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望之戰
在春秋時期的戰爭中,有壹場爭奪威望的戰爭。大多數戰爭不是為了進攻土地或掠奪財產,而是為了爭奪壹個高於各諸侯國的聲譽。西周時,周王室是所有諸侯國名義上的領主,也就是所有諸侯國的老大。但是從東周開始,周朝的衰落,周王室的衰落,雖然名義上還是各諸侯國的* * *主,但是,各諸侯國的控制力已經無法和以前相比了。
此時各諸侯國開始爭霸,也就是周王室之後新的“* * *主”,但這個* * *主仍然無法取代周王室的地位,但在實際影響力上卻超越了周王室。於是,壹些強大的諸侯國,如秦、晉、楚、齊,開始爭奪諸侯“* * *”的位置,先吞並周邊小國,然後開始長期的爭霸戰爭。
其實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就像是同壹個家庭的很多孩子爭奪老大的位置。原來的家族首領沒落了,其他家族首領開始想盡辦法爭奪這個位置。各國君主對內進行改革,壯大自身實力,對外進行鬥爭。
這種鬥爭在西周是很少見的,但是東周以後,周王室的勢力就衰落了。雖然它仍然是世界的主人,但它仍然沒有對王子們的實際控制權。甚至開始違反制度,周皇帝的使臣被諸侯冷落,諸侯不再按時朝貢。
2、諸侯爭霸
在周王室衰落、諸侯國日益強大的基礎上,春秋時期的爭霸開始了。第壹個掌權的軍閥是齊桓公。在齊桓公的主持下,任命管仲等人,實行軍政合壹制度。再加上齊國本來就是東方大國,迅速成為中原第壹大國。同時,他高舉“尊王拒洋”的口號,多次結盟,帶領中原諸侯國抗擊北方少數民族。而且,鑒於南方楚國日益強大,聯合多國征服南方楚國,以久未向周王室進貢為由,迫使楚國屈服。至此,齊國確立了春秋時期第壹諸侯國的地位,開創了盟誓制度,這樣每出現壹個新的霸主,都會舉行盟誓。
從齊國開始,就打開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宋、金、楚、齊以及吳越等南方國家都曾參與諸侯爭霸。但由於楚國地處南方,壹直被中原的諸侯所排斥,所以楚國的統治者都大力發展。楚莊王甚至北上紂王,詢問象征權力的九鼎的大小,這顯示了楚國的強大。
諸侯爭霸,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在中原,齊晉之戰,齊魯之長勺,宋楚之大水,城濮之戰;在南方,吳越兩代爭霸。除了最終導致吳國滅亡的吳越戰爭之外,中原爭霸的戰爭處於壹種儀式性的鬥爭,戰爭的殺戮往往是其次,更多的是通過戰爭讓對方臣服於自己。
1,貴族戰爭
為什麽說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是貴族戰爭?因為春秋時期還是奴隸社會,西周分封的時候有明確的階級規定。周天子是諸侯之主,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也把土地分封給士人。王公大臣學者享受的權力是他們土地上的平民和奴隸。
在春秋時期,真正參與戰爭的是貴族。所以在春秋時期,士兵的地位最低,但都是貴族,而平民和奴隸只能成為輔助士兵搬運糧草,保證後勤供應。這很像古希臘城邦制度時期的戰爭情況。古希臘的民主其實是貴族民主。真正參與政治並享有權益的是貴族,所以他們也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士。雅典執政官佩裏克萊斯等人親自參加了戰爭。
所以我們會發現,春秋時期的戰爭很少有大規模的傷亡,因為戰敗的壹方往往是戰敗的壹方,但是除了戰死的士兵,剩下的士兵都會得到很好的待遇。如果指揮官被俘,勝利者也應該得到應有的地位和待遇。春秋時期沒有騎兵部隊,往往依靠戰車作戰。而且士兵以貴族為主,人數不多。真正參加兩國每次戰爭的人數加起來可能只有幾千人。
壹輛戰車上有三個人,裝備有相當數量的步兵。《詩經》裏寫道:驅四馬,四馬。將軍們坐在車裏,士兵們在它的庇護下。據說步兵是靠戰車旁邊作戰的。而且當時宛城國是大國,軍事實力堪比周,實力很難超過十萬。所以兩國交戰的時候,真正投入戰爭的軍隊可能是幾千甚至幾百人。
2.禮儀之爭
孔子說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但其實春秋時期的戰爭與戰國時期的戰爭相比,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保持了應有的戰爭禮儀。第壹件事是出名。齊桓公之所以成為春秋時期的第壹霸主,就在於其“尊王拒洋”的口號。在這個口號下,越來越多的諸侯國承認了齊國的霸權。而且齊桓公率領聯軍討伐楚國,也是以楚王和周天子多年不納貢,楚國不守禮法,不尊重周天子為由。楚王自知理虧,不得不承認齊國的地位。
而且兩國交戰,名聲大噪的時候,可能會派出使節提交戰術,以及使節所代表的君主。所以即使雙方是敵人,也需要以禮相待,給予應有的對待。然後雙方商定了決戰的地點和時間。比如齊魯之戰,雙方對長勺作戰,排兵布陣之後,就開始準備進攻。而且雙方並沒有直接進攻,先敲鑼打鼓鼓舞士氣,最後雙方展開進攻。
春秋戰爭時期,尊卑關系很大。在戰爭中遇到敵國君主,壹定要敬禮問好。即使妳打敗了對方,俘虜了敵方君主,妳也不應該被束縛,妳仍然應該把他當君主看待。在壹次晉國和楚國的戰爭中,晉國的君主多次遇到楚王,不得不多次停下來向他問好。這種奇怪的禮儀現在看來很可笑,很難理解。
1,春秋時代結束了
然而這種高度儀式化的戰爭局面只存在於春秋時期。所謂春秋爭霸,就是為了爭奪霸權,讓各國承認自己的影響力和領導權。戰爭只是實現它的壹種方式,甚至是壹種不重要的方式。因為在春秋時代的領袖貴族眼裏,作為中國人,互相爭鬥是莫大的恥辱。如果妳殺得太多,這是違反禮儀的。
然而,這種狀態隨著最後壹個霸權附庸國的出現而終結。吳越霸權顯然已經超越了傳統霸權,具有鮮明的戰爭色彩。司馬遷在《資同治鑒》中寫道,戰國始於趙、趙、魏分晉之時,但我認為戰國的吞並戰爭始於越王勾踐滅吳之時。
合並是戰國和春秋最大的區別。春秋戰爭只是為了實現霸權。壹般來說,戰爭只發生在兩國邊境地區,即使闖入壹個國家,也不會對民眾造成大的影響。然而,戰國時期的吞並戰爭演變成了壹場不可控制的征服戰爭,目的是消滅他國,獲取他國的土地和資源。春秋時期,戰爭只是實現霸權的壹種方式;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成了必經之路。各國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數萬、數十萬的大規模行動時有發生。
2.貴族的終結
戰國時期的戰爭之所以變得血腥,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階級的變化。春秋時期貴族統治的基礎是井田制形成的經濟局面,也是奴隸時期的階級基礎和生產生存的工具。但是隨著井田制的解體,奴隸社會的基礎被打破,平民階層開始壯大,貴族統治自然開始瓦解。
貴族之間的戰爭是以禮來規範的,壹舉壹動都符合禮儀,不允許任意妄為。這種情況類似於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決鬥。春秋時期的將軍大多出身貴族,很少有平民是將軍。例如,齊晉之戰中,晉國大將克,出身晉國世家,卻姓姬。到了戰國時期,將領出身不再受限制。田雷,戰國四大名將之壹,是在秦王用平民當將軍的過程中崛起的。
因為平民階層的崛起,平民開始成為軍隊的主力,貴族的禮儀不再適用。即使君主提倡士兵學習禮儀,出生時形成的性格也很難改變。而且戰國時期大多實行軍功爵位制度。只有軍事工業才能提拔人,提高人的地位,而軍事工業從哪裏來,就只能在戰場上殺人。這也是戰國時期戰爭經常發生的原因。秦與趙昌平之戰,趙國40萬士兵白白犧牲,可謂慘烈至極。
總結:春秋戰國讓我們更多的看到了什麽是貴族,什麽是貴族精神。在他們眼裏,戰爭只是達到某種目的的壹種方式,而不是唯壹的方式。周朝以禮治國,西周的禮制完善了幾百年,使得其麾下的諸侯國也都遵循禮制。壹場戰爭,要互派使節,約定時間地點,等戰爭結束雙方擺好位置。壹方戰敗逃跑,追擊壹方不得隨意殺人。被俘虜的人會得到敵人的優待...這些規範看似瑣碎,極其繁瑣。但其中蘊含的貴族精神,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裏再也沒有出現過。高尚的精神不是壹種守舊、偏執的觀念,而是壹種待人接物、任何時候都不失風度的心態。
參考數據
《左傳》
Mandarin樂隊
戰國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