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鳥最早見於《山海經》。《山海經·北大荒》中有壹句諺語:“在北大荒,有壹座山叫北極閣。北海有九神,名為九峰。”從這句話可以知道,九頭鳥也叫九頭鳳。九頭鳳棲源於《山海經》,是戰國時期楚人最崇拜的神靈之壹。
自古以來,楚人最崇拜鳳凰,視其為圖騰。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楚人的祖先朱融是馮的化身。錄曰:“其神祝融,其精為鳥,其師為鳳。”屈原、孔子、司馬遷等人都在作品中描寫了楚人對鳳凰的崇拜。在20世紀60年代出土的大量楚墓中,虎坐鳳臺的木雕和絲綢上的鳳凰圖案都證明了楚人對鳳凰的熱愛和崇敬。
九頭鳳是神鳥,德高望重。但秦漢以後,九頭鳥的名稱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稱,九頭鳥就是其中之壹。被稱為“鬼車”的九頭鳳凰,也逐漸從神鳥變成了怪獸。古書《白虎五行》、《孔子集》中,九頭峰稱為“鬼鳥”,玄宗、中天稱為“古火鳥”,博物學稱為“九頭鳥”。
秦漢以後,九頭峰不僅改名,而且整體顛覆。九頭鳳凰已經從野獸變成了怪物。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怪物。九頭鳥由獸變妖,源於周人的神話。在蠻荒時代,怪獸九頭鳥橫行,於是上帝派狗來消滅九頭鳥。狗咬掉了九頭鳥的壹顆頭,九頭鳥從此蟄伏。壹旦出現,就會有大禍臨頭。
主要是暴力。首先,它們經常飛到普通家庭以捕食孩子為生。第二,九頭鳥特別喜歡在晚上偷別人的指甲。妳可以通過吃別人的指甲來窺探別人的隱私。所以有些地方有晚上不剪指甲的習俗;第三種是九頭鳥,每只鳥的脖子上都有壹對翅膀。九頭鳥壹旦出現,就會有大禍臨頭。
秦漢時期楚國崇拜的圖騰為什麽變成了妖怪?主要原因在於時代和朝代的變遷。東周時期,周和楚的關系壹度敵對。周昭王去了楚國,死在漢水,成了異鄉鬼。周人對楚國的仇恨由來已久。
遠古的世仇加深了周人與楚人的仇恨,於是周人把楚人的圖騰稱為“九頭鳳”怪物,並編造了九頭鳳被狗咬掉的傳說。秦朝以後,秦王統壹天下,秦朝實行文化大壹統的政策。楚人所崇拜的三國歷史上的九頭峰傳說從此銷聲匿跡,但九頭鳥和九頭怪的傳說卻廣為流傳,形成了最為著名的九頭鳥神話。
神話,九頭鳥的壹種,流傳千年,影響深遠。但為什麽會成為壹句諺語:天上九鳥,地下湖北佬?這是怎麽回事?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說說第壹只九頭鳥的流傳歷史。
第壹版:明神宗時代,官員腐敗,賄賂橫行,百姓怨聲載道。張,湖北江陵人,奉命扭轉局勢。他選了九個聰明的巡邏隊,走遍了全國。通過深入調查和暗訪,他逮捕並處決了壹大批腐敗分子。於是人們拍手稱好,“天上九鳥,地下湖北佬”諺語說他聰明正直。
從這個版本來看,這句九頭鳥的諺語並沒有玷汙湖北和湖北人的意思,而是壹種贊美,贊美湖北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及他們的占有欲。
第二版主要講的是明初朱元璋的謀士劉基,他寫了《山海經》。在書中,劉基寫了壹個寓言:壹只九頭鳥互相啄擊,因為九頭鳥爭搶食物,導致失血過多。但他們認為九個頭都不會吃,會進同壹個胃。這則寓言說明九頭鳥喜歡勾心鬥角,沒有遠見。
劉基寓言的背景影射了元末農民起義中徐壽輝、陳友諒、朱元璋三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貶低了農民起義隊伍自相殘殺的事實。但三位領袖中,徐壽輝和陳友諒都是湖北人,所以後人認為劉基通過這個寓言貶損了湖北人,於是就留下了這句諺語。其實劉基在寓言中並沒有貶低湖北人的意思,而是反映了當時農民起義軍壹意孤行的情況。
因為這兩個版本的存在,人們對這句諺語的理解摻雜了很多感情因素。有些人認為這是壹種恭維。這句諺語反映了湖北人的聰明和進取精神;有人認為這句話顯示了湖北人的性格缺陷,是貶義詞。
著名作家林語堂就屬於後者。他在《余離子》壹書中寫道:“在漢口的南北,在所謂的華中,有狂妄的、辱罵的湖北人。中國有句話,天上九鳥,湖北人地下。湖北人聰明強壯,吃起來像辣椒。”在林語堂看來,湖北人罵人很兇,所以被稱為九頭鳥。林語堂的觀點代表了他對這句諺語的看法和壹些人的理解。
諺語既有贊揚也有批評,取決於人們對它們的理解。但總的來說,這句諺語意義重大。
1.為什麽九只鳥有九個頭?古代可能出現過畸形的九頭鳥。但根據楚人崇尚九字九數的特點,九頭鳥更多的是壹種比喻,壹種“多”的比喻。九頭鳥是智慧和大腦的隱喻。從古至今,只有楚有才是有才華的,這是很好的證明,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壹只鳥有九個頭,它的生命力會很強。我們都說貓有九條命。生命力強的怪物叫“九尾狐”,能挺過最大難度的叫“八十壹難”,都和九有關。同樣,九頭鳥象征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楚國滅亡後,楚人發出“雖有三楚,秦亡”的口號,改變中國命運的武昌起義起了主導作用,就是壹種表現。
那麽為什麽這個諺語是貶義的呢?古人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無完人,但總有缺點。九頭鳥狂躁、頑強、急躁、沖動、不合作、虎頭蛇尾,與湖北人大致相同。這本書壹針見血:“楚人爭地爭家。”他們各有雜念,毫無鬥誌。"
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而不強的原因之壹。人的內心不平衡,我行我素,虎頭蛇尾,狂躁,急躁,不善於合作,等等。這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不斷重復。這裏指的不是風,而是誹謗。
所以,這句夾雜著褒貶的諺語,並不僅僅是壹句隨便的語言。這句話能流傳千年,就是壹針見血,妙趣橫生。這是漢語的精髓,也是古人創造諺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