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的歲月在我心中犁過幾十個春秋,從懵懂少年到青蔥少年,再到年中滄桑。在無數個風風雨雨日薄西山的日子裏,我累在路上,喘口氣。記不清多少次驀然回首,刻在腦海裏的腳印,總會把我的目光和記憶帶回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在深山老林中的村莊。
塞外四季分明的黑土地,孕育著山民的智慧。從嬰兒時期起,我的父母就幫助我學習走路。我的小腳穿著媽媽縫的繡花窩鞋,營養不良的大頭戴著媽媽手工針線做的黑絲鍛虎皮帽。
生產隊是大集體的那幾年,積極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挖深坑,廣積糧。秋收後的院子裏,米粒堆積如山。為了保證隨時有充足的戰備糧食,馬脖子叮當作響,裝滿麻袋糧食的車皮日夜不停地送到人民公社糧庫,德和宮村生產隊幾乎每年都被上級評為“公糧先進生產隊”。
優質糧食全部上交國家,剩下的“不合格”枯萎糧食作為口糧分給生產隊成員。食物是不夠的,偉大而聰明的人民想要供應自然。他們把榆樹皮刨活,曬幹,碾碎,篩成粉末,和蕎麥粉混合,加開水揉搓。
把榆木做的賀蘭床放在壹個大木盆上。鍋裏的水燒開後,爸爸配合媽媽按下賀蘭床桿。隨著賀蘭床的吱嘎聲,壹縷縷野菜混合面團被壓進賀蘭面,輔以酸菜和鹵汁。《河馬小廚師劉流》狼吞虎咽的面條,窗外老杏樹上家雀的鳴叫,風雨聲,奏成最美的原生態山村音樂,伴著我們小時候精瘦骨瘦的肚子,我們放下飯碗筷子,發出“叮當”聲。那個時代的日子就是這樣有品味的。
媽媽做的榆樹皮面,是用父母的感情揉成的,用扁小米粉做成面糊,烤成“鍋貼”,養我們成長。家裏有很多兄弟,但是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的姐姐和哥哥。我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我媽經常說起這件事,我的眼裏滿是淚水。我靜靜地聽著,思考著,想象著大哥大姐的樣子。
在我長得跟火爐壹樣高的時候,我媽用舊衣服、破布、五顏六色的雜布給我縫了壹個大書包,賣了十個雞蛋,賺了六毛錢,高高興興地送我去村裏的小學讀書。
放學回家,我壹直沒有離開媽媽身邊,看著她生火做飯。我那只長滿黑色皸裂毛發的小手,正趴在土竈上,全神貫註地看著媽媽烙下“鍋要溜了”的印記。我媽壹邊往竈膛裏添柴火,壹邊用木勺在壹個大陶罐裏攪拌,木勺裏裝滿了面糊,順著大陶罐的邊緣均勻地往下倒,竈膛“劈裏啪啦”作響
我媽飯菜好,在十裏八村是有名的。不管是什麽幹雜糧,還是田間種植的各種野菜,早春的新鮮楊樹葉,榆樹錢,山裏的野蘑菇,榆樹皮,都被我媽熟練地加工後,成了我們吃不完的“美味”。媽媽做了最有名的苦土豆,趁熱下鍋吃,很好吃。我們兄弟倆只好吃到喉嚨裏都是,用濃鹽水泡的曲麻菜、婆媳、輪輪菜。
媽媽對野菜有獨特的“研究”,做各種野菜,楊樹葉,榆樹樹葉,榆樹錢。那壹套精湛的廚藝,在十裏八村已經小有名氣。
在山村的每壹個夜晚,都有讓我難以忘懷的故事。成員們按照先到先得的順序排隊,輪流在村裏的大石磨裏把能吃的東西都碾碎,絞盡腦汁把地裏生的、山上長的、有可能吃成粉的東西都碾碎。饑民恨不得把大河套裏的石頭碾成石粉充饑。
秋高氣爽,暗月多風。村子裏壹口百年老井旁邊有壹個大磨坊。磨坊土墻上的燈窩裏,我媽扭拉著麻油燈亮著,壹筐筐土豆從老井旁的石槽裏洗幹凈剁碎。磨房裏,毛驢拉人推,全家齊上陣,輪流推磨房幫毛驢,壹桶桶土豆不屑壹顧。在父母的指揮下,哥哥們如火如荼地工作。小時候,我壹手牽著還走路不穩的弟弟,壹手拿著小棍子做的麻繩鞭。我靜靜地看著,靜靜地想著,深深地記著每壹年,每壹個迷人的夜晚。
將土豆搗碎晾幹,與蕎麥粉或蓧麥粉混合,儲存備用。
秋天是壹個迷人的季節。大柴鍋裏有吃不完的美味。在大木盆裏裝滿豆子和土豆,往井裏倒壹桶涼水,放壹碗大青鹽,用水稀釋碾碎的芝麻。大木鍋裏會出現壹層黃色的麻油珠,鍋壁上貼著壹圈土豆餅。味道既濃又幹,餅底下還有壹層金黃色。
媽媽燉鹹芥菜疙瘩也是壹絕。鹹芥菜疙瘩切成條狀,幾塊老臘肉皮,自制的土豆粉條,蒸了壹碗泥瓦的小米幹飯,壹家人圍坐在炕桌旁吃飯,聽著窗外傳來鄰居歡快的笑聲。我的童年很快樂。
那些年,人們對食物不滿意。野菜、榆樹皮、榆樹仁、山丁子、楊樹葉、橡子粉,在炎熱的歲月裏被人民委員們演繹的淋漓盡致,基本解決了當時大環境背景下的溫飽問題。
幾十年過去了,難以忘懷的是我們的父母用傷心的血淚養育了我們。父親像山壹樣愛我們,母親像海壹樣愛我們。我們的兄弟不是在特殊時代餓死的。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他們靠著簡陋的飯菜和野榆樹皮茁壯成長。他們感恩的是父母養育了他們的恩情,記住了童年的快樂和酸澀,懂得做壹個感恩的好人,懂得回報父母的恩情。
黨的惠民富民好政策,讓過去吃“大鍋飯”的貧窮落後山村富了起來。但無論日子怎麽變,留在大腦深處的童年記憶永遠不會忘記;無論多少次時代變遷,村裏老井旁的大磨坊,磨坊土墻上的煤油燈窩,父母辛苦的養育恩情,都令人難忘。
20265438年3月19日天津市薊州區定稿。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