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來渠橋最早是壹座古代的人車兩用木橋,也叫西門橋,就像壹座農村河流的支渠上的木橋。西門橋橋長約20米,寬約4米。如遇過往車輛,只能有壹輛車通過,另壹輛車在橋的西面或東面等候。橋樁用木頭支撐,橋面用木板鋪成。木板上蓋著稻草,稻草上蓋著石灰、粘土、沙子,俗稱“三土”。這樣既保護了木板,又使路面穩定,提高了過往的人車數量。但當雨停晴時,西門橋面上的“混凝土”穿過雨泡,細小的沙土會隨雨水流入唐徠運河。如果下雨,連續洗幾次,西門橋上的木板就會露出來,人和車經過時都會發抖。時間長了,橋面的狀況越來越差。馬車和汽車經過時,橋面會左右搖晃,木樁和橋面之間還會不時發出“吱吱嘎嘎”的碰撞聲。過橋的人還能從窯坎和裂縫裏看到橋下流淌的運河水。當時因為人少,車少,車流少,所以很少堵車,也很少發生橋梁坍塌。所以,千百年來,西門橋壹直安然無恙,壹直是銀川老城區連接新城區的唯壹重要交通要道。
1953年春,銀川市政府為防止唐來渠決口,對其進行了治理。過去,從唐萊渠富寶橋到上海路的1000多米長的渠道彎道太多,水流不暢,影響了唐萊渠兩岸農田的灌溉,有時還會出現小破口。因此,銀川市政府組織了1000多名勞動力對唐來渠這壹段進行了偷工減料和拉直,從而防止了洪水的發生。
1956年秋,為改善西門橋的落後狀況,銀川特區決定拆除舊木橋,新建壹座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新橋。這座新橋的設計是由銀川的建築師門廣庭承擔的。
當時建橋工地上立著壹塊標語牌,上面寫著八個大字:“百年大計,質量第壹”。為了保證橋梁工程的質量,建橋人不辭辛苦地將從賀蘭山上拉下來的細沙細石清理幹凈,與水泥混合成混凝土。使用的不同類型的鋼筋要用鋼絲刷打磨,橋墩和橋面用水泥混凝土澆築。
經過建設者半年多的努力,壹座嶄新的西門大橋已經全面完工,橋面比過去寬了很多,可以讓兩輛車並排通過。為了讓西門大橋更加美觀,門光庭工程師特意在橋面兩端設計了四個水泥燈柱。每到夜晚,水泥燈柱燈火通明,讓千年西門大橋光彩奪目。
現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幾經整修,西門大橋的橋面已經變成了八車道,但橋墩依然堅固如初。可見當年孟廣庭的工程師在設計西門大橋橋墩承重標準時是有前瞻性的眼光的。
2000年,銀川市政府投資6543.8+740億元,歷時4年多,對唐徠區環境進行綜合整治,將這個具有江南風貌、充滿古灌溉文化的唐徠區打造成“親水愛綠”的多元化生活水域,進壹步凸顯了塞上水鄉的迷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