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優美散文的味道在哪裏?

優美散文的味道在哪裏?

回顧這壹年,越來越沒味道了。味覺是最直接最敏銳的感覺。2008年也應該是壹個有中國特色的節日。給大家分享壹下當年的味道都去了哪裏的散文吧。我們來看看吧!

當年的味道去了哪裏?散文1曾經,年味就是穿新衣。

曾幾何時,過年終於可以穿新衣服了。我提前壹周纏著爸媽買新衣服,就是為了過年的時候穿上。

穿新衣服是壹個古老的習俗。新年伊始,人要裏外新。衣服就像穿在身上的春聯,說明大人對春天的慶祝可能沒有那麽深的感受,所以只是覺得有衣服穿。是過年必穿的童真,讓大人想起了童年。

現在人們每個月都會買新衣服,也不在乎過年穿不穿新衣服,也沒有“穿新衣過年”的喜悅。

曾經,年味就是做年貨。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每天問爸媽,什麽時候過年?家裏應該買什麽好吃的?我也要去買年貨,等等!

那時候壹年難得吃幾次肉,過年的時候才殺豬殺雞,既是過年,也是補償壹年付出的勞動。為了招待朋友和親戚,我感謝妳們在過去壹年裏的幫助。

現在,只要妳願意,每天都可以吃肉。大家都怕胖,就算過年想吃素也不再盼著過年吃肉了~不僅如此,年貨的做法也越來越多,有人網購、跨境購買也不再盼著去年年貨市場忙著挑選年貨了。

曾經,當年的味道是清潔。

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打掃各種家具,拆洗被褥窗簾,打掃庭院。到處洋溢著歡樂衛生和清潔迎春的氣氛。

現在過年只想呆在家裏,什麽都懶得動!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直接給阿姨打電話…

曾經,年味就是貼春聯。

除夕夜(或29日),家家戶戶都在前門貼春聯,裝飾屋內外的大門。新年伊始,貼門神和對聯似乎是年味的開始,而且越來越濃。

現在我們的對聯大部分都是直接在超市買的,再也沒有能當場聞到墨香的對聯了!

曾經,當年的味道是拍全家福。

曾幾何時,過年要拍全家福,難得壹家人聚在壹起。看著幾代人生活在壹個屋檐下的溫馨場景,壹家人其樂融融。

現在到處都是手機自拍,朋友隨時被照片刷屏,沒有了重逢的溫馨感~

曾經,年味就是收壓歲錢。

小時候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紅包。可以說,孩子是最幸福的事。現在,紅包可以在網上發了。

那時候年夜飯,大家圍在壹起高高興興地看春晚。現在,除夕是大家坐在壹起吃頓飯的時候。春晚只是伴奏,主旋律是手機搶紅包。

曾經,年味就是放鞭炮。

從前,過年就是玩鞭炮,把鞭炮扔進牛糞裏,點燃鞭炮,然後跑...現在很多地方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煙花,總覺得少了過年的味道~

當年的味道去了哪裏?散文2生活越來越好,但是年味已經淡了。這真是壹個讓人放不下的話題。過年本來是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刻,現在卻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集體吐槽。年輕人集體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情節,少部分年輕人因為沒有勇氣面對回家過年的各種指責和折磨,已經成為“恐歸癥”。媒體調查了80、90後年輕壹代對中國年味的感受,結果顯示,年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過去歡騰的中國年已經成為壹種耐人尋味的懷舊。

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都提不起過年的精神,對過年沒有那麽熱烈的興趣和興致。當年的味道去了哪裏?為什麽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享受更加豐富的今天,我們對傳統節日卻失去了壹種熱情的感覺?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新的壹年大家能不能開開心心,也關系到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誰搶走了我們童年對過年的依戀,是什麽讓年輕人對過年不看好,反而“有壓力”?

當年的味道去了哪裏?為什麽年味淡了?很多理性成熟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是的,因為長大了,我們肩上的責任和使命更多了,煩惱和悲傷也更多了。小時候過年無憂無慮的天倫之樂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消失。小時候過年吃個餃子,有新衣服穿,壹個男生放鞭炮,壹個女生頭上插朵花。這些在今天看來很普通的老式過年方式,足以讓經歷過的人產生懷舊之情。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以前只有春節才能添置的東西,現在分分鐘就能搞定。父母可以隨時買回孩子需要的東西;成年人買新衣服不是過年的“專利”,現在輕點鼠標就能搞定;原來,壹年中最重要的宴會“年夜飯”也可以在餐館預訂,以避免油煙之苦...這些都讓人對新的壹年沒有了期待,對自己該做什麽感到迷茫,“年味”也漸漸變得“無趣”。

壹到過年,我們就會在網上發現很多吐槽。過年還剩下什麽?仿佛只有童年的記憶。過年很累,壓力很大。就業、買房、結婚成了春節親朋好友聚會的話匣子,每壹個問題都是實實在在的壓力。目前80後普遍結婚成家,但仍有相當壹部分群體“留守”。他們在大城市奮鬥,卻很難有歸屬感。身份和房子是留在這個城市看似不可逾越的短板,不得不犧牲自己的青春去爭取未來。在80後如此尷尬的時候,90後也步其後塵,就業和生活的壓力成為年輕人難以企及的兩座大山。我不是春節不想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已經夠嚇人的了。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如何面對不知道為什麽的親朋好友的問候。妳結婚了嗎?妳有孩子嗎?妳在哪裏工作?妳的收入可以嗎?妳買房子了嗎?每壹個問題都顯得分量十足,難以回答。隨著社會壓力的普遍加大,人們沒有時間把太多的情緒傾註到過年上,年假裏也難得最多休息幾天。

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逐漸流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壹個主要原因。過年趕大事成了逛超市,過年放鞭炮現在成了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註意力。很多孩子說不清過年的由來,但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拜年到打電話發傳真拜年,再到發郵件拜年,再到發短信拜年。現在連短信都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把自己的文化打散了,溶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壹壹淘汰,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好像都不會過春節了。

歲月真的變了,舊事只是留戀,但年味還在。有錢沒錢的都要回家過年,2008年是回家的期待。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求,是所有中國人不變的情懷。

當年的味道去了哪裏?散文3春節假期就這麽匆匆“過去”了!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還沒嘗到當年的滋味。這壹年過去了!

大年初七上班,初六開始恢復,但總覺得這壹年真的很無聊,真的缺少壹些對這壹年的期待或者回憶。換句話說,無論妳是否失敗,年都在那裏;但是妳過了就跟沒過壹樣。這是當今中國許多人的共同感受。

中國“春節符號”全球征集活動組委會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中國人仍然重視春節,但同時也有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春節的味道越來越淡。

春節在中國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承載了無數人對家的感情,也是中國文化形象最直接、最歷史的體現。但是當人們感嘆年味淡了,年味沒了的時候,應該如何看待和思考這個問題呢?

年味是什麽?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把心帶回家”?

先說年味是什麽。以前是城鄉之間爆竹聲,隨處可見的紅對聯、紅福字、紅燈籠。在除夕夜,壹家人圍坐在壹起慶祝新年,在新年的第壹天,人們走在街上向新年問好。這些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不變的春節文化,是春節文化最基本、最接地氣的具體表現。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張頤武表示,春節是中國最大的節日,年味已經成為中國人最在意的壹種“味道”,所以人們對新年有非常強烈的期待,而年味的缺乏與人們對新年的期望過高有關。

壹些專家認為,新年的味道很淡,因為缺乏信仰。以前我們敬畏神靈,信仰祖先,現在這種信仰淡化了,所以我們失去了這樣壹個精神支柱。春節作為壹種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之壹就是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送竈神上天,祭祀財神,請祖先和神靈保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健康幸福。這個解釋似乎很有道理。

也有專家將年味下降歸結為四大因素:壹是沒有祭祀活動,不敬神不祭祖,除了吃喝玩樂什麽都沒有,缺少壹種精神寄托;二是慶典活動缺乏公眾參與;第三,沒有親自動手的機會,沒有“過程”的樂趣。現在什麽都可以買,甚至不用自己動手。第四是缺乏互動和親切的交流。它被歸結為春運中的“現代病”,這是社會進步、物質豐富、科技發達、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新問題。

今年,記者也趕回時尚,和家人壹起出去旅遊過年。大年初壹,記者壹家來到旅遊名鎮浙江烏鎮。只是和我預想的差遠了。這裏人太多。景點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大大小小的旅館住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到吃飯的時候,各個酒店的生意都很驚人。

烏鎮的風景,獨特的南方水鄉之美,真的很吸引人,遊客徜徉其中。每壹棟老房子,每壹條石板街,每壹個名人故居,每壹座精致的小橋,都讓遊客趨之若鶩,成為人們爭相拍照的紀念對象。但是,雖然人多,卻沒有增加這裏的年味。雖然很多老房子的門上都貼著“福”字,兩邊都貼著紅色的春聯,但記者最大的感受是人很多,並不是來之前預想的那種味道。

後來,在唐璽和杭州的古鎮上,記者的感覺依然如故。春節假期已經成為繼“十壹”假期之後的又壹個以旅遊為主的假期,而不是傳統的春節。

事實上,記者在過年期間出行似乎並不符合傳統的過年“規矩”。中國新年是壹個團聚的時刻,它是中國人和中國每個家庭最重要的家庭團聚日。所以,2008年是壹個在家團聚的日子,不是壹個鋪開的日子。

事實上,無論是在家過年還是外出旅遊過年,有多少人真正“把心帶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有多少人從忙亂的工作節奏中停下腳步,跨過千山萬水,沖過春運高峰的狹窄道路,有多少人踏上征程或留在家中?

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的逐漸流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另壹個主要原因。過年趕大事成了逛超市,過年放鞭炮現在成了糾結的話題。廟會文化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的註意力。很多孩子說不清過年的由來,但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我們從拜年到打電話發傳真拜年,再到發郵件拜年,再到發短信拜年。現在連短信都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們連紅包都不包,改用手機“支付寶紅包”。是我們把自己的文化打散了,溶解了,搞亂了。春節的民俗被壹壹淘汰,以至於今天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好像都不會過春節了。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文化符號,是其他任何節日都無法比擬的。

歲月真的變了,舊事只是留戀,但年味還在。有錢沒錢的都要回家過年,2008年是回家的期待。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對家的眷戀,對年味的追求,應該是所有中國人不變的情懷。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曾說:“原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豐富,與歷史上形成的壹些民俗或生產生活習俗、節氣、季節、氣候、水土以及祭祀、主宰、祈禱、敬仰、誦經等民俗事項密切相關,帶有回憶、祝願、慶祝、祈禱和敬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節日所承載的內涵和文化也在發生變化。現在幾乎沒有祈禱和祭祀,莊嚴的文化氛圍已經喪失。而且人們對壹些不接地氣的節日越來越冷漠,反而對國外產生的接地氣的節日情有獨鐘。當傳統節日越來越沒有文化氣息,自然會衰落。

張頤武認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對過年有非常強烈的精神需求,但物質需求有所下降。大家對新年的期望太高,精神要求太高,卻無法從過年的文化中得到滿足,所以會有失落感,找不到過年的寄托。這恰恰說明,過年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精神上的需要。每個人的精神需求比過去更強烈,更關鍵。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不遠萬裏趕回家過春節。有的人忙了壹整年,就是為了春節壹家人團聚。事實上,歡樂、和平、團聚和慶祝是中國人永恒的味道。張頤武說,“畢竟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文化符號,是其他任何節日都無法比擬的。”

然而,從大年初壹開始,在這幾天的假期裏,記者並沒有聽到幾個新年的問候,比如“新年快樂”、“祝妳新年快樂”,這些在往年壹直響在耳邊,包含著滿滿的祝福。以前去親戚朋友家,和他們見面的事情,現在都是通過壹個小小的手機來完成。而這種簡單,正是讓年味消退的最直接的“殺手鐧”之壹。

當人們不再相見,不再面對彼此的拜年和送祝福,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也就失去了,年味也就在這種失去中淡去了,這也是受當代社會家庭縮小和人們生存空間增大的影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我們不希望這種必然的到來。

重新創造傳統的方式來適應今天的新要求,還是能找到當年那種刻骨銘心的味道。

文化部全國民間文學藝術發展中心主任宋麗是“中國節慶紀錄工程”的主持人。他負責調查包括春節在內的2000多個節日,系統記錄和整理中國節日的現狀和歷史變遷。

“對年味不足的抱怨,反映了壹種文化焦慮,壹種轉型期的文化糾結。”宋麗把他對“春節”的理解放在大轉型的背景下:中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社會基礎和文化生態發生了變化,節日習俗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年味”無可厚非。

傳統的春節是幾千年積累的文化遺產。每壹年,在新舊輪回和物質生產的間歇期,我們不斷地播種希望,驅散困惑。有對來年的祈禱和設計,有節日裏的儀式和神聖感。宋麗認為,傳統的春節是壹個精神安頓的時間,春節的文化核心是調整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加強社會溝通,促進和諧。宋麗認為,為了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壹些新的習俗自發形成:央視春晚成為除夕夜全國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以前的探親或者打電話也被短信和微信取代。壹度沈寂的廟會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但這些春節和新年習俗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宋麗認為,原因在於春節的情感和儀式感沒有得到強化:社區放假,沒有人以社區為單位建設社區活動;所有公共服務設施也關閉休息;廟會雖然恢復了壹些節日,但只是壹個旅遊消費市場,缺乏文化身份的神聖性,缺乏文化的內在聯系,缺乏與每個人情感的緊密聯系。

今年除夕夜,曾經千家萬戶觀看的央視春晚依然受到關註,但更多關註的是吐槽春晚節目和搶紅包。當這些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人們的眼睛盯著電視屏幕,腦袋盯著手機的時候,人們團聚時的親情,過年時家人互相傾訴的獨特感覺,頓時失去了意義。

其實虛擬和現實並不矛盾。然而,當壹個旨在喚起人們懷舊之情、擁抱親情、給心靈帶來慰藉的傳統節日,開始成為科技和商業的所謂“俘虜”,被鍵盤、鼠標和屏幕所取代,人們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就會消失。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是否已經逐漸拋棄了自己,偏離了新年的主題?這是拉近了人還是拉遠了人?值得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