人。1998年歌劇開演後,演員們在幕前讀、唱、做、演,幕後有人敲鑼打鼓,與人聲呼應,同唱。
元宵節在元宵節的晚上舉行。在美麗的月亮腳下,李思各族的孩子們歡聚壹堂,共度壹個浪漫的夜晚。
元宵節有猜燈謎、唱歌、跳舞、書法、結對和燃放煙花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歌舞是彜族的“薩瑪歌”和苗族的“蘆笙舞”。
李思經常舉辦各種文化體育活動,因此享有“文化體育之鄉”的美譽。
李思就是這樣壹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地方。濃郁的人文歷史氣息,加上山水田園的自然情趣,使李思這顆“新星”脫穎而出,並將在時代的光輝下變得更加燦爛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