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關於名人善行的故事,不是雷鋒,不是無名之輩,拜謝。

關於名人善行的故事,不是雷鋒,不是無名之輩,拜謝。

他,壹個小鎮上的“豬肉佬”。

在過去的30年裏

照顧和資助800多名山區孩子生活和學習。

鎮上的人說:他做了壹件“功德無量”的事——

文/羊城晚報記者黃麗娜

圖/羊城晚報記者林桂燕

29年的“豬肉佬”

下石臺鎮是英德市最小的鎮。壹條筆直的街道,穿過小鎮,站在小鎮的頭上可以看到小鎮的盡頭。靠近街道和小鎮的盡頭,有壹棟不起眼的兩層小樓。29年間,下石臺鎮下轄的108個自然村,有859個孩子住進了這棟小樓。因為這棟小樓,因為這棟小樓的主人鄧夫婦的關愛,859名山區孩子讀完了小學和中學。

“學生之家”

從1981到現在的29年裏,有859個像鄧這樣的孩子住進了“學生之家”。其中,60%來自貧困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不了解石臺鎮的人很難理解鄧家對山區孩子的意義。

作為英德最貧窮、最偏遠的城鎮之壹,下石臺鎮土地面積178平方公裏,“八山壹水壹分田”的地形使得108個自然村散落在連綿的群山中。去年,下石臺鎮人均收入只有4395元。像很多貧困地區壹樣,有很多貧困家庭,有很多留守兒童。

鄧就是這樣壹個山裏的窮孩子。父親病得很重,他負擔不起她的學費。2003年,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她所在的下石臺鎮新聯坡楊鏗村小學被合並,需要到離家20多公裏的鎮中心小學上學。“那時候,我上小學四年級。家裏沒錢讓我住校或者在鎮上租房子。我只能走路去學校,但是去學校要三四個小時...我想我可能學不會。”

正在這時,經常在附近村子裏收豬的“豬肉佬”鄧走進了鄧的家。

“這孩子聰明,成績好,得好好學習。讓她住在我家,和其他孩子壹起,我們會照顧她的日常生活。就讓她從家裏帶點飯來。”簡單幾句話,鄧就住進了鄧在鎮上的“學生之家”,直到她中學畢業。

“我剛去的時候很小,什麽都不懂。我是被壹顆衛星教會的。晚上頭疼發燒,他抱著我去了醫院壹夜。每年期末考試都很辛苦。衛星波每天給我們做飯,加菜加湯。”高中畢業後,鄧考上了市重點高中——英德中學。“錄取通知書來的時候,衛星博比我爸媽還開心。走了這麽長的山路來我家祝賀我,給我發獎金。”

從高中起,鄧就住在英德中學的宿舍裏,離開了鄧的“學生之家”。但她很懷念那段時光:“衛星家也窮,但像個家,我們是他自己的孩子。阿姨的脾氣很好,很善良。孩子頂撞她,她也不生氣,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

從1981到現在的29年裏,有859個像鄧這樣的孩子住進了“學生之家”。其中,60%來自貧困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艾迪·阿姆》

這樣的時間表壹直延續下去,鄧魏星和熊廷和已經度過了29個年頭;被送走的孩子有壹部分是父母,他們把自己的孩子送了回來...

淩晨3點,山中壹片漆黑,鄧起床開始忙碌。他去鎮上菜市場自己的肉攤打理生意。早上八九點鐘,做完壹天最重要的生意,鄧就會拎著五六斤新鮮豬肉回家,這是今年35個寄宿在家裏的孩子的主菜。

白天,除了料理家裏那20多畝種水稻和蔬菜的田地,鄧最艱巨的任務就是上山砍柴。洗澡做飯孩子都要燒水,所有的電都負擔不起。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每天砍100斤幹柴帶回家,仍然是鄧必須做的“功課”。

妻子熊廷和的擔子不輕。早上4點半起床後,要開始收拾屋子,餵雞鴨,然後給30多個孩子做早飯:大的吃面,小的喝粥。看著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飯,組織孩子按時上學。幾個小時不能休息,還要給30多個孩子準備午飯。然後就是新壹輪的打掃、整理、準備晚餐。

下午三四點,鎮上的中小學陸續放學,孩子們陸續回家。隨著這壹波壹波的喧鬧聲,鄧的家裏開始了壹天中最忙亂、最熱鬧的時候。

孩子們喜歡叫鄧和他的妻子“爸爸”和“阿姆”。“阿姆”壹邊在滾燙的廚房裏做飯,壹邊壹個壹個地叫孩子們洗澡,他還要隨時拿出手來幫小壹點的孩子搓壹些衣服。大廳裏,孩子們在打耳光、下棋、聊天,等待著6點準時開飯。兩三個菜,壹個湯,蔬菜和肉,足夠的米飯是鄧家的標準餐。孩子吃什麽,夫妻倆就吃什麽,總是等孩子先吃完。

晚上7點40分,鄧的家裏,那個“屋頂可以吵”的地方,漸漸靜了下來。每天的強化晚自習開始了。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裏,30多個孩子在鄧的監督下坐進了禮堂的“學習區”。做作業,復習,互幫互助。“爸爸”只是搬了個凳子坐在他旁邊,等著“爸爸,這怎麽辦?這個怎麽讀?”求指教。

晚上6:5438+00,35個孩子準時鉆進了鄧家樓上樓下的5個大房間。鄧家的二層小樓,在床上爬上爬下的拍打嬉笑了壹陣之後,慢慢的歸於沈寂。壹天結束了。

這樣的時間表壹直延續下去,鄧魏星和熊廷和已經度過了29個年頭;被送走的孩子有壹部分是父母,他們把自己的孩子送了回來...

“終身遺憾”

“我愛學習,也很想學習,但因為窮,壹直學不上。”說到退學的遺憾,五十多歲的鄧魏星居然哭了...

給山區的孩子們壹個家,圓他們讀書的夢,是鄧的誌願行動。這源於他單純的想法,也隱藏著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

鄧出生於1959,自幼好讀書。1977初中畢業時,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入英德中學。“市裏只招了40個學生,我考上了,是我們村幾十年來唯壹壹個。”但就在那壹年,鄧的父親去世了,家裏沒有了經濟來源。他只在英德中學學習了壹周,就被迫退學了。“我愛學習,也很想學習,但因為窮,壹直學不上。”提到輟學的遺憾,50多歲的鄧竟然哭了。“如果妳能讀完高中,肯定不會是現在這樣。”

鄧的“豬肉佬”為了生計,每隔壹段時間就去鄉下收豬,這讓他看到了很多和他壹樣因為貧窮而上不了學的山區孩子。

1981年,在山區的壹戶人家,鄧認識了壹個愛讀書卻因為路途遙遠而失學的女孩陸秋仙。“妳為什麽不去上學?”“我們這裏多山,學校又那麽遠。我們怎樣才能到達那裏?”陸秋賢的話讓鄧思考了幾天。考慮到他家離鎮上的中學很近,妻子又能給孩子們做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鄧給陸秋仙提了個建議:來我家“寄宿”吧。

讓鄧沒想到的是,包括陸秋仙在內,還有6個女孩。他沒想到的是,每年開學,越來越多的家長找到自己,送來越多的孩子;而他的“學生之家”已經堅持了29年。

鎮上的學校曾經搬遷過,鄧也搬了。1992年,鄧賣掉了兩塊珍貴的黃蠟石,傾其積蓄在現在的地方建起了兩層八室兩廳。除了他壹家四口住的三間房外,其余都用作了孩子的宿舍。在最多的壹年裏,將近50個孩子住在這裏。

幾年前,妻子熊廷和上山砍柴時出了意外,臥床半年。我兩個兒子準備上大學,要交壹大筆學費;他覺得“學生之家”不可能長久。但看著二十多個孩子送到學校門口時,鄧又心軟了。咬著牙堅持下去。

“無量功德”

在過去的29年裏,無論有多難,鄧從來沒有主動向別人伸出過手。鎮政府負責人用四個字評價鄧的29年:功德無量。

在下石臺鎮,鄧壹個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就算是“高薪”了,但走進他家,還是會被這裏的淳樸驚呆。除了房子還算不錯之外,房子裏沒有壹件像樣的家具。客廳的折疊圓桌四條腿上布滿了鐵銹,需要壹只拖鞋才能站穩。孩子用的課桌板凳都是學校淘汰的。然而,為了讓孩子們在夏天睡個好覺,鄧省吃儉用,在每個房間都安裝了電風扇。

起初,在鄧家住宿全是免費的,只需帶些米飯。然而,隨著孩子越來越多,為了維持“學生之家”,鄧開始收取少量住宿費。從壹年175元到現在壹年325元。325元,平均壹天兩元多,即便如此,真正能掏夠的孩子也不到三分之壹。今年在這裏寄宿的35個孩子中,14來自貧困家庭,21是留守兒童。只有10的孩子能交錢,其余的交壹百塊錢,背點米養活。

當我翻開鄧的賬本時,我記得所有的債務都被記錄了,所有的債務都被清理了,但這麽多年過去了,大部分都沒有被劃掉。“有些孩子已經畢業了,但還是沒錢。去他家要。真的很窮。不僅不能要,還要安慰他,讓他‘發達了慢慢還’。”

為了經營“學生之家”,鄧只能精打細算地過日子:豬肉、雞鴨、大米都是自己“生產”的,上山砍柴,從山上打水...即便如此,鄧每年還得補上壹兩萬元。“最貴的是電。還有壹個孩子,生病了就去醫院打針,開處方。每年他都要墊出兩三千塊。”

這些都可以統計,有些根本不清楚。

鄧魏星喜歡學習好的孩子。如果他們每學期獲得第壹名,鄧將給予50元或65,438+000元的“紅包”作為獎勵。畢業後,孩子考上了重點學校,他也要親自送壹個大紅包。鄧看不到孩子們受苦。在他家住了快壹年的鄧小華,有壹個患癌癥多年的父親,家裏還有三個姐姐。他家很窮。為了讓她學習,鄧不僅不收壹分錢,還為她支付學習用品。每周都會給她額外的10元存起來買衣服和吃的。“不能讓她的生活離其他孩子太遠。”

去年,清遠壹家制藥廠的老板聽說了鄧的事,捐了3萬元。這是鄧衛星29年來收到的唯壹壹筆捐款。為了不讓人們說他們從“學生之家”中受益,鄧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看得見的地方:他買了壹臺電視、壹臺冰箱、壹個太陽能熱水器、壹個濾水器和壹個屋頂的防盜窗。剩下的,我給孩子加了吃的。除了防盜窗,鄧還小心翼翼地在他買的每樣東西上都貼上壹個紅色的字母,上面寫著“XX捐贈”。錢是給孩子的,我壹分錢都不會碰他們。

在過去的29年裏,無論有多難,鄧從未主動向當地政府或其他人提起。從來沒有向從他身邊走出去的孩子伸出過手,即使他們中的壹些人已經成為了大老板。

鎮政府負責人用四個字來評價鄧這29年來的“功德無量”。

武玉有心幫助別人。妳想要什麽回報?

羊城晚報:在座的很多都是剛上小學的孩子。妳會不會不習慣這樣的生活?

鄧衛星:我這裏的寄宿和學校寄宿不壹樣。這裏有。我們會照顧他們的。他們中的壹些人太年輕了,不能照顧自己。我們幫他們洗衣服,教他們各種生活技能。

羊城晚報:有沒有特別調皮的孩子是妳管不了的?

鄧:每年住在這裏的淘氣鬼,我都要讓他當班長。讓他管別的孩子。比如有人生病了要及時向我匯報,組織大家晚自習,監督他們下課不要亂跑,晚上看他們寫作業看書。我壹周給班長1元錢,期末給20元錢。如果有人出錯,班長的1元錢就沒了。

羊城晚報:犯錯的孩子會有處罰嗎?比如懲罰他們做家務?

鄧:我這裏的孩子只是自己洗衣服,刷飯盒。他們不用做別的工作,只要看自己的書就行了。但是也有懲罰。比如規定晚上7: 40上自習。如果他按時回來,給他留壹頓飯;那些不按時回來和按時上課的人將受到懲罰。最大的擔心是他們的飲食和安全有問題。但是這麽多年,沒有壹個孩子出事,沒有壹個孩子被退學,沒有壹個孩子因為調皮被我送走。很多家長覺得我住的地方比學校好。

羊城晚報:這裏出了很多孩子,有的還成了大老板。妳沒告訴他們困難嗎?沒想到他們會幫忙,還有壹些獎勵?

鄧: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做能得到什麽回報。他們經常來家裏坐坐。但是我不敢告訴他們我的困難。對不起畢竟兩個兒子都在工作,我自己掙錢。每次他們問,我就說我身體很好,都很好,沒有什麽困難。如果妳有任何困難,和妳的兒子談談。既然有心幫別人學習,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能讓人覺得妳是為了別人的錢。

羊城晚報:妳的孩子支持妳這麽做嗎?

鄧:兩個兒子也和這些孩子壹起生活,從小壹起學習。現在他們都大學畢業,找到了好工作。大兒子經常說:“爸爸,妳每年虧多少錢,我給妳供貨。”最小的兒子今年剛參加工作,過年回來就留了兩個月6000多的工資。大媳婦也大學畢業了,去年年底在這裏住了很久。她也很喜歡這些孩子,每天晚上給他們上課,幫助他們學習。

羊城晚報:妳堅持了這麽多年,也老了。有沒有想過不做?

鄧:我會繼續做下去,不會停止。等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我媳婦就回來幫我幹。現在希望有人能支持我。我想把後院收拾壹下,添置壹些運動器材和乒乓球臺,讓孩子們有個活動的地方,避免下課出去。另壹個是建沼氣池。我年紀大了,不會砍柴了。有沼氣池,做飯燒水就不用砍柴生火了,能省大事。

急診科同時來了5個有機磷中毒患者。王興有壹名患者在72小時內在急診科三次呼吸停止,全部恢復成功,為我院建院以來罕見。為了搶救這些病人,急診科所有的醫護人員和麻醉師壹直守在病人的床邊。醫院多次組織相關科室會診,分析病情,制定搶救措施。護理人員細心監護,沒有人照顧休息。聯防隊員堅持維持秩序,全院工作人員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照顧這些病人,不分妳我。4月11日晚,王興患者第三次停止呼吸時,恰逢周六晚上。回家休息的科主任和護理部主任深夜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醫院參與搶救和重癥監護,直到天亮病人生命體征平穩才離開,開創了72小時內成功搶救三次呼吸停止病人的先例,譜寫了又壹部人道主義的樂章。今年4月,兩名河南籍農民工誤帶何卓,經搶救無效死亡。沒有親戚也沒有錢,我們不僅免除了醫藥費,還幫忙聯系火化地點。* * *團委組織全院職工募捐,籌得近3000元為患者辦理喪事,患者家屬激動得哭了。今年5月,在開展思想工作、開展整改的半個月前,醫務人員三次拒收紅包,金額700元。四川省洪縣壹位妊娠高血壓患者在醫院剖腹產。由於困難,婦產科的醫護人員不僅給予了精心的醫療,還集資500元解決了她的生活困難。這兩年,拒收紅包、為患者排憂解難、捐款扶貧、見義勇為等先進事跡不斷湧現。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收紅包的有30多人。很多住院病人為了感謝醫生,發了紅包要退回來再發。有的出院壹周後發紅包,還是被拒絕了。通過我們的努力宣傳,形成了看病不發紅包,安心的氛圍。兩年多來,全院職工共為貧困患者募集善款1萬余元,領取獎勵箱和錦旗26個。1998年收到省、市、縣電視臺、報紙新聞報道12次,受到黨政領導部門表揚5次,1999年報道4次。兩年來,縣衛生局測評群眾滿意率全縣第壹。我們的工作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社會聲譽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