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壹個好男孩在別人眼裏最容易受到哪些傷害?

壹個好男孩在別人眼裏最容易受到哪些傷害?

壹天,我在上學的路上和女兒聊天。我問她:“我們父母有時候會在壹起說別人家的孩子。妳們在壹起談過別人的父母嗎?”女兒脫口而出:“當然,妳是別人家的父母。”我驚訝地問,“嗯,為什麽這麽說?是真的嗎?女兒說“真的,反正同學都說我媽很好,我很羨慕她”;我不知道這壹刻該開心還是該幸福。

大家都喜歡《好孩子》,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原因。很多父母在初為人父母的時候,就把孩子培養成“好孩子”。他們不知道“好孩子”心中的痛只有自己知道,卻不能也不敢告訴任何人,因為TA身上的標簽就是“好孩子”。如果這個標簽被撕掉或者銷毀了,TA還是TA嗎?

幸運的是,我成為了“好孩子”的壹員。我從小就被其他家長視為“好孩子”。我小時候在農村,每次別的媽媽打罵孩子,總會說:“妳不能學人家,整天給我搗亂。妳要生我的氣。”每當妳拿著考卷回家,隔壁就會傳來壹聲怒吼:“妳說說,妳是怎麽考上的?”.....我從小就聰明懂事。當我長大後,我為我的家庭努力工作。即使心裏有苦,也咬碎了牙咽了下去。不幸的是,我也成了受傷的壹員。

現在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這樣延續的。他們經常用這樣的語氣說:“上學要聽老師的話,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要搞小動作”,“今天劉叔叔來了要有禮貌”,“要聽話,要當好媽媽,買……”甚至還說了贊美的話:“以後,妳要好好的,所以每當妳聽到這樣的話,不管是在小區裏,還是在商場裏,還是在妳身邊的朋友圈裏,妳都知道妳說的不是自己,但是妳還是忍不住酸溜溜的。

孩子的天性就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凡事總想刨根問底。他們的頭腦裏充滿了豐富多彩和壹萬個探索世界奧秘的理由,求知欲無邊無際。他們總想創造世界第n個奇跡。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時,往往以“乖、聽話、懂事”為名搪塞

-不要碰任何東西,這樣不好;

——妳要聽話,爸爸媽媽才會愛妳;

——妳家裏那麽困難,還想要這要那,怎麽這麽不懂事?

-媽媽是為妳好。不要三心二意。妳應該努力學習。

……

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會不解。只有我好了,大人才會開心。只有我懂事了,父母才會有面子。只有我聽話了,父母才會愛我。所以當他們連“壓抑”這個詞都不知道的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憋在心裏,努力呈現自己“好”的壹面,取悅所有人。他們每天都穿著“好孩子”。

由於我是學心理學的,不知道這種傷害是怎麽來的,也知道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調理這種傷害。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壹個是依賴,壹個是獨立,壹個是相互依賴。當我們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心理營養。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才能在生存的狀態下成長。什麽是生存?就是因為TA太小了,照顧不了自己。所有吃喝拉撒都要靠大人的照顧才能生存。當然,這種生存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生存,更是心理上的生存。好孩子生存的狀態就是討好。請問是什麽?討好型是當孩子自己的願望和需求與父母的願望和要求發生沖突時,討好型孩子是為了討好父母,壹味地聽從父母的指令來壓制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我們把這個好孩子的模型和壹個所謂淘氣孩子的叛逆模型進行比較,然後當然就知道這個傷害從何而來了。好孩子采取取悅和討好父母的模式。這些孩子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需求。也許有壹些孩子能感覺到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不壹樣,只是因為過分認同父母的需求,所以沒有選擇照顧自己。而是選擇放下自己的需求去討好父母,有時候還要努力證明自己有那麽好去討好父母,讓父母滿意。這就是好孩子的模式。叛逆孩子的模式正好相反。他既能看到自己的需求,又能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反過來指責父母反對父母,反對父母。相比較而言,叛逆的孩子不管父母怎麽評價,都會活得更自我。

好孩子模式的結果是,孩子往往得不到看、聯系、關心,所以TA的靈魂是空虛的,會有壹種從未存在過的感覺。因為她沒有為自己活過,所以她活不出獨立的生命之花。北京大學心理學家徐凱文教授提出了壹種疾病,叫做“空心病”,壹出來就得到大眾的認可,也引起了壹些熱烈的討論。當代大學生,即使考上了名校,我就是不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哪裏。感覺人生沒有意義。

由此分析,好孩子的第壹個傷害是,可能會有人生空虛感;第二種傷害是因為他們長期不被接納,不被允許做自己,不被允許嘗試,不被允許犯錯,父母對他們沒有無條件的愛。這些好孩子通常安全感非常低。

第三個傷害是他的自我價值感(個人力量的源泉)會走向兩個極端。壹個很優秀,各方面都很優秀,成績好,人緣好。這種人看起來很自信,但總覺得自己內心不夠好。這種外表優秀內心脆弱的人,是壹個虛假的自己。另壹種是因為在父母面前做不了自己,堅持不了自己,最後的結果就是叛逆期壹個接壹個的推遲。這個叛逆期可以推遲到什麽程度?每個人的叛逆時間,因為環境和個人性格的影響,並不是統壹固定的。對我自己來說,我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叛逆的,身邊的朋友或者壹起學心理學的同學都有不同的叛逆期。有的說是20歲以後,有的說是戀愛中,有的說是為人父母。總之,推遲叛逆期是好孩子的普遍現象。

第四傷是生命力低。這種孩子容易得抑郁癥,因為在父母面前從來不被允許做自己,不了解自己,活不出真實的自己,不敢活的高。總之,沒辦法做自己。如果這些孩子順境還好,如果他們未來的生活因為各種原因受挫,這就會迫使他們走向抑郁。

因為長期戴著“好孩子,聽話懂事”的面具,這些好孩子內心的“傷害”不得不隱藏起來,日積月累慢慢積累,要麽在壓抑中默默爆發,要麽在沈默中爆發。成年人結婚生子後,如果不從育兒教育中吸取教訓,不註重孩子的心理營養,那麽他們以後教育孩子就會有兩種不同的方向,或者繼續我行我素,把孩子教育成“好孩子”

願每壹個“好孩子”都成為自己的太陽,不依賴任何人的光芒,時光飛逝。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