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絲綢之路上,茶葉也被作為壹種商品,通過蜿蜒的陸地和碧海傳入西亞乃至歐洲。從此,茶文化連同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東方哲學,傳播到了各地。可以說,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不僅是因為這裏的土地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樹,更是因為這裏的人們將茶視為壹種連接天地的生命。
從地圖上看,福建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為“依山傍海”,90%的國土面積為山地丘陵,素有“八山壹水壹分田”之稱。山川交融的八閩大地,植被覆蓋。茶聖陸羽被稱為“南方賈母”茶樹。毫不誇張地說,福建茶文化體現了獨特的地域靈性,茶的創造是福建最多的,品茶的技藝也是福建最奇特的。
福州茉莉花茶,安溪鐵觀音,福鼎大毫茶,武夷山巖茶...福建是茶的王國,福建人自然對茶情有獨鐘。茶壺、茶杯、茶匙和其他飲茶用具是家庭和辦公室不可缺少的。出門在外,別忘了在手提袋或衣服口袋裏帶幾袋茶葉,以備不時之需。茶幾上擺放的壹些茶寵,為品茶的氛圍增添了優雅和情趣,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祝願和期待。
在福建很多地方,人們都有早晚喝茶的習慣,對茶的依戀幾乎令人沈醉。壹般來說,閩南人愛喝烏龍茶,福州人愛喝花茶,閩北人喝烏龍茶和綠茶,閩東人喝綠茶。閩南民間有句諺語“百日無肉,不如壹日無茶”;閩北山區也有“三日無食,不如壹日無茶”的說法。值得壹提的是,閩南人喜歡用小臂品嘗“功夫茶”。茶香四溢,魅力無窮。而閩北人則愛用大碗喝茶,妙趣橫生,別具壹格。
當地人喝茶,從茶具、水質、茶的種類到倒水,所有的程序都非常考究,特別強調“水、火、茶”三要素。茶具用得越多,就越珍貴。長期用於泡茶的茶具中凝結的“茶垢”,即使不放茶葉,也會使茶具散發出茶香。說到水,最適合泡茶的水是泉水,用的火主要是炭火。燒水要費很大力氣,需要煮三次才能用來沖泡。從閩東到閩西,從閩南到閩北,八閩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據史料記載,福建茶文化萌芽於漢代,興盛於唐代,興盛於宋代,留下了許多詠茶作品。唐朝就像詩人徐夤寫的壹首詩,“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新芽獻仙”。宋代武夷山茶詩尤為出彩,如蘇軾的“君不見,粟芽植於武夷溪,蔡後加”,朱的“蓬萊高於武夷,靈芽植於手”,範仲淹的“溪名於世,武夷仙植自古”,都是武夷茶永恒的絕唱。此後,明清及近代壹大批名人紛紛贊美、吟誦。好在還有這些優秀的詩詞,可以讓後輩壹起品味武夷茶的清香,武夷茶所代表的福建茶文化的豐富性也可見壹斑。
“春天很暖和,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春耕。茶女提著籃子采茶,早早來到茶山。壹邊挑壹邊唱,好像演員在臺上,沒有觀眾欣賞。茶女是幸福快樂的……”如今社會日新月異,但唱福建民歌《采茶歌》的傳統並沒有改變。
目前壹年壹度的清明節將至,正是明日之前采茶的好時機。所謂“明前茶”,是指清明節前采摘的茶葉。經過漫長的冬季,茶樹體內的養分已經充分積累,加上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此外,此時的茶葉受蟲害侵害少,芽嫩,色綠香,味醇美觀。屬於茶中極品,所以也有“明日之前茶貴如金”的說法。
清明節前後是采茶的旺季。茶農的心思都在茶山上,尤其是女主人,她把其他農活都放在了壹邊。前壹天晚上在廳平看天的主婦們都知道第二天是采茶的好日子。他們天壹亮就起來料理家務,然後提著壹個小竹籃,叫上隔壁的茶農,像趕集壹樣匆匆進山。春意正濃的茶山,就像穿了壹件古裝。樹木充滿了春天和綠色。山裏的采茶姑娘,滿山都是茶林。散落在漫山遍野的采茶人不停地向前采摘,像壹幅天然的油畫,壹曲勞動的贊歌。
客人遠道而來,以茶相待。相傳北宋元豐二年,東坡留在杭州,以棕拜壹寺,但未報姓氏。方丈說:“坐下喝茶”;方丈仔細看了看書生,說道:“請坐,奉茶。”。東坡低頭致謝,說了幾句話。住持說:“妳叫什麽名字?”東坡說:“我親愛的蘇東坡。”方丈大吃壹驚:大文豪也說:“請坐,奉茶。”臨走時,東坡寫了壹副對聯,呈給方丈:請坐,請坐,請坐;茶,茶,茶!
回憶起這個故事,我想說明茶是禮貌和友誼的象征。從古至今,如果有客人來訪,哪怕只是鄰居來訪,主人家都要端上壹碗熱茶,以示歡迎。主客之間的話匣子也在香茗中慢慢打開。客人進來請吃飯沒問題,但是不敬茶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中國民間的這種茶道,彰顯了人們重視友誼的優良傳統。從元代“同胞壹口氣”的茶畫,到清代以“聚柴三友”為主題的茶壺制作,從宋代汴京街坊的“撐茶”,到南京宋杭城的“送七茶”,從唐代的送茶表友情,到今天的以茶待客、茶會,無不表達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重視待客,以茶示禮,以茶載道。
茶是壹種色、香、味、形俱佳的東西,符合人們追求真善美、超越的精神。茶道“和、靜、凈、儉”的精神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俗話說“茶如隱居,酒如奢侈品;酒交朋友,茶是靜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可以呼朋喚友,但是喝茶真的是壹件很安靜的事情。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就喝好茶,這是壹種‘清福’。”每個人都想享受“幹凈的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茶的時候暫時拋開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