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妥善處理婆媳關系,首先要對這種人際關系有壹個正確的認識。婆媳雙方都應該承認對方的獨立人格和經濟地位,彼此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壹方必須服從另壹方的支配和支配的關系。認識到這壹點非常重要。如果雙方或壹方對這種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對方必須或應該服從和服從自己,從而把這種平等的人際關系看成是支配和服從的關系,那麽必然會表現在行動和態度上。導致雙方關系失衡。婆媳之間互相尊重,需要雙方和全家人商量事情,比如經濟開支,涉及全家的事情,培養民主的家風;屬於個人的“私事”不應互相幹涉,個人應享有“自主權”。作為媳婦,妳要尊重婆婆,因為婆婆年紀大了,做管家經驗豐富;壹個婆婆不應該總在媳婦面前裝腔作勢,而應該看到她的長處,尊重她的意見。換句話說,雙方應該互相合作,互相尊重。婆媳同居多年,難免會發生壹些不協調的事情。這個時候,更需要雙方互相理解。所謂“理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我們的祖先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所倡導的“設身處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原則,都包含著理解的思想,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科玉律”,完全適用於處理婆媳關系。
發展良好的婆媳關系,雙方都需要學會理解和體諒對方。比如周日去遊園,媳婦不要只和老公孩子壹起去,要把公婆留在家裏壹起去,婆婆才不會覺得孤單。相反,媳婦多照顧老公,少照顧婆婆,婆婆要體諒。如果婆媳雙方在相處的時候都能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互相理解,婆媳矛盾就不會很大,反而會發展的像親子關系壹樣親密。
避免吵架。
婆媳之間出現分歧和矛盾時,雙方都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即使壹方發脾氣,另壹方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等到對方情緒平靜後,再討論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心理學告訴我們,消極強烈的情緒容易讓人失去理性,導致沖突升級;吵架還有“慣性”,就是壹旦因為壹件小事發生“戰爭”,以後經常會吵架,久而久之,偏見會越來越大。因此,當壹方情緒反應激烈時,另壹方應保持冷靜和沈默,或尋找機會脫身和回避,待事態平息後再交換意見和處理問題。
另外,平日裏婆媳雙方都有意見,禁止與鄰居、同事或朋友交談。我國民間有句諺語:“捐得越多,捐得越少,拿得越多。”。我說的是人際關系中“傳話”的不良影響。婆媳不和,告訴親戚鄰居,傳得面目全非,只會加劇矛盾。作為婆婆,應該引以為戒。
物質上的孝順和情感上的溝通相結合。
作為媳婦,要和婆婆搞好關系,除了物質上的孝順,還要註意和婆婆的情感交流,消除心理障礙。只有及時進行心理溝通,才能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所以壹個媳婦平日裏要經常問婆婆的冷暖。每當老人身體不適,都需要細心的照顧,從心理上安慰。
扮演兒子的中介角色。
如前所述,婆媳關系本來就是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延伸形成的壹種新型家庭人際關系。兒子在婆媳關系中扮演著“中介”的角色。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最了解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所以兒子在處理婆媳關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這個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所謂“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情感回歸。通過兒子之間的交流,女性更容易消除心理障礙,增進感情。比如平日裏家裏有什麽婆婆的好事情,兒子可以多請老婆出面,媽媽過生日買點東西請她出面送給老人。這些策略有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2)婆媳矛盾時,兒子可以起到疏導的作用。因為婆媳之間缺少母子之間的恩情。夫妻之間沒有親近感,所以往往很難消除隔閡。通過兒子的互動,可以消除心理障礙,讓婆媳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