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地質環境工作與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積極服務經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壹,找水挖井,民生之急。
1.全力以赴抗旱找水挖井贏得社會贊譽。
照片1許、姜大明、鐘勉等領導出席抗旱找水打井啟動儀式。
2010年9月以來,山東省出現秋冬春連旱。根據國土資源部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國土資源廳充分發揮技術、裝備、人才優勢,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的支持配合下,迅速集中水利環境專業技術力量,調集先進的物探、打井設備,展開了緊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動(圖1)。2011年2月7日至4月中旬,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抗旱井1492口,總進尺184000米,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抗旱井日出水量達87.9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7.8萬畝,解決了山東省嚴重幹旱地區70.98萬人、51.7萬頭大牲畜的吃水問題,為全省抗旱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緊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動,極大地提升了黨和政府以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形象,得到了全省的好評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旱區群眾懷著感激之情,自發給找水打井的隊伍發來感謝信、贈送錦旗,自發組織慰問隊伍,使黨群關系更加和諧、密切(圖2、圖3)。在國土資源部北方四省緊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總結表彰會上,山東省的工作得到了部領導的高度贊揚,有32個單位、151人上了先進榜。
圖2我也有味道。
圖3嘗嘗我們的水果。
2.再接再厲穩步推進丘陵地區找水打井工作。
應急抗旱打井順利完成後,為徹底解決丘陵地區群眾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省政府決定用兩年時間,在全省12個市、80個縣勘探定位3831口井。根據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國土資源廳制定了丘陵地區找水打井招標工作方案,分解了勘探定井任務,實行單位分工合同制,派出90支物探定井隊1000余人,對打井目標區進行了物探定井(圖4)。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固定井數3184口,占固定井總數的90%。同時,地勘隊在土地綜合整理項目示範區組織打井35口,累計進尺7552米,總出水量775立方米/小時,可解決約82214人的吃水困難。丘陵地區找水打井工作將基本解決山東省丘陵地區人畜缺水問題。
圖4挑燈夜戰
二是開展地質環境調查,為農村城市發展服務
1.濟南市地質調查項目
山東省地質調查院以服務社會發展為宗旨,緊緊圍繞濟南城市發展面臨的地質問題,積極申報並啟動了濟南城市地質調查項目。分為城市三維地質結構調查與模型建立、寶泉供水水文地質調查、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城市地鐵與城市軌道工程選址專項地質調查、城市地質環境容量與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城市地質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等六個專題。它是結合高精度多波段遙感解譯、大比例尺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鉆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巖礦測試等多學科方法實施的。目前,該項目在城市地質結構可視化模型建立、地下空間有效利用、城市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2.開展沿海圍墾適宜性評價和調查。
填海造地是沿海地區為緩解土地短缺而采取的發展措施,但其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為了更好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東營市圍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開展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在摸清沿海地質環境現狀、地質災害分布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的基礎上,根據區域穩定性、工程地質環境條件、黃河水動力和沈積條件、沿海海洋動力條件,對填海造地適宜性進行評價(圖5)。通過這項工作,明確了東營市最適宜填海造地的區域是萊州灣西岸的東營開發區和墾利縣開發區的海岸帶,基本適宜填海造地的區域是東營港區、廣利港以南和靠近港灣和開發區的墾利生態漁業區,並指出不宜填海造地。為東營市城市和港口發展戰略、海岸帶區域功能規劃、重大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供地質依據,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科學準確的地質環境基礎數據。
圖5沿海圍墾適宜性評價與調查
3.濰坊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與評價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指示,濰坊市政府本著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積極支持當地熱泵企業發展,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決定在濰坊市城區範圍內開展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並將該項目列入濰坊市重點城建項目。在工程勘察中,通過綜合勘探技術、地熱地質調查、鉆探(圖6)、鉆孔測溫、抽水試驗、回灌試驗、野外熱響應試驗、巖土物理、熱物性參數測試、水質分析等手段,基本查清了工作區淺層地熱能資源的賦存條件,獲得了大量基礎數據。該項目的成果對濰坊市淺層地熱能的合理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極大地推動了濰坊市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進程。濰坊市政府通過電視臺、電臺、報紙、網絡等方式大力宣傳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采取“低碳節能社區評比”等系列活動,明確支持並大力推廣地源熱泵系統,實行每平方米不同金額的補貼,建立節能專項資金,對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資源的單位按初始投資規模給予補助,根據節能效果給予獎勵,對節能投資項目實行免費補貼和優惠用電。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截至目前,濰坊已建或在建的地源熱泵供熱(制冷)面積已達300多萬平方米。
圖6濰坊淺層地熱能調查在建鉆孔取芯。
第三,加強環境治理,改善生活環境
1.籌集資金,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
2011以來,省國土資源廳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遺跡保護。壹是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比例尺為1: 5萬。2011年來,國土資源部門加強領導,統壹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和調查規範,舉辦培訓班,在12市56個山區丘陵縣(市、區)、4個開發區開展了1。二是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搬遷避讓。山東省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采取了資金籌集的方式,包括省級獎勵補貼壹部分,相關市縣資金壹部分,涉險農戶資金壹部分。涉及12個市、27個縣(市、區),危及1個鄉鎮中心小學2978戶、11000人的生命安全。目前,省國土資源廳已撥付獎勵補助資金2038萬元,各地正在積極推進搬遷避讓工作,已有部分房屋搬遷入住(圖8)。三是加大對地質遺跡保護的投入。2011,省國土資源廳積極爭取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於濟南華山、煙臺棲霞山等10省級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保護。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大大提高山東省地質遺跡保護、生態地質環境質量和地質公園建設管理水平。
圖7地質災害調查
圖8濟南市歷城區八通泉滑坡搬遷工程。
2.攻堅克難,再塑春城,壹城壹山。
濟南市巖石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它在為城鄉建設提供資源的同時,也對地質景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過度采石導致大量山體受損。這些被破壞的山體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與建設美麗泉城的要求極不相稱。2007年以來,全市共投入9.5億元,其中財政投入6.8億元,市場化運作2.7億元,完成了重點地區108處受損山體的治理任務,受損面積1540萬平方米,其中受損平面面積654.38+0076萬平方米,受損立面面積464萬平方米。通過這些工程的實施,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改善了生態地質環境,恢復了地質景觀,提升了城市形象(圖9)。同時,1910畝土地復墾產生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圖9受損山體治理前後。
3.消除隱患,進行鹽池山地質災害治理。
鹽池山是山東省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鐵礦開采和人工堆積廢渣、垃圾造成的采空區塌陷、崩塌、山體裂縫、渣土堆邊坡不穩定等多種地質災害,直接威脅山東省檢察院、山東警校、姚佳小學、友誼幼兒園等17個單位、16棟樓房、61間平房、3610余人。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鹽池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省長、部長許等省領導多次親自到鹽池山實地檢查指導,要求全力抓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省國土資源廳認真落實省領導批示,爭取各級財政資金近7000萬元。克服了資金短缺、治理難度大、施工危險性大等困難,紮實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對采空區塌陷、崩塌、山體裂縫、渣土堆邊坡不穩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治理,徹底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美化綠化了山體,極大改善了周邊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