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三江侗族自治縣有哪些傳統節日?

三江侗族自治縣有哪些傳統節日?

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傳統節日有:

壹.年度節日

除夕夜,他們講究每人喝壹碗粥,表示風調雨順,莊稼豐收。還有壹個“舀水”的習俗:姑娘們爭先恐後地舀水,舀到井水裏做白泡,運氣最好。

新年裏,侗族同胞流行“打同年”。這個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同歲”的隊伍到了壹個地方,那裏的女人就排著隊,以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很快就回應了,就像電影《劉姐》裏的對唱壹樣。相互呼應非常有趣。

第二,煙火節

侗族壹年壹度的煙火節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舉行。以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福祿是三月初三,林西是十月二十六。煙花分第壹炮、第二炮、第三炮,所有炮都綁上象征幸福的鐵環,用紅綠線包裹。引爆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鐵環被沖向高空。鐵環落下時,人們以鐵環為目標,爭搶鐵環,稱為“搶煙花”。俗話說,誰贏了煙花,誰就在這壹年裏繁榮幸福。所以在搶煙花的時候,大家都很勇敢,大家都爭先恐後的去搶煙花,為村子爭光。搶煙花的時間沒有限制。誰能先把煙花送上領獎臺,誰就贏了。煙花比賽結束後,各種娛樂活動開始了。蘆笙隊在蘆笙場上打蘆笙;老人在樹下打畫眉,拉回家;年輕的女孩和男孩借此機會談論歌曲。侗族村舍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第三,趕上俱樂部

侗人有趕社的習慣。駕社不在寨子裏,而在野外,如牧坪或田壩,作為社場。每年社交日,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湧向社交場。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孩子看熱鬧。女孩和年輕學生穿上新衣服。姑娘們戴著各種銀飾,系著繡花腰辮,背著繡花荷包,包裏裝著酸魚、酸肉、糯米。他們三五成群,滿面笑容,邀請青年學生到社裏吃午飯。後人給女孩買糖果。對於初次見面的人來說,彼此相愛,而接觸久了的人會重溫舊情,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晚上,後生還邀請姑娘去村裏吃了壹頓飯。飯後,青年男女走進歌廳唱歌。如今,追到社團成了青年男女互相交流的節日,社團場成了做愛的地方。

第四,奔牛節

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侗族人喜歡鬥牛,每個村子都有“水牛王”進行比賽。“牛王”的圈子多建在鼓樓附近,幹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挑水、拌料,並經常供應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型巨大,身強體壯,渾身是血,角又粗又尖,像壹把張開的鋼叉。

節前,年輕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子“赴約”,邀請對手。“送行合同”後,去“牛宮”吹蘆笙,拜3天,為牛“養心”。節日到了,人群聚集在鬥牛場周圍,“牛王”在蘆笙的陪同下開始“踩場”:年輕人手中舉著寫有“牛王”名字的“馬牌”,高昂著頭,“牛”氣十足。“馬牌”後面跟著手持木制“武器”的衛兵和鼓樂隊。“牛王”角上有閃亮的鐵蓋,頭上有紅綢,背上有“雙龍劫”牛王塔,上面插著四面旗幟和兩根長長的雉雞羽毛,就像古代的將軍。牛脖子上掛著壹串銅鈴,掛在胸前,嘹亮。“踩場”結束後,牛王走了。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官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扔在自己的“牛王”面前,同時放開了手中的韁繩。兩頭牛向對方撲去,群眾敲鑼打鼓,歡呼雀躍。獲勝的女孩應該被允許“拿走”失敗壹方的彩旗。獲勝的“牛王”身著紅衣,再次入場接受歡呼。如果打得分不開,就要用棕色的繩子套住牛的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獲勝的姑娘去歸還戰敗的彩旗,戰敗的小夥子設宴,唱“大歌”,贈“贖旗”。寨子的“牛王”能贏是全村的榮耀,所以鬥牛結束後有群眾歌舞宴慶祝。近年來,貴州侗族的“牛王”也到壹些大城市表演角鬥,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出名。

動詞 (verb的縮寫)播種節

居住在湖南、廣西和貴州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天都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傳統的播種節。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不同村莊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同。壹些寨子在這壹天燃放煙花;有的踩著蘆笙,坐在歌廳裏;有的去邀請客人。而最搞笑的是《舞春牛》。然後農耕隊會進行種糧活動。整個演出場地被當成了壹個場,幾個人演農民,有的拿著犁,有的拿著鋤頭,有的拿著竹籃。他們移田、耕田、插秧、收割,惟妙惟肖,用歌舞表現了董家田耕的歡樂氣氛。

第六,女生節

湖南、貴州和廣西邊境的少數民族將在農歷四月八日慶祝“女兒節”。相傳這壹習俗來自侗族的楊姓。每年的這壹天,出嫁的姑娘們都要回到父母家,和姐姐阿姨們壹起過節。到時候,姐妹們會歡歌笑語,壹起做壹個節日食品——黑米糕。回公婆家,還會拿很多烏梅餅,送給親戚朋友吃,以補償“女生節”男生的寂寞。4月8日吃黑米(也叫黑米)是壹個古老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董家女英雄楊八妹。黑米是用黑色的漿汁浸泡葉子,染侗族地區特產“糯禾米”,蒸煮而成。

七、品嘗新的節日

“六月六,早草熟。”侗族人把這壹天當作大年初壹,有些地方選擇吉日嘗試新事物。

湖南頻道大年初壹,狗是貴客,新米做好讓狗先嘗,再嘗。因為據說在古代,發生了壹場可怕的洪水,把種子都沖走了。那是壹只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曬平的地上打滾,滿身谷物。它回來的時候,身上的紋路都被水沖走了,只有粘在水面上的狗尾巴尖帶著幾顆紋路。人類就是靠這些糧食發展到今天的。為了不忘記狗的貢獻,新谷要請狗先嘗壹嘗。嘗年節是侗族地區的同壹個節日,各地嘗年節的內容也大同小異。

黎平縣把這個“品嘗新節日”稱為“天堂日”,俗稱六月六。許多侗族村寨在這壹天制作粽子,也被稱為粽子節。特別是肇興、岑角、鱷龍、水口、東朗、新平等鄉鎮的侗族人民,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八、抓歌。

農歷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姑娘們和小夥子們壹刀兩斷,約好伴侶,三三兩兩地奔向高柏歌劇院。在此之前,年輕人普遍提前完成農活,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輯大量民歌或情歌;從而與當時宋中的強手壹較高下。中午時分,演唱會的中心——高八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唱歌的人山人海。曲調獨特的菜歌、情歌、山歌此起彼伏。青年男女利用歌會尋找自己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抒發感情,暢談天下事,或交替唱著醉人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許多年輕人通過唱歌成為快樂的夥伴。相傳,高壩捕歌會是為了紀念壹位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侗族女歌手而舉辦的。

九、冬天的節日

也就是“冬天的至日”。在這壹天,所有侗族地區的人們慶祝侗年,相當於春節。各地活動十分熱鬧,蘆笙、多葉、侗戲、對歌等活動豐富多彩。未能回家過年的朋友在廣西南寧,很多南寧的侗族同胞,每年都會聚在壹起,在“冬日至日”上唱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