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栽培技術
廣東、廣西的雀麥移栽時間為農歷十月至次年四月,尤其是小寒至立春。此時處於休眠和萌發之間,可以減少外傷的消耗,有利於萌發。
剛買的雀麥,先去掉不必要的樹枝,把所有的斷口重新剪成新口,用錫鉑紙把斷口封好。如有可能,可用愈合劑封閉傷口,減少水分蒸發,避免傷口感染。保留的分支應保留更長時間。除了以後需要使用的芽點外,四個以上芽點的枝條長度要保持,防止枝條萎縮枯死,特別是廢枝和有明顯水道的枝條。不需要的分枝也應該保留,並控制它們的生長。在樹枝的主水道變成需要的樹枝後,要把廢樹枝和不需要的樹枝鋸掉。
當從適當位置的內側向外側鋸根部時,將切割具有向上坡度的傾斜段。種植時,土壤會附著在傾斜的斷面上,有利於生根。如果切片沒有附著在土壤上,很容易產生愈傷組織根瘤而不生根。如有必要,根要留長,成活後再剪掉。根離開土壤後失去了水分,必須完全切斷。愛木盆景要註意,將處理過的樁胚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消毒,離土時間過長要浸泡30分鐘以上,甚至浸泡壹晚消毒補水。消毒後,在根部或全身噴灑百菌清或多菌靈等消毒劑進行殺菌。
經過處理的疏葉雀麥是可以移植的,但是由於地面種植產生的根很少,不能形成平根,所以最好壹開始就種在盆裏,以誘導更多的根,第二年再種在地裏。如果必須在地下種植,最好用磚、水泥板、木板或控根器圍起壹個40厘米左右高的種植槽,增加土層厚度,種植槽底部應直接接觸地面,不設隔斷。種植時,土層可高出根部5厘米左右。太淺不利於保水,太深可能會濕根。種植用的土必須是疏松、透氣、透水的素泥,最好是巖石間的腐殖土泥,也可以用1/3煤渣、2/3素泥。種植後,淋壹次土。因為有些泥塊第壹次可能吸水不夠,第二天再淋壹次,以後每隔四五天或者發現盆泥幹了再淋壹次,這樣可以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太濕。種植後,用黑色遮光網覆蓋盆面,有利於生根和保濕,每天保持向樹幹噴水保濕3 ~ 4次以上。陽光太強需要遮光處理。當無芒雀麥芽長到20 ~ 30厘米左右時,葉色依然鮮嫩,有側枝長出,這是成活的標誌。
第二,管理和維護
新栽的雀麥新芽長到1.5 ~ 20 cm時,要疏芽,去掉中間芽,留兩邊芽通氣。新枝長出側枝時,可施第壹次輕肥,最好先噴壹次輕葉面肥。葉面肥可以用市售成品合成,也可以用30公斤清水加入三湯匙磷酸二氫鉀和壹湯匙尿素合成。噴完後,觀察新樁兩三天是否施肥。如果植物發芽的生長速度比以前快,證明新堆已經吸收了肥料,這時就可以進行根部施肥了。最好每兩三天用清水噴壹次雀麥的葉片,清潔葉片上的灰塵,提高光合作用。關註愛木盆景。用艾木打盆景後,堅持大肥水管理,每7天左右對根部和葉片施肥壹次,每7 ~ 15天對茅草雀麥葉片和樹體上下表面噴灑百菌清或多菌靈等殺菌劑壹次,預防白粉病和銹病。鉀肥每年3-4月枝條長到15-20cm時施壹次,6-10月施壹次,上盆種植的無芒雀麥每年需淋1-2次硫酸亞鐵和磷酸二氫鉀。
將雀麥屬植物的嫩芽和枝條削薄後。樁,剩下的樹枝常年備貨。其間,應在5-6月將樹幹上壹半以上的枝葉剪去壹次,以利於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集中枝條的生長潛力。5月份疏枝後,7、8月份容易出現,以後盡量保留,加快生長。明年1月左右,剩下的全部剪短,主枝長30 ~ 40厘米。被剪短後,主枝的末端會再次分枝出來,保留第二主枝,然後放養(即幾枝養壹主莖的原理)。主枝長到足夠粗後,除保留的第二主枝外,所有沒用的枝都會被砍掉鋸掉。然後在第二主枝的適當方向預留未來需要留的第三主枝,以此類推。但要註意大樹枝壹年只砍鋸壹次,最好在65438+2月底到65438+10月初砍鋸。每次扡插後,應立即用錫鉑紙封閉傷口,以克服局部幹燥壞死現象,確保枝條新鮮、健康、不腐爛。
掃帚樁需要在離開二級枝之前種下主枝,要在三次剪鋸後的部位開始離開二級枝。只要疏葉雀麥的枝條保持足夠的粗壯、通風、養護到位,壹般不會出現“功成身退”的現象。
樹頂特寫
第三,已成型雀麥的保形復壯
最好壹年翻壹次鍋,換壹次泥,最遲兩年必須換壹次。地面種植3 ~ 4年,掃帚樁也要挖起來,長的大根要剪短,留小根,因為大根不養樹,小根養枝爪。關註愛木盆景,和愛木壹起玩盆景。麻雀在養樁期要打薄,以免消耗過多營養。
在維修期間,要在比展盆大的盆裏裝滿泥漿,放在上面。時間久了,雀麥的根會從盆底長出,吸收養分,保證雀麥的根發育,從而枝繁葉茂,新鮮健康。遇到展覽,可以把盆底根部剪掉。
每年堅持剪去每根樹枝上壹半以上的枝葉,讓雀麥的內廳得到陽光,有利於通風,減少病蟲害。
當枝條(牙簽)老化或比例過長時,應適當回縮,重新切割,重新拔出,以保證枝條水路暢通。
春秋兩季最好早上澆水,夏天早晚各澆壹次,濕潤枝葉,冬天澆壹次。如果掃帚堆經常缺肥缺水,最容易出現纖維老化和枯枝。
做好日常的肥水養護,不要相信形成無芒雀麥需要長期控水控肥的說法,只要在剪刀上加適當的肥水,抽牙簽棒,就可以杜絕“功成身退”的現象。
最後,每年防蟲的同時要註意預防病毒和真菌感染,這也是雀麥死亡緩慢的重要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