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磨蹭時間,註意力不集中怎麽辦?

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磨蹭時間,註意力不集中怎麽辦?

文/莫斯媽媽育兒實錄

孩子寫作業拖沓是家長陪孩子學習的壹大煩惱。在100名家長中,至少有99名家長抱怨孩子的作業效率低下。我的壹個朋友經常給我講她的兒子。他寫作業的時候,這裏癢,那裏疼,動來動去,摘橡皮擦,扯頭發,從頭到尾都沒停過。催也沒用,吼也沒用,威脅也沒用。

真的沒用。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作業拖延的問題,還是要對癥下藥。第壹個分析:孩子為什麽會流連忘返?只有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相應的有效方法。

那麽,為什麽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會磨蹭呢?

壹般來說有三個原因:(1)容易被環境幹擾,註意力不集中;(2)孩子覺得作業太多或太難,害怕困難;(3)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本文針對這三個原因,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兒童拖延癥的建議和方法。

在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專註力的長短有壹個基本的了解。

壹般來說,3-6歲兒童的集中時間為10-15分鐘;7-10歲的孩子,集中時間在20分鐘左右;10歲以上兒童能集中註意力30分鐘以上,有個體差異。所以,壹個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分心或者做壹些小動作,都是很正常的。我們不用太擔心,只要他不經常分心。

相對於專註,大部分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容易分心,但是環境的幹擾因素太多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幹擾。這和孩子的大腦結構有關系。過濾無關幹擾信息的能力是大腦的高級功能,具體的功能區位於大腦的前額葉皮層。但這部分大腦發育緩慢,要到14歲以後才會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在整個小學階段,孩子的抗幹擾能力相對較弱。

我們知道,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麽,我們應該創造怎樣的學習環境來解決孩子的拖延癥呢?建議家長從兩方面入手,壹是物理環境,二是行為環境。

先說物理環境。孩子學習的房間應該盡可能簡單安靜。元素太多容易讓孩子分心。尤其是孩子的課桌,多余的橡皮、鉛筆等文具要拿走,不要放玩具或課外書;房間的陳設要整潔有序,要劃分學習區和資料區。學習區是看書和做作業的地方,材料區是放書和玩具的地方。壹個幹凈整潔簡單的學習環境,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分心的可能性。

行為環境主要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和其他家庭成員要盡量避免和孩子交流。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要多註意觀察,及時提醒,盡量避免孩子專心寫作業時和孩子說話,打擾孩子。

如果孩子壹不會就問妳問題,妳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先把不會做的題標出來,等所有作業做完後再集中討論。家長們,不要壹看到孩子犯錯就忍不住指點迷津。特別是不要在孩子專心寫作業的時候先問要不要喝水再問要不要吃點水果。所有這些打斷,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對孩子的專註力都是極其有害的。

當然,實例勝於雄辯。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平日裏父母榜樣的影響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父母做事有節奏感和目的性,孩子不太容易拖延。如果父母非常專註於他們的工作和學習,他們孩子的學習效率通常會更高。我們永遠不能給別人我們沒有的東西。妳想養什麽樣的孩子?請先做這樣的家長,做孩子言行和價值觀的榜樣。

如果通過觀察和了解,我們發現孩子拖延是因為覺得作業太多或太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克服對困難的恐懼,減輕作業的壓力,使他們能夠行動起來。

這其中的關鍵是教孩子學會分解任務,把大任務變成具體、清晰、可執行的小任務。我們可以用“列表法”來拆解任務,讓操作壹目了然。

我來說說“列表法”的工作原理:

首先,讓孩子拿出壹張紙,和他們壹起整理各科的作業。然後根據孩子的專註時間,把所有的作業分成適當的小任務,寫在紙上。最後和孩子討論任務的先後順序,讓孩子按照自己覺得好的順序寫作業,依次完成。在使用“列表法”時,我們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家長和孩子充分討論完成壹個小任務需要多長時間,如何規劃每個小任務的工作量,完成任務的順序等。在這個過程中,妳可以給出妳的意見,但盡量讓孩子做決定,讓孩子對作業有掌控感。在孩子熟悉如何列清單並養成習慣後,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列清單。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如果壹動手就遇到不會做的題,很容易打擊他的自信心。所以完成任務的順序要以讓孩子行動為原則。壹般來說,我們建議把相對簡單容易的部分或者孩子感興趣的科目放在第壹位。我們也可以把第壹個小任務的工作量設置得稍微小壹點,即“先易後難”。

當然順序的安排也要和孩子商量決定。不管什麽順序,目的都是讓孩子先做。當孩子輕松完成第壹個小任務時,立即給予鼓勵,讓孩子在完成任務的喜悅和成就感中自然願意繼續做下去。隨著完成的任務越來越多,他的信心和狀態也會越來越好。

很多時候,孩子做作業不是很守紀律。他們壹會寫英文,壹會寫中文,壹會寫英文,無形中增加了切換的頻率,更容易分散註意力。因此,在安排作業順序時,除了上述先易後難的原則外,建議盡量先完成壹科的全部作業,再做另壹科。這將有助於孩子們更深入地思考他們所學到的東西。

每次作業布置的學科順序也可以基本固定。比如孩子喜歡數學,可以養成先做數學,做完再做下壹科的習慣。確定科目順序可以形成壹種慣性,給孩子確定感和控制感。所謂“習慣成自然”,慢慢地,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作業了。

“列表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把模糊的“大任務”變成清晰可見、有信心完成的“小任務”,還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對困難的恐懼。還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提前規劃的習慣,培養孩子的整體規劃能力。當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壹件壹件完成任務的時候,他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就會得到培養。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做作業。但是沒有時間概念。我說10分鐘很好玩,玩的時候忘記時間了。半個小時很快過去了。針對這種情況,我給父母的第壹個建議是,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盡量把日常作息固定下來。然後把就寢時間往後推,把放學後到睡覺前的時間安排好。

孩子不規律的作息時間會導致時間概念模糊。比如,沒有壹個相對固定的睡覺時間,孩子就不能利用這個時間倒著安排作業和活動:反正做得慢也沒關系,熬夜就好。放學回家先休息壹下,但是幾點了?可能是吃完飯七八點了吧。

日常生活的關鍵環節壹定要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否則時間管理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

第二個建議是先做好功課,然後自由活動。

我說先做作業,並不是指放學後馬上放下書包開始做作業。孩子也可以先喝點水,休息壹會兒,但不要太久。千萬不要壹會兒打開電視,壹會兒打遊戲,這樣容易讓孩子興奮,上癮,欲罷不能。

先做功課再玩,這也是時間管理的壹個基本原則:先做必須做的事。這樣安排,壹是寫作業的時間更可控;第二,孩子寫完作業可以玩得開心。壹定程度上,為了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孩子會想盡辦法提高作業效率。當然,我們也應該提醒他們作業的質量。

第三個建議是使用番茄工作法,提高作業的專註度和效率。

“番茄工作法”是壹種非常經典的時間管理方法,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也用過。其核心操作方法是利用番茄鐘作為計時器,設置壹個“番茄時間”。對於成年人,壹般建議25分鐘。在“番茄時間”內,必須專心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任務無關的事情,直到番茄鈴響,稍作休息,然後進入下壹個番茄時間。

用番茄工作法來管理孩子的作業時間是非常有效的。但在使用過程中,要註意以下幾點:第壹,可以根據孩子的專註時間靈活設置“番茄時間”。比如對於小學壹年級的孩子,可以設置為15分鐘;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可以設為20分鐘;其次,要和孩子壹起確定與設定周期相匹配的任務量。這時候我們可以把壹個“列表法”拆解的小任務,作為壹個番茄時間的任務量。然後,壹個番茄周期後,休息5-10分鐘,再進入下壹個番茄時間。每隔四個番茄間歇,就可以休息壹下。

我們可以把番茄工作法當成壹個遊戲,壹個激發孩子興趣的挑戰。當孩子做完壹個番茄時間,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會更好。

孩子的拖延癥往往不是單壹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實踐中,可以結合本課提到的方法。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和父母強調壹點,任何壹個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鼓勵。要改變孩子的拖延癥,家長需要遵循壹個原則: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

管理者只會問妳怎麽做,壹切看結果。良好的教育是有建設性的。當孩子取得進步時,及時給予“客觀具體”的鼓勵,幫助他們鞏固進步的成果;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不要過多的批評和責罵,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對於三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家長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加強孩子對事情的掌控感,這樣會更有助於激發孩子的上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