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鎧甲說說吧。

鎧甲說說吧。

古代戰爭中,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為什麽戰後都不敢脫甲?

有人說現在的古代戰爭電影太假了。壹場戰鬥結束後,將軍會脫下盔甲。這不是找死嗎?

其實是真的,真的有這麽壹句話:

冷兵器時代,正規部隊行軍的常識就是,就算天熱,想脫盔甲也脫不了。那麽原因是什麽呢?

在此之前,我們先介紹壹下古裝盔甲,因為古裝影視劇中士兵所穿的盔甲與史實相差太大,容易誤導大家。中國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答?這個概念當時主要是用皮革制作,防禦不強,但戰國晚期開始用鐵制作?盔甲?。之後用皮革做鎧甲,鐵做鎧甲。直到唐宋時期,甲壹詞才被統稱,當然也可以稱之為甲。這兩個詞意思相同。

古代正規軍兩軍交戰,大家都是標準裝備,鎧甲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在很多影視劇中,士兵穿的盔甲是壹個整體,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馬甲。這是不正確的。真正的盔甲通常使用數百個小盔甲。引人入勝?、?引腳連接方式?用其他方法連接,釘板多為鐵質。

滿城漢墓出土鐵甲2800余件,淄博齊王墓出土鐵甲近2200件。裝甲片長約6厘米,寬3厘米,整個裝甲近50公斤重。現在人在裏面走路都夠難了,更別說在裏面打架了。

這種盔甲的優點是可以防禦冷兵器和弓箭,剛性強。

明清時期?盔甲?再改,因為那時候冷兵器時代已經結束,傳統的真甲正在為當時興起的火器防禦效果擔憂。於是,棉甲又登上了歷史舞臺。鐵葉附在棉甲上。鐵葉是人工鍛造的鋼片,用鉚釘排列在棉甲上。這種盔甲在清初開始在軍營中普及。

明朝大臣朱國楨在他的著作《建築小品》中記載了棉甲的制作方法:

棉甲是用七斤棉花做的,像夾克衫壹樣用布縫著,兩臂交叉,腳壹跺,曬幹收起來,看雨不大,黴不爛,鳥的砂囊傷不嚴重?

換句話說,這種棉甲主要用來防禦燕窩,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防彈衣,質地柔軟,有壹定的緩沖作用。但前面的裝甲太硬,被鳥撞後容易碎成內傷,不太實用。

關於盔甲已經說得夠多了。言歸正傳,解釋壹下古代士兵戰鬥後不脫甲的原因。

談完上面的介紹,我們很容易得出壹個結論,無論是鐵甲還是棉甲,都是緊緊裹在人身上的。再加上體重輕,士兵容易出汗,所以部隊裏經常有叫法?卸甲風?疾病。按照我們中醫的說法,人在劇烈運動後大汗淋漓,風邪易侵,束縛經絡,氣血不通,導致疼痛。西醫的解釋是,壹種肌肉是冷風刺激導致毛孔張開。腰背肌筋膜炎?炎癥。

在中國古代,許多將軍都患有疾病,甚至失去了生命。著名的有五代名將李存孝,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

再來說說李存孝,他曾經壹天之內殺了連戰五路二十八個中將,汗流浹背。李存孝回營後,脫下鎧甲,壹連喝了三杯冰酒。突然,他因口中噴血而暈倒,臥病在床。當敵人高思繼將軍連續失利時,沒有人能阻止他。晉王怕李存孝在戰爭的突然襲擊下無法恢復,壹直對正在養病的李存孝隱瞞情況。

有壹個人叫?康李俊?大臣非常嫉妒李存孝,在給李存孝送藥的時候故意激怒了李存孝。敵人的將軍高思繼再勇猛,我軍恐怕也沒人能擋得住,就連妳李存孝也不是他的對手。李存勖聽後大怒,但他渾身是汗,於是他穿上盔甲,騎上馬去面對高思繼。他們走了幾個回合,果然,戰神李存孝活捉了高思繼,這個感冒病就治好了。

先說明朝的常遇春。他沒有李存孝那麽好的體質和運氣。常遇春也是專家。加入朱元璋後,他充當大前鋒,百戰百勝,人們都說他能指揮十萬大軍。他在軍隊裏有什麽?經常十萬?的標題。可惜的是,洪武二年元軍大敗後,常遇春因為急於太快吹掉鎧甲而遭受了脫甲之苦。凱旋歸營時死於軍中,死時年僅四十歲。

想想吧。即使是強大的將軍也可能因此而死,所以死在?卸甲風?我不知道這種疾病下還有多少小人物。所以在古代,無論天氣多熱,無論將軍還是士兵打完仗,都不能直接脫下盔甲。在脫下盔甲之前,他們都需要出汗。否則,四肢疼痛發冷,皮膚麻木,肌肉痙攣,加上古代醫療條件有限,士兵即使不會死於此病,日後也難免反應遲鈍,在戰場上慘遭屠戮。

這讓楊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時我住在外婆家。每當我出了壹身汗,想出門的時候,奶奶總是在出門前拉著我,讓我出壹身汗。想想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古代行軍打仗,壹場大戰結束,不是因為敵人不脫甲,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等到自己快出汗了。

當然,如果這場戰爭發生在夏天,人不脫下來會中暑,那我就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