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三江侗族有哪些民俗?

三江侗族有哪些民俗?

奇怪的侗族婚禮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婚禮非常奇怪。它通常在春節期間舉行。比如城陽景區的八寨子,正月初二辦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門。侗族最奇特、最隆重的婚禮是送新娘回門。“回門”就是把新娘送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時,不允許新郎陪嫁,而是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親友來接彩禮,組成浩浩蕩蕩的侗族。

歡送會越久,新郎的家業越興旺。彩禮包括侗族特有的酸魚、酸肉、酸鴨。伴娘是新郎村的壹個年輕姑娘。在長長的送別隊伍中,新娘走在最後面,手裏拿著壹塊布讓外人辨認。送親途中,為了顯示新郎家的家當,送親隊伍往往會故意繞路,找壹個人多的地方通過。沿途每經過壹個村莊,都要放鞭炮。新娘被送到父母家後,伴娘不得進入新娘家,應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馬上給每位客人端上壹碗加糖的油茶,叫“喜茶”。晚上,歡送會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的未婚青年通常會聚在壹起聊天,尋找意中人,這就是所謂的“坐夜”。在中國傳統節日的第壹天,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龍族鄉唐唐村的侗族人民聚集在壹起,舉行壹個獨特的傳統節日-辟邪節,希望來年平安。三江侗族自治縣杜東鄉唐朝村,是壹個侗族風情濃郁的村落,位於三江縣北部,與黔湘接壤。該村人口2300余人,有楊、吳、龍、楊、夏、唐6個侗族。“賊節”是三江縣湯塘村特有的傳統節日,自1952年起每年舉行。“小偷節”起源於解放前三江侗族自治縣杜東鄉的唐村。因為山高林密,經常被山賊騷擾。解放後,為了辟邪,教育後人不要加害他人,寄語來年平安。以前山賊在村子裏搶劫的時候,都是姓龍的人把他們趕走的。同時,由於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唐人村裏的侗族人就立了壹個規矩,規定“賊王”必須由姓龍的人來扮演,這預示著龍可以化惡為吉。其他小偷都是村裏的年輕人玩的。唐村分為上、中、下鼓樓三個區域。每年都輪到壹個地區的村民玩山賊。“賊節”開始後,侗族人民開始放鳥,旨在用槍火趕走山賊。1997年後,由於當地政府開展收槍制爆活動,侗族的鳥被收走。現在只能用鞭炮聲來驅趕山賊。“山賊”被趕走後,可以在村外“偷”菜,回來擺壹百桌酒席。晚上各家拿出壹碗糯米和壹斤白酒,然後聚在鼓樓百人宴。此外,還有壹些習俗,如吹蘆笙、踩歌廳、擡“官”、“多做”、唱夜坐、“月上堆瓦”、“宅居”、“偷婚”、“送新娘上門”、“勾搭”、城陽八寨集體婚禮、堵歌等。

風俗習慣侗族的風俗習慣很有民族特色。飲食,以粳米為主,山民喜吃糯米,愛喝茶。擅長腌制酸菜、酸肉和酸魚,有壹種“董離不開”

酸”。喝自家釀的甜酒和低度蒸餾酒。吸煙也比較普遍。侗族男子以唐裝為主,頭上披著常青手帕。女人的頭發用發髻、別針或銀梳、耳環、手鐲和項鏈放在頭的左前方或後方;穿大胸無領滾邊連衣裙,系帶紐扣,內掛胸,下圍百褶裙,打底褲,雲鉤鞋。近幾十年來,服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男人多穿衣服,女人多穿唐裝,年輕人多穿西裝。侗族人民生活在許多民族中。壹個村有壹個或多個姓,大寨有五六百戶。村子依山傍水,房子以“幹籬笆”為主。樓下放著石筏、農具、雜物、牲畜飼養;人住樓上,中間壹個廳,兩邊是火坑,做飯取暖的地方,兩頭是臥室;臥室和糧倉在三樓。是壹個村寨或侗族姓氏的標誌,也是中心。於風大橋是董村外的壹座跨河橋,造型獨特。亭,石板路,寨門,水鏡亭,“甘蘭”,鼓樓和於風橋等。,構成了侗族村寨的特色。侗族家庭壹夫壹妻制,嚴格實行族外通婚。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戀愛,結婚時必須征得父母同意。表親婚姻過去很盛行,解放後基本上已經消失了。唱歌坐月子是侗族男女特有的壹種戀愛形式。侗族人喜歡鬥牛,每個村子都有“水牛王”進行比賽。

鼓樓東寨鼓樓看起來像壹座多面體的寶塔。壹般有2 0多米高,1 1層到頂,全部由1 6根杉木柱支撐。建築中心寬闊平坦,約1 0平米,中間使用。

有壹個用石頭砌成的大火坑,四周有木欄桿和長長的木凳供休息。在建築的塔尖,有壹個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著寨子吉祥平安。建築的房檐突出,傾斜,給人壹種精致優雅的感覺,如飛似跳。鼓樓是侗族人民的象征,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壹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上掛著壹面牛皮鼓。通常,如果村裏有任何重要問題,他們會上樓敲鑼打鼓,邀請公眾討論。在壹些地方,當發生火災和土匪時,他們也敲鼓求救。壹村擊鼓,其他村應聲,照常擊鼓。就這樣,壹個村子傳到了另壹個村子,信息很快就傳到了遙遠的山裏的村子。人們聽到了鼓聲。因此,董家人對鼓樓和長鼓特別喜愛。如今社會秩序穩定,長鼓失去了傳遞信息的功能。但鼓樓仍是侗族人民議事、休息、娛樂的場所。夏天,人們來到鼓樓乘涼聊天。冬天,每個人都圍坐在壁爐旁講故事。每逢節日,男女老少都聚集在鼓樓前“踩歌廳”或觀看侗戲。

於風橋,又名花橋,也是侗寨的特色建築之壹。侗族人擅長建築。總的來說,苗族村寨喜歡向依山而建,而侗族村寨則大多建在江河兩岸,隔水而居。因為

就這樣,侗寨出現了石板橋、竹橋等。不過風雨橋是最有民族特色的。城陽大橋位於廣西三江林溪河上,是於風大橋的代表。因橋上有廊亭,不僅人行,還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該橋建於1 9 1 6,為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座石墩上建有寶塔、宮殿,錯落有致,氣勢磅礴。長廊和亭子的屋檐上有雕刻和繪畫。人物、山水、圖案、動物栩栩如生,是東鄉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木結構建築中的藝術瑰寶。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愛的飲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腦,具有消除濕熱、預防感冒腹瀉的功效。它幾乎成了壹個董人。

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對於很多人來說,壹天玩兩次茶花是必不可少的。當客人到來時,熱情好客的董家會受到油茶的款待。油茶是有壹定程序的。先將“銀米”(蒸幹的糯米,有的染上五色)用茶油(從茶樹果實中榨出的食用油)炒成米花,再炒花生、黃豆等副食。最後把糯米炒壹下,再炒壹些茶葉,馬上往鍋裏加溫水,加鹽煮開,就是油茶了。吃的時候放壹些蔥花、菊花、菠菜等。在碗中盛入油茶,加入壹些炒米花、花生、黃豆、豬肝、瘦肉等食材,有的甚至在油茶水中煮小糯米團,就是色香味俱佳的油茶。侗族吃油茶時,主人和客人圍坐在餐桌或竈臺旁,主婦做飯。第壹碗油茶壹定要端給座位上的長輩或尊貴的客人,以示尊重。然後依次發給客人和他們的家人。收到油茶後,大家不能馬上吃,而是把碗放在面前,等主人說請,然後大家壹起端碗。只用壹根筷子吃油茶。吃完第壹碗,就把碗交給主婦,她會按照客人的坐序,把碗依次放在桌子上或竈臺旁,然後再倒滿茶水和食材。每人至少要吃三碗油茶,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吃完三碗,如果妳不想再吃了,妳需要把那根筷子放在妳自己的碗裏,以示不吃,否則主婦會不停地灌油茶給妳享用。

在美麗的侗鄉,青年男女到了壹定年齡就開始社交,“唱唱坐月”。“唱歌坐月子”就是談戀愛,壹般在農閑的時候流行。很多侗族人

村裏有專門的“月亮堂”,就是年輕人聚會的吊腳樓,去女孩家和女孩交朋友的大多是年輕人。夜幕降臨,寨子裏的小夥子們拿著牛腿琴、琵琶等自制樂器,從心儀的姑娘身邊走下樓來,壹邊拉著琴弦,壹邊哼著邀歌。琴聲和歌聲觸動了姑娘的心弦,於是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計,推開窗戶,向吊腳樓下窺視。當他們看到他們喜歡的人來了,他們示意他可以進入大樓。如果他們不喜歡或不認識的人來邀請他們,他們會迅速關上窗戶,不去程昕婷。如果小夥子不肯離開她的吊腳樓,就吹口哨,大喊大叫,或者用竹竿敲打她的窗戶和隔斷。雖然那個耐心的女孩壹直保持沈默,但她的家人出來幹涉了。如果她不走,壹股冷水從窗口傾瀉而下,意思是叫妳趕緊走開。“唱歌坐月子”不是父母攔著的。因為他們認為子女的戀愛關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臉上容光煥發。唱歌的時候,小夥子彈著鋼琴,姑娘們還在做著自己的工作,但她們都在認真地聽著,想知道哪首歌回答得最好。不同的季節應該唱不同的歌。在問答對唱中,最容易看出誰懂的東西多,見識廣。正是在這種“唱歌坐月子”的社交活動中,很多年輕人更加了解對方,最終結婚。

奔牛節侗族人喜歡鬥牛,每個村子都有“水牛王”進行比賽。“牛王”的圈子多建在鼓樓附近,幹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找人割草。

挑水拌料伺候,經常供應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型巨大,身強體壯,渾身是血,角又粗又尖,像壹把張開的鋼叉。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是侗族人民的奔牛節。節前,年輕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子“赴約”,邀請對手。“送行合同”後,去“牛宮”吹蘆笙,拜3天,為牛“養心”。節日壹到,人群就圍了上來,參賽的“牛王”在蘆笙的陪同下開始“踩場”:壹個小夥子手裏拿著壹張寫著“牛王”的“馬牌”,昂首挺胸地向前走去。“馬牌”後面跟著手持木制“武器”的衛兵和鼓樂隊。牛王的角上鑲嵌著閃亮的鐵袖,頭上披著紅綢,背上背著“奪寶”牛王塔。塔內插著四面旗幟和兩根長長的雉雞羽毛,就像古代的將軍。牛脖子上掛著壹串銅鈴,掛在胸前,嘹亮。“踩場”結束後,牛王走了。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官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扔在自己的“牛王”面前,同時放開了手中的韁繩。兩頭牛向對方撲去,群眾敲鑼打鼓,歡呼雀躍。獲勝的女孩應該被允許“拿走”失敗壹方的彩旗。獲勝的“牛王”身著紅衣,再次入場接受歡呼。如果打得分不開,就要用棕色的繩子套住牛的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前幾天,贏了的姑娘去還敗了的彩旗,敗了的小夥子設宴,唱“大歌”,贈“贖旗”。寨子的“牛王”能贏是全村的榮耀,所以鬥牛結束後有群眾歌舞宴慶祝。近年來,貴州侗族的“牛王”也到壹些大城市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