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懦夫”的恐懼從何而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膽子更大,敢打敢拼,無所畏懼。但是,膽子不大,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它受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小西瓜覺得很多“懦夫”都是巴巴媽“培養”出來的。
1,自然心理規律,對未知的恐懼。
麻旺用戶@JudyQin:曾經家裏被搶,損失嚴重。看我們又慌又氣,反應強烈,鮑曉也註意到了,我就跟他說,是壞人偷了我們的東西,壞人好可惡。然而,這非但沒有讓鮑曉放心,反而讓他感到更害怕“壞人”。每次我們出門,他就說“麻麻,妳別走,壞人要來偷東西了”;帶他出去的時候,他總是擔心“壞人會不會把我帶走?”;有時我會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壞人不會從我們家偷東西”...
邊肖說“無知無所畏懼”,但事實往往是人們更容易對未知的事物產生恐懼。恐懼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壹種基本情緒,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他們不知道這些未知的東西會不會突然大吵大鬧,什麽時候襲擊他們,會不會對他們原本穩定的生活產生影響...孩子天生想象力豐富,善於將想象的事物與現實相結合,從而“看到”或“想到”大人無法理解的恐懼。所以,要讓孩子“無所畏懼”,首先要“知道”事情的真相。
2.父母過度保護,缺乏獨立面對的信心。
媽媽網網友@ Sean媽咪:總覺得以前為女兒做的太多了,什麽都是我幫她做的。現在女兒三歲半了,想鍛煉自己的獨立性,但是見了陌生人很膽小不敢說話。沒人敢和孩子玩,她就不願意壹個人睡,每天哭...我不想縱容她,但又不知道怎麽鍛煉她的勇氣,擔心!
媽媽網用戶@中中中中gz:我兒子怕黑,怕生,怕小動物。他五歲了,膽子還很小。他什麽都依賴父母,甚至離開的時候也會哭。但是,我知道這是有原因的。之前,我們把他放在外婆家照顧。她奶奶擅長“如果妳不聽話,壞人會抓住他”,“到處亂跑,免得老虎抓住妳咬妳”,“老巫婆喜歡抓晚上不睡覺的孩子”...讓婆婆帶孩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可是,現在的孩子太膽小了,我該怎麽破他們?
邊肖說,這位網友已經意識到不良教養對孩子“勇氣”的影響,但有點晚了。父母灌輸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越來越退縮,缺乏自信,而父母“虛構”的恐怖場景更容易讓孩子陷入恐懼。這些令人恐懼的畫面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裏,這些畫面會被當做真實的存在,與自己的生活聯系在壹起,從而讓孩子長期處於恐懼之中。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麽會“膽大”呢?
媽媽A:“不怕,媽媽用棍子打死了蛇,又沒有蛇咬妳!”“結果孩子覺得房間裏真的有壹條蛇。蛇被殺了,它的朋友會來“報仇”。結果,他們更加害怕了。
媽媽B:“妳剛才在做夢。妳的夢都是假的。房間裏沒有蛇。請開燈看看。”。孩子打開燈,朝房間裏外看了看。果然沒有蛇,他就去睡覺了。
邊肖說,當孩子害怕時,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消除恐懼,而不是逃避恐懼,或者用另壹種恐懼“壓制”孩子。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害怕獨立完成生活中的壹切。媽媽要鼓勵她,溫柔地把她“推出去”,她會是她背後的堅強後盾。孩子有媽媽的支持和鼓勵,知道媽媽在背後默默保護著自己,才能大膽前行。相反,如果麻麻用恐嚇和欺騙的方式誤導孩子,不但不能消除恐懼,反而在無形中加深了恐懼,是把孩子引向膽小方向的餿主意。
2.耐心解釋,讓孩子知道真相。
窗外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狂風怒吼,雷聲隆隆,慘不忍睹。5歲的孩子嚇壞了,緊緊抱住媽媽...
媽媽A:“沒關系,別怕,媽媽在這裏……”孩子暫時覺得安心,但下次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不在身邊,她就會害怕地哭。
媽媽B:“不是,是風在呼嘯,是雷聲在隆隆。都是XXX引起的,很正常,很快就會過去的。”孩子看似明白,但知道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現象,沒必要害怕。
案例3歲寶寶習慣壹個人玩。當他看到同齡的孩子時,眼神明顯渴望和別人壹起玩,卻不敢邁出壹步,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
媽媽A:“去和小朋友玩吧,但是不要搶別人的玩具。不要打人,不要咬人,好嗎?”孩子想,媽媽不放心我和別的孩子玩。如果我不小心碰到他們,我會被罵。我最好不要和他們玩。
媽媽B:“去和孩子玩吧。他們都很喜歡妳。他們真想和妳搭積木!”“孩子們認為,我是壹個受歡迎的孩子。如果我和他們壹起玩,他們會很開心。我也很樂意和他們壹起搭積木。
邊肖說,父母的鼓勵對膽小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在這種鼓勵中再附加更多的“附加條件”,因為這些附加條件往往會成為孩子勇往直前的心理隱憂,讓他們變得膽小,無法自己做好,從而壓制剛剛升起的那壹點點自信心。如果想讓寶寶膽子更大,不要膽小,更願意接觸和探索新事物,就要盡可能放開雙手,讓孩子獨立運動和旅行。妳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生命安全,僅此而已。
邊肖總結說,這對大膽、敢於嘗試和探索的孩子有好處,這將是他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技能。但是,膽小、安靜、淡定的孩子,未必不會成功。畢竟,能夠“靜下心來”,專心做壹件事,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所以,不管寶寶是勇敢還是渺小,都沒必要太在意。根據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是關鍵。無論孩子是否需要“練膽”,正確的家庭教育都會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