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是壹種自然現象。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後,再次落到地面。水是地球上各種生物的基礎。水的變化和運動創造了我們今天的世界。在地球上,水是不斷循環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被加熱蒸發到天空中,這些水蒸氣隨風移動到其他地方。當它們遇到冷空氣時,就形成降水,回到地球表面。
降水有兩種:壹種是液態降水,就是雨;另壹種是固體降水,也就是雪或冰雹。
夏天,在山區,天空中的晶核周圍往往會有許多過冷的水滴凍結,形成壹種白色的、無光澤的圓形顆粒。氣象學稱這種東西為霰,在許多地方,它被通俗地稱為含笑或雪霰。霰的直徑壹般在0.3-2.5毫米之間,比較脆,容易壓碎。霰不屬於雪的範疇。
形成機制
壹個條件是水蒸氣飽和。空氣在壹定溫度下所能容納的最大水蒸氣量稱為飽和水蒸氣,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稱為露點。當飽和空氣冷卻到露點以下的溫度時,空氣中多余的水蒸氣就變成了水滴或冰晶。由於冰面上的飽和水汽含量低於水面,冰晶生長所需的水汽飽和度低於水滴。
也就是說,只有在相對濕度(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的實際蒸汽壓與空氣在相同溫度下的飽和蒸汽壓之比)不小於100%時,水滴才能生長;至於冰晶,往往在相對濕度小於100%的情況下生長。比如氣溫-20℃,相對濕度只有80%時,冰晶就可以生長。溫度越低,冰晶生長所需的濕度就越小。所以在高空低溫環境下,冰晶比水滴更容易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