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老人們就把修橋、鋪路、建亭視為造福鄉村的三大善舉。其中,修橋被放在了首位。“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改善村容村貌,方便大家出入和耕作,道路與財富相連,是村裏的壹件大事。
清朝以前,定海作為壹個破敗的縣城,四門之外都有護城河,河上沒有橋。只有通過拉下或放下城頭上的木制吊橋,人們才能決定是否可以進入或離開這座城市。光緒年間,四城門外的木吊橋破舊不堪,政府只好將木吊橋改為小石橋,供行人進出。這些橋大部分時間都很擁擠和狹窄。
居住在上海的定海籍商人,為了把生意做大做好,頻繁往返於上海、定海等城市之間。他們在上海做生意辦廠雖然小心翼翼,但在家鄉建橋鋪路、建亭臺樓閣卻毫不猶豫,願意為自己、為老鄉、為子孫後代多做些好事。他們做好事、做好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給別人、給自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