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說我到現在為止對反光板使用的理解和體會(只能說簡單,不能說復雜)。在使用反光板時,首先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是角度、高度和強度。然後是壹些:面積和數量(光源點的數量)。
壹、角度
這個角度是指以被攝體為中心的【被攝體-相機】和【被攝體-反光板】之間的角度。如何選擇和設置反光板的角度,壹般根據拍攝對象的特點來確定。
這部片子就是壹個很明顯的補光失敗的例子。最失敗的就是補光的角度太寬,也就是離相機太遠。
壹般來說,女性人像的配光要適當使用小光比,盡可能使用柔和的光影,展現女性柔美的壹面。而且這片子的亮度很硬。同時因為反光板的位置太偏,造成鼻子右側陰影較重,使得MM臉部線條僵硬。另外反光板太強,導致MM沒有吸引力(這個會在【強度】壹節討論)。
先說角度和位置的配置。反光板的配置也要根據現場的主光位置適當安排。壹般來說,把主光和反光板安排在拍攝軸(鏡頭軸,或者相機與被攝體的連線)的兩側是比較常見的做法。然而,也有例外。例如,當主光是從畫面左側照射的側反轉和側反轉光級,但是畫面中的背景是左暗右亮時,可以將反射器布置在軸的左側。
b,高和低
反光板的配置角度是直接影響被攝者面部線條、層次和直觀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我們知道高光點會在臉上形成較重的陰影,這些陰影的直觀效果就是人物看起來比較瘦;然後低照度造成的陰影不是很重,人物顯得略豐滿。
但這些都只是套路,因為每個角色臉上的線條都不壹樣。線條圓潤但仍相對棱角分明的臉;也有線條飽滿的瘦臉。比如鵝蛋臉的MM,無論高低光級,都不會太醜。同時,僅僅選擇反光板的位置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平面位置或者被攝體角度的選擇,這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我就不多說了。
c,實力
也可以說是反光板打在主體上的亮度。可能有朋友會問,反射鏡打在上面那麽亮,輸出功率無法調節。不不不。。
反射器的反射在中心區域較亮,朝向邊緣較暗,且相對均勻。手裏有反光板的朋友,在晴天把反光板對準壹個物體,就能明顯體驗到這種效果。然而,這個亮度降低的區域比中心的等亮度區域小得多。(太小的反光板可能不太容易看到,因為它的中心亮區並不大,反光板的亮度遞減面積也小,所以小反光板的這個面積就更小了)。
這個亮度逐漸降低的區域是最常用的反射器。這個區域可以用來產生任意的照明效果。我看過很多反光板失效的片子,這裏也有很多朋友貼過這樣的片子。最大的問題是,說到用反光板補光,會不管三七二十壹把反光板的光全部反射到MM臉上。結果就是MM的臉曝光過度或者背景曝光不足。(當然背景也亮的情況下可能不會)也讓MM睜不開眼睛。
不註意反光板的正確使用,是不可取的。當然是相對正確的,反光板的正確鋪設是相當困難的。因為用反光板補光相當於給主體加了壹個光源,和用閃光燈或者室內畫室燈建模是壹個原理。燈光可以隨意控制輸出功率,但是反光板就沒那麽好控制了。
妳能說妳減去了反射器的1輸出嗎?還是讓反光板【給我減2/3】?即使妳用曝光表把光比控制在1:2,妳剛才測的1:2,只要反光板的手稍微動壹下,就可能變成1:3或者只有1:1.5。哈哈!:D·:D·:D
只有真正的反光板大師,比如電影廠的資深幻術師(工程師)才能做到。他只需要看妳選的背景,MT的姿勢,妳用的焦距,他就知道該打哪裏的反光板,然後舉起反光板來個千鈞壹發。妳只需要做壹些小的調整,[並留下壹些關閉;再多壹點】。就算妳跟MM說壹出戲,正式拍攝的時候他也會放下反光板擡起來,基本上就是妳剛調好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的專業。
我們在拍戲的時候,很難有這樣的高手給妳打反光板。因此,控制反光板反射的光成為壹般使用反光板補光的最大問題。說到底就是用反光板來控制光比。而且這個控制光比的問題也不是這裏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問題。妳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以及MT的特點來判斷。
這種經驗和判斷,只有通過電影餵養和不斷實踐自己的理解才能提高。還是靠師傅和老師指導妳。下面貼的兩個片子是我覺得光比控制比較成功的。
圖②:控制光比,在高亮度前景下突出MM的眼睛。
圖③:補光使MM臉部的層次達到最柔和的效果。
也是我認為有必要使用補光(有時候不壹定是反光板,雖然我們這裏說的是反光板,但原理是壹樣的)來表現主體的最佳效果的例子。
圖②中的輔助光源是由反射器構成的。(註:這是我從這個打反光板的家夥身上拍到的最好的鏡頭。;-0;-0;-0他是初學者,喜歡人像,就買了壹個1N+EF85mmF1.2L,說要跟我學拍照,就出去拍了壹次,之後就沒聯系了,呵呵!!!)。當時是靠近頂光的側背光。沒有反射器,這肯定是不可能的。是在壹條小河中間拍的,同時用樺木桿作為前景和MM的支撐點,相對來說MM的臉比較黑。
從片中可以看出,MM臉部的補光不是【全反射】。(反光板是全反射在被攝體上的,我們稱之為全反射,所以半反射的亮度就變成了半反射或半撇,1/3稱為半撇。)因為樹幹下露出的小黃衣服很亮,樹幹下半部分也更亮。這裏有壹個打反光板的竅門——當反光板沒有完全反轉時,把反光板留在哪裏。(請註意,這是壹個技巧,和開頭提到的反射器使用的元素不壹樣)。上(頭頂),下,左,右都可以撇去。但是什麽才是最合理最正確的效果呢?
圖(2)我在拍這個片子的時候,因為周圍環境比較亮,而MM的臉本身比較暗,半藏在後備箱後面,還有她自己的手。所以我想在比較暗的層次上營造出壹雙眼睛的效果。當時給我打反光板的那個家夥壹下子就上來了。我讓他把它撇下來,直到它幾乎消失。然後我說:好吧。
這樣既增加了臉部的密度,又營造了壹點眼睛的光,但又能達到臉部和軀幹、手臂壹定的對比。讓相對黝黑的臉上的眼睛更能抓人。(其實這也是壹種攝影密度控制技巧——大面積高密度的小塊低密度,大面積低密度的小塊高光。因為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那【壹點】永遠是最搶眼的部分。
圖③是使用輔助光將被攝體面部的光比率降低到最小可接受和可辨別程度的示例。從圖中可以看出,有三個光源——左邊的主燈,右邊的輔助燈,右邊的側面燈。雖然側面光不是很清晰,但還是能從右側的頭發分辨出來。在這幅作品中,MM臉部的光比被最小化,但並沒有營造出大面積的平面光效。小光比形成的低對比度可以襯托MM柔和的面部曲線。但是還是有明暗之分的,還是有立體感的。這是這幅畫成功完成的地方。
d,面積
這個區域有兩個方面:反射在被攝物體上的區域和眼睛中形成的眼睛光線的區域。題目上的面積其實和我在【強度】裏說的方向有關。壹般來說,撇除時如果沒有前景或背景,可以將胸圍撇向兩邊,這樣反光板面積太大,導致其他部位太亮抓不到臉的可能性就比較小。而且有前景有背景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可以略讀壹下。如果前景的亮度是有意營造的,如圖2所示,自然沒有問題。
我認為眼睛光線的區域是壹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經常聽說眼光不能太大,不能超過瞳孔的1/3(也叫眼黑),否則會像白內障之類的感覺。
這部片子的眼光不是最典型的專業人像(也不是我拍的),眼光也不是很大。但也不小,而且感覺好像快要占到瞳孔的1/2了。但是我壹點都不覺得有白內障。等我找到更能講故事的片子再補。
為什麽?-還是光比的問題!這個光比不是臉部的明暗比,而是主光和輔光的比例。而是主光和臉的關系,臉和眼光的關系。影片中有明顯的高光來自右側,也有MM手臂上的高光丟失了,還有她臉上的高光丟失了。那麽,在這麽多高光色塊的背景下,眼光面積再大也沒關系。更忌諱的是,在暗背景下,面部沒有明顯高光的情況下,瞳孔中有比較大面積的眼光。因為這種眼睛光線不自然,不合理,不符合視覺效果。如圖③所示,因為周圍照度比較平均,所以眼睛光線的面積不是很大。但我覺得他前面的補光燈是壹閃而過。因為閃光燈是點光源,壹般不會有大面積的眼睛發光。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使用兩個以上的反射器。壹塊在平時的高度補光,另壹塊角度放低壹點,或者可以更近壹點,淡化臉部陰影,同時可以在眼睛上加壹個眼睛燈,在壹些環境和背景下拍攝會顯得更自然。
有條件的話,可以用另壹塊給被攝體勾個側光,讓片子更有立體感。如果這些要素在反光板的使用上按照從難到易的順序排列,那麽順序是:強度>;角度>面積>高度>數量。換句話說,最難的部分是最關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