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坯技術從壹個側面反映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術的水平,包括揉捏、泥條板搭、快輪制陶等。黎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粘泥片法、滾泥片法、快輪抽坯法等制坯方法。其中,碾泥片法具有不用拌料、制陶工具簡單、陶器露天燒制、不用陶車和車輪、陶器種類少等特點,簡單實用。
具體制陶工藝如下:
1、陶土條形板建築陶器的方法
(1)、準備工作
把白泥挖到坑深處-→耙幹泥-→放入木臼中打漿粉碎-→倒入竹篩中篩出細粉-→用水和泥按1: 2的比例浸潤後揉成泥球-→把泥球放在木凳上用木槌敲打增加粘性-→陰涼處放置幾天。
(二)、祈禱和驅魔儀式
在制陶之前,我們按照黎族的傳統方式,虔誠地圍著木凳載歌載舞,讓神靈保佑制陶成功。
(3)制作陶瓷坯體。
儀式結束後,奶奶壹遍又壹遍地揉捏著泥球。先將壹部分泥球在木板上制成圓形泥餅,作為陶器的底部-→將泥餅移至倒置的粗孔竹篩上,用尖竹刮刀將圓餅底部切下,去除碎屑-→將部分泥球搓成直徑約2厘米、長約50厘米的幾根泥棒-→將第壹根泥棒繞圈。壹手用小木板刮掉泥條的縫隙,壹手抹平外壁——反復盤繞,壹個壹個捏平——用小木板在水中拍打陶瓷坯體的外壁,直到達到器具的設計形狀——用水噴灑陶瓷坯體,然後用木板和貝殼抹平陶瓷坯體的內外壁, 從而使陶瓷坯體成型,內外光滑——用繩子切開陶瓷坯體的開口——沿陶瓷坯體的開口處加壹條泥條作為裝飾。
2.在陰涼處晾幹
陰幹10 ~ 15天,擇吉日燒陶。
3.制作賽滋若汁液
在村邊割下賽子若(也叫賽子亞)的樹皮-→搗碎,用柴谷仁的植物浸泡,浸出深紅色的液體-→把汁液放在桶裏備用。
4.篝火燒烤
(1)、準備工作
在廣闊的田野中間放上四個石頭頭,上面放上300斤直徑約6厘米、長約160厘米的柴火,八層,形成壹個正方形——→將曬幹的陶坯倒扣在柴火堆上,再蓋上壹層厚厚的幹稻草——→放上壹件燒過的陶器作為底火,希望這批陶器能像這件陶器壹樣在燃燒過程中完好無損。
(二)、祈禱和驅魔儀式
燒烤前,我們按照黎族的傳統方式,虔誠地圍著柴堆載歌載舞,讓神靈保佑制陶。
③、鉆木取火。
在非常幹燥易燃的小木板上鉆壹個凹窩,在凹窩周圍放壹些易燃的火棉膠-→在凹窩裏垂直插入壹根小木棍,用手摩擦木棍,旋轉幾十次-→因為摩擦產生熱量,壹旦木頭被鉆冒煙,產生壹點火花,就能點燃火棉膠,得到火。
(4)、燒陶器
火點燃了稭稈和柴火,燃燒了整個柴火篝火。此時,熱量可達800℃左右,陶坯內部會發生壹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使松散的粘土聚集成具有壹定強度和硬度的較為密實的陶器-→當放置陶坯的柴堆燃燒到三分之二,柴火逐漸燒成炭時,整車稭稈會不斷加入火中,以助火力-→稭稈燃燒後,陶器上形成壹層厚厚的火灰。
⑤淬火和塗油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燒制,用木棍把在火中燒紅的陶器壹個壹個挑出來——→把準備好的賽子樹皮水灑在陶器上淬火冷卻,增加硬度——→陶器立即起渣,呈現黑紅色斑點或片狀油漬,陶器制作成功。
在實踐中發現,在用於掛陶衣的稠泥料中加入石灰或草木灰等壹些物質,燒制出來的陶器表面會呈現出壹層光滑光亮的層,這就是釉層。由於石灰和草木灰中含有的CaCO3和Na2CO3轉化成的CaO等堿性物質是SiO2 _ 2的助熔劑,這種陶瓷塗層在1200℃的高溫燒成中完全熔化,形成壹層光滑光亮的玻璃層,附著在坯體上,從而在陶器表面塗上壹層釉。而黎族原始的篝火烘烤,容易散失熱量,溫度達不到1200℃,自然不會燒制出釉陶。直到竈型和陶窯型的發展,才提高了陶器的質感和美感,甚至出現了瓷器。近年來,海南考古工作者在澄邁發現了萬竈墩窯、崗竈墩窯、紅泥嶺窯、神田山窯、晉升山窯(今福安窯址)等5處古窯址,佐證了海南陶器的發展史。按照黎族的習俗,制陶是女人的活,只傳給女人,不傳給男人,讓女人在家裏窮或者出事的時候靠這門手藝謀生。所以有壹個習俗,就是女性制作陶器時要讓男性靠近,以防止外人或男性在制作陶器時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