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事是什麽?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事是什麽?

我記得70年代電影很少,我住的地方附近有壹家電影院。因為我父親的單位是大型軍工企業,壹般都是單位工會的發票。有時候小學組織我們學生看電影,電影上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發呆。我得等我父親的單位。如果我能得到額外的電影票,我將足夠幸運地得到它們。

因為文革時期基本沒有情感片,只有地道戰、南北戰爭之類的革命片。韓國電影專題片《賣花女》獲準在中國上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只有10場放映,電影票被大家期待。對任何人來說,有壹張電影票都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有的人幹脆去電影院後臺墻,聽現場。聽到電影插曲《賣花女》,我陶醉在無限的快樂中。每天都有很多人站在電影院門口找機會進去。工廠派出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把守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意外發生。

就在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工廠工會咨詢了有關部門,同意晚上6點半在廣場露天放映。當好消息出來時,每個人都很高興。吃完飯去看的時候,大街上的人臉上都是濃濃的笑容。擁擠的廣場看臺上,早已掛上了投影幕,中間停著壹輛解放牌汽車,上面放著投影儀。電影放映前有壹個新聞簡報,然後人們開始默默地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都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變化。他們看到激動,就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人把口袋裏的襪子錯當成手帕來擦鼻涕和眼淚,留下笑話。這是我這輩子和最多人壹起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很難忘。

在文化生活匱乏的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我聽說今晚村子裏將有壹場電影,我都高興極了。我整天都很興奮,甚至忘記了饑餓和所有的不開心。

看露天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第壹,如果當晚村裏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會吃“地瓜幹豆角壓菜飯。”

在我國潮汕的普寧縣,“豆幹榨菜紅薯飯”是物資匱乏時代的頂級美食。就是用紅薯絲做米飯,用普寧豆幹炒青菜。這道菜很少吃,有露天電影的開心日壹定要吃晚飯。壹個是慶祝節日的時刻;第壹,不用在電影中途擠出來撒尿錯過精彩場景,不像平時吃粥尿太多。

第二,早點拿家裏的破草席占地方,怕去晚了就占不到中前的好位置。因為搶好位置而吵架是常有的事,嚴重的甚至會打架。

第三,壹部老電影放了壹遍又壹遍,戰鬥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鬥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列兵張嘎、偵察兵渡河、地道戰、地雷戰、飛虎隊、地下遊擊隊、平原遊擊隊、遠征北戰。

第四,幾乎每次電影之間都會有批判會。

被批判的是小偷,投機分子,香港逃犯,五類分子。

5.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解說。

解說員的講解生動有趣,語言幽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每部片子都要改(抄)好幾遍,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主機少,屏幕更寬。小型機屏幕很小,有人笑稱它像手帕。有些電影是寬屏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都是黑白的,很少有彩色的。

八、電影機經常壞。

無論什麽時候出了問題,都讓人失望。我們經常噓。學學街上叫賣的商品:“糖條換銅鐵!”“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來換糖塊吃。這時候大隊的民兵就會用竹枝打我們,叫我們閉嘴坐下。

那時候我還小,還不明白電影講的是什麽,但是我和我的朋友們卻能“明白”大人們在看電影時發生的各種鬼鬼祟祟的事情,於是發生了很多有趣又驚險的事情。

我家鄉的電力供應相對較晚。那時候人們的娛樂活動少得可憐。除了節假日的“打花鼓”(花鼓戲),農閑時只剩下幾部露天電影。我的家鄉人稱之為“演電影”。

所以,只要聽說哪個村晚上會有“電影”,村民們就會爭先恐後地互相轉告,早早地準備晚飯。他們壹吃完碗,就會拿著小板凳沖到那裏。有時候要翻山越嶺,老人們也會準備火把。年輕人會把家裏的1號電池全部找出來,壹節壹節地試試哪個有電,然後把三四節連在壹起,做成壹個超長的手電筒。

我們這些孩子聚在壹起,根據聽到的電影名字討論“要不要激烈打鬥”(激烈的武打場面)。如果打得兇,我們跑得比大人還快,但是打得不兇,我們就是不想走,或者幹脆在村裏聚集不想走的人,免得大人離家害怕。

後來不知哪壹天,壹個大壹點的孩子告訴我們,他看到電影開始後有人在“接吻”。壹開始我們以為他說的是電影的情節,很無聊。那是壹個成年人只喜歡看的畫面,我們不感興趣。

但是那家夥敢跟全家人發誓那不是電影,是XXX和XXX。現在我們都感興趣了:這不是誰的媽媽,誰的爸爸嗎?他們兩個是怎麽接吻的?於是我們找到了比看電影更有趣更刺激的東西,每次觀眾都主動跑到大人前面。

和大孩子壹起觀察皇帝幾次後,我們知道他真的沒有說謊。雖然我們沒再看過他說的那個某某,但真的有些東西是每部電影裏都有大人“親”的。

慢慢地,我們可以從露天觀看的位置找到秘密:

每壹部電影裏,總是主動搶第壹排位置的人,基本都是各個村裏平時能說會道,喜歡大聲說話的人。他們大多是年輕人和比我們大的孩子,因為回村後會負責“談電影”直到下壹部電影開演,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壹起幹農活或乘涼時和他們討論有趣的電影情節。

中間的位置,基本上是七大姑八大姨五叔六姨之類的人,先到先得。有些聽說鄰村親戚今晚要來看電影的人,還在小凳子上擺著零食,占著地方早早等候。

我們這些看不懂電影的孩子,就圍著放映場地不停的跑啊叫啊,無比興奮的期待著電影的開場。高壹點的孩子會跑到屏幕前取笑,在空白的屏幕上留下陰影。

放映的電影有些是已經上映多次的老電影,但每次放映場地也是人頭攢動,大家的觀影熱情依然不減。

最讓大家興奮的是剛傳下來的“新電影”,尤其是聽說的那些“特別兇”的。這個時候放映員也很忙。壹個村挨著壹個村,有的村為了早點迎接放映員,送禮請客。

記得有幾次放映員在熱情的村民家裏喝多了,沒時間“洗片”,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倒帶”——把上次放的片子卷到另壹個盤子上,再倒帶。所以經常會有放映員在電影開演前在場地上“洗電影”。

這是我們所有孩子最激動的時刻。我們可以在最近的距離看魔幻電影,有時候會被洗出來,也可以看到放映員把片子連起來。

也有放映員完全忘記“洗電影”的情況。我們曾經和成年人壹起看了壹部“倒放”的電影。裏面的人和車都往後退。在武俠片裏,原本飛到樓頂的人會從樓頂“摔”下來,打耳光,從臉上“飛”出去,子彈從腦袋上飛回槍裏...所有看電影的男女老少都像在演電影壹樣興奮。

對於我們這些躲在人群後面的孩子來說,真正的“電影開場”是屏幕上的電影到達關鍵點的時候——通常是剛過1/3或者進行到壹半,所有人都盯著屏幕,有些人忍不住站起來的時候。

這時候,那些坐在後面“帶著某種目的”的人就開始行動了:我們經常看到壹個男青年偷偷牽著旁邊壹個女生的手或者壹個女生偷偷塞東西給男青年,然後兩個人壹起低頭。不管人群有多吵,屏幕有多熱鬧,他們都不在乎。他們只是偷偷的拉,偷偷的看著對方,也許是偷偷的笑,也許是偷偷的臉紅。

而XXX和XXX這樣的人,比男生女生大膽多了。我們經常在看電影的時候看到他們靠得很近。妳壹邊看壹邊時不時摸摸我,我拍拍妳。電影進行到壹半之前,他們開始四處張望,然後對自己說“妳忘了鎖門”“火可能還沒滅”,然後走到人群外面的黑暗中,另壹個每隔壹段時間就偷偷跟著走。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看不見也聽不懂的孩子,興奮得眼睛壹亮,偷偷跟著他們,看他們在幹什麽。但往往他們去的地方太黑,我們都不敢去。只有幾次,可能是他們太著急了什麽的。當我們隱約看到他們時,我們興奮地互相喊著“哇,抱抱”“看那個吻”。其實每個跟著我們的孩子都能看出來,只是我們忍不住想通知對方。

聽到聲音的大人會像被蛇咬了壹樣突然跳開,罵我們“小王八蛋!”然後他們壹前壹後去了別的地方,然後都走得很快,我們經常跟丟。

只有壹次,我們很幸運!

當時我們跟著兩個人到了壹片玉米地邊上,有人看到他們在“接吻”。我們當時太激動了,就喊了出來,看那個人朝我們扔了什麽。我們都以為要被打死了,跑了,但是幾個沒反應過來的孩子彎腰找扔的東西,發現是糖!我們興奮得像小狗壹樣在地上爬,壹起摸索著找...等我們發現差不多的時候,那兩個人已經從玉米地裏出來了,從我們身邊經過的時候還在笑。

大概也就壹兩年吧。我們村有電。

村裏漸漸有了黑白電視機,晚飯後人們開始聚集在有電視機的人家看電視劇。露天電影看的越來越少了。再好的電影,現場往往也沒幾個人。都是些老人老太太,我們這些孩子再也沒有樂趣了。

然後慢慢的,有了彩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連聚在壹起的熱鬧場面都沒有了。

村子裏的夜晚變得和白天壹樣沈悶無趣。

什麽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跟進,不眠之夜,不眠之夜,才是最難忘的朋友。

那時候每個村都有小學,學生很多,200到300不等,很吵。學生們住在方圓的許多角落,他們見多識廣。我已經找到了村子旁邊的電影院。當時每個區鄉都有壹個電影隊,按照農村序列壹個個演,所以有時間按照安排照章辦事。來回上學的路上,課間的娛樂操場,壹個小小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學校。聽說某地有電影,大家都像過年壹樣興奮,心裏像吃了蜜壹樣高興。

壹放學,我就飛快地跑回家。李茂·毛藻忙於父母交代的農活,卻顧不上換衣服和吃飯。他立刻打開嗓門,沖著同灣的鄰居和隊友大喊,沖向電影。幾裏,十幾裏的山路,哪怕是怕風怕雨,坡陡路滑,都不在話下。壹馬當先,翻山越嶺,瞎火暗光,赤著腳,從不抱怨累,更不打退堂鼓。壹路的喋喋不休,壹路的蹦蹦跳跳,壹路的歡聲笑語,時不時的壹句口號:“走!”。用意氣風發、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詞匯來形容那種吶喊、那種戰鬥、那種氣勢,壹點也不為過。

隨著電影的曝光,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的畫像貼在家裏的泥墻、圍墻、門框、小窗戶上,是連環畫地道戰>地雷戰>雙槍老太婆>繪本等。,堆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包,爛課桌,爛櫃子。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壹年壹年成長的忠實朋友和精神盛宴。誰的畫多,誰就有底氣在其他年輕人面前炫耀。任何壹個在家裏戴著軍人帽,穿著軍裝,穿著鞋子的人,雖然大得出奇,壹點都不合身,但只要在同伴中間露個臉,讓個圈,那得意的表情,用壹句四川話來說,就會讓香港硬起來!真的不放!讓人仰視仰慕三天。

有壹種說法是:

小樂趣是自然的,電影畫是枕頭到耳朵。在田野裏追著風跑,樹梢上掛著石頭也敢爬。戲謔吶喊,逞英雄,對敵作戰。自古英雄少年,誰是漢奸就要挨鞭子。

在那個缺乏娛樂活動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感覺!在最難忘的白色窗簾前,壹張張笑臉仿佛定格在我的腦海裏,成為壹張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塵封的往事...

電影磁帶轉動了,壹束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於是故事片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屠龍俠之妖師,中南海保鏢...

70年代物質匱乏,80年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除了墻上的小喇叭,每個月都有兩部電影。媽媽早早做好飯,催我們快點吃。收拾好後,她趕緊讓我哥扛起板凳,占好位置。我們到達時,人已經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下焦急等待。電影剛開始,壹片寂靜。首先,它以《祖國的新面貌》、《閃閃的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六寶的故事》、《飛虎隊》、《董存瑞》、《戴手銬的乘客》開始...滿滿的童年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我在丹江口市上小學的時候,壹天向我媽要5分錢,去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麽時候在壹個水泥橘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來,壹個人在那裏。還好露天電影院沒鎖門,我趕緊回家了。因為我不知道時間或者現在幾點了。[笑][笑][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事是什麽?小時候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匱乏。看電影絕對是當時大家的壹件大事。

廠裏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有電影,甚至今天放什麽電影,什麽時候放。

爸爸媽媽趕緊抓緊時間吃完飯,我和妹妹吃完後趕緊拿起小板凳占位置。

那時候的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所以位置絕對不能在前面太遠,否則妳要仰著頭看電影,但是妳不能往後靠,會被前面的人擋住,只有前面的地方最好。我和妹妹總能占據前後位置。

其實當時放什麽電影都無所謂,就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氛圍。即使有時刮風下雪,即使我的腳凍僵了,我也樂在其中。

給我印象最深的電影之壹是《畫皮》。有的孩子嚇得我鉆進爸爸懷裏,再也不敢看了。

後來廠裏專門建了電影院,就算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

現在雖然電影院的環境很好,但是我很少去看電影。露天電影就像塵封的往事,記錄了我童年的許多美好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都有著難忘的回憶。

小時候的物質文化生活並不豐富。看電影就像過年壹樣。有時候要跑幾十裏路,也不太累。看完電影,回家睡了壹會兒,天亮了。

我記得那時候電影不多,但是那些電影都是壹遍壹遍的重復,地道戰,地雷戰,南打北打,賣花女,都是黑白片中的窄屏,情節簡單,畫質差。前面有壹場額外的演出。“中國的新聞吹風會,朝鮮的哭與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女》。我和壹群同學走了很長壹段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人都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屏風後面湊合著看。畫面中的人物和形象顛倒過來,看得津津有味,壹會兒隨著劇情哭壹會兒笑,當時沒有餐巾紙,我就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之後,我必須穿過壹條小河。河上有壹座木橋。第壹個去的人不好,橋板被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有幾個人掉進了河裏。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我們就這麽過去了。冬天天寒地凍,我們的鼻子濕漉漉的。

現在生活條件這麽好,我們家門口的幾家電影院十幾年沒看過壹次電影。上次電影《驚艷我的祖國》被公司錄用了,但是電影票我沒看好。去了也找不到,就給同事打了電話。他們說了地方,看了票,跑錯了地方。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印象最深的是壹部叫《阿福》的電影,講的是壹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與侵略者進行堅決鬥爭的故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