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個疑似墳墓
曹操墓想象圖
公元220年2月,丁卯,壹隊人擡著靈柩,出了鄴城的城門,深入荒野。這壹天,魏武帝曹操下葬。《三國誌》記載曹操死後葬於鄴城。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墓神秘消失,經過無數代人的苦苦追尋,曹操墓像化為空氣壹樣,根本就消失了。
更大的謎團是,在歷史學家眼中,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他消滅了北方豪傑之後,他積蓄的力量終於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魏、蜀、吳的戲劇性時代,完成了中國的統壹。
但在曹操死後1300多年,明末著名小說家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了。這部小說經過後人的加工,特別引人關註的懸念是,小說中的主角曹操死後在鄴城有72座疑似墳墓。小說中曹操成為亂世中陰險毒辣的小人,他的七十二疑冢證明了他的背信棄義。
□2008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葉城考古隊在河北省臨漳縣葉城遺址發掘出壹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墻。
從東漢末年開始,鄴城就是曹魏、後趙等六個朝代的都城,統治了中國北方126年。
在今天的鄴城遺址周圍,有許多高大的土堆。這些土堆就是傳說中的曹操疑似墳墓。
這樣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傳說曹操壹生有72座疑似墳墓。這些疑似墓葬分布在鄴城之外,形如丘柱,真假難辨,但其中肯定有壹座真墓。
然而,正史《三國誌·魏徵》並沒有描述曹操立疑墓,而是明確記載曹操死後葬於鄴城高陵。這與《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中的描述大相徑庭。
公元233年,《三國演義》的編者陳壽出生在巴西的韓安,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南充。他出生在曹操去世前13年,當時三國爭霸已經結束。
公元268年,蜀國滅亡五年後,36歲的陳壽離開家鄉,來到西晉都城洛陽,在西晉擔任文學家,專門編纂史書。12年後,東吳被金滅,結束了割據局面。48歲時,陳壽開始寫《三國誌》。
歷史學家認為,蜀亡時,陳壽365,438+0歲。他主編的《三國誌》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情他都經歷過,聽說過。後來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認為是傳記性的歷史巨著。所以《三國誌》應該是可信的。
在陳壽筆下,曹操是壹個不平凡的人,是壹個絕世的傑出人物。在混亂的世界中,陶文的軍事戰略建立了非凡的成就。曹操墓在鄴城西,世人皆知,稱西陵。
在陳壽寫完《三國誌》1300多年後,山西太原人羅貫中也寫完了壹部描寫三國歷史的小說,幾乎家喻戶曉。
在流行的《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與《三國誌》中描繪的大相徑庭。曹操成了陰險的政治戰略家。他殘忍無情,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此時,民間早已流傳開來。生性多疑的曹操為自己修建了72座可疑的陵墓,以防止百年後陵墓被敵人竊取或破壞。
-那麽,從西晉的《三國誌》到元末明初的《三國誌通俗演義》這1300多年裏,到底發生了什麽,讓曹操的臉色變化如此之大?曹操墓也成了令世人不解的神秘墓?
公元645年春,壹支軍隊從洛陽來到北方,率領這支軍隊的是唐太宗和李淵。唐朝這次是從征服遼東的朝鮮王國開始的。
這次行軍途中,唐太宗路過西陵。因此,他參觀了曹操墓,並親筆寫了壹篇題為《祭魏武帝》的悼詞。唐太宗的這篇悼詞,把曹操和商朝的伊尹、西漢的霍光相提並論。
這說明在唐朝之前,不僅曹操墓地的具體位置是確定的,曹操也不是後人描繪的漢奸形象,而是受到世人尊重的。在唐朝,另壹個皇帝,唐玄宗,也崇拜曹操。
唐玄宗的綽號也叫男人,就像曹操的壹樣。如果曹操本來就臭名昭著,怎麽會取這樣的綽號?可見曹操當時的名聲還不錯。杜甫寫了壹首著名的詩送給曹將軍。第壹句說阿通將軍是魏武帝的後代,而曹將軍是的後代。這三個例子說明曹操的形象至少在唐朝是不差的。
曹操在明朝崇禎年間的《三國群英會》中被列為英雄,但在明朝唐朝之前,曹操和劉備、關羽、張飛壹樣,不僅僅是三國故事中的英雄,這樣的英雄形象已經深入到民間。文人吟誦曹操西陵的詩句,也隱含著對曹操的緬懷。
完成於唐末的地理著作《元和縣誌》也明確記載了曹操墓的位置:“魏武帝西陵在縣城以西三十裏。”很顯然,此時曹操西陵的位置已經非常明確,這說明曹操墓在唐朝以前並不是壹個謎。
但是到了北宋時期,三國故事中的頭號人物曹操和劉備的形象開始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離都城汴京四十余裏的小村莊陳橋驛,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中國歷史上的宋朝開始了。
宋朝的創建者吸收了晚唐割據造成的中央集權的削弱,不僅在軍事上采取了鞏固中央的措施,在思想上也采取了加強皇權的措施。
此時,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巨大的三國人物及其歷史故事,成為宋朝政府最先清理的對象。
在宋朝政府看來,與漢朝權臣曹操不知疲倦鬥爭的東漢皇族後裔劉備,因為始終堅持打漢朝的旗號,所以維護了東漢的正統和中央集權。因此,北宋政府樹立劉備形象,是為了從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當劉備成為忠君的正面人物,曹操這種梟雄之輩,自然就成了權臣奸臣的反面代表。
後來,這種成為北宋政府統治思想的道統得到了加強,壹種影響了中國自宋代以來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也就形成了,這就是朱成理學。當時,作為儒學的最新發展,朱成理學的核心思想是仁義。這個理論對三國人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民間得到了普及。
從此,曹操在藝術作品中被醜化為白臉漢奸,與劉備、關羽、諸葛亮等其他歷史人物形成鮮明對比。曹操陰險奸詐無情的形象通過小說、戲劇、評書等形式深入人心。
隨著曹操在當時公眾形象的顛覆性改變,曹操的西陵也在時間的流逝中被廢棄,曹操墓也成了壹個謎。曹操的陵墓成了他狡猾陰險的證明,而此時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開始在民間流傳。
《七十二疑冢》原版的作者是誰,很難考證。更早提到曹操疑葬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寫過壹首疑冢詩:青山入漳州似浪,銅雀臺西八九秋。螞蟻們回到了空空的田埂和畝地,魚鱗埋了幾個春秋。
當時的北宋高官王安石認為曹操是壹位傑出的英雄,對愈演愈烈的聲討曹操的世風深感不滿。但世人認定曹操在72座疑似墓葬之列。
然而,曹操形象的醜陋是伴隨著北宋的日益危機而來的。
公元1126年正月,壹支強大的騎兵隊伍渡過黃河,逼近北宋都城開封。就是這支部隊後來消滅了北宋的金軍。北宋政府匆忙提出優厚條件與金軍議和..然而,弱小的北宋政權僅僅維持了壹年,都城開封就被攻破,168年建立的北宋滅亡了。這是中國歷史上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後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趙建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南宋時期,* * *歷時九帝,從65438年到053年,疆域基本上是淮河和秦嶺壹帶,面對北方的晉國。
這時,壹個戲劇性的對比出現了。
地理上,南宋和壹千多年前的三國時期的蜀國很像,面臨的最大危機也是來自北方強大的敵國政權的強大軍事壓力。在南宋看來,蜀國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而勁敵晉國則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魏國開創者曹操成為南宋萬人指責的假想敵,時刻威脅著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福祉。他設立了72座疑似墳墓,生前欺天,死後欺人,極其陰險。
南宋理學家朱改變了北宋司馬光《資同治鑒》中對曹操的評價。他在《通鑒大綱》中痛斥曹操為“篡位者”,在著作中諷刺、詛咒曹操。從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從民間走向了權威的學術殿堂。
在山河之變的劇變中,曹操的西陵最終演變成世人難辨真假的七十二疑冢。
到了元代,戲劇興盛,醜八怪曹操的戲被搬上了舞臺。藝術家們用戲劇藝術來鞭撻曹操的殘暴和背信棄義,進壹步醜化曹操在社會上的形象。
元末,羅貫中在《三國誌》的基礎上引入了大量的民間傳說,完成了《三國誌通俗演義》壹書,最終為曹操描繪了壹代奸雄。
事實上,元末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並沒有曹操為防止後人盜掘而修建七十二疑冢的描寫,清初小說評論家毛宗崗補充了這壹內容。
毛宗崗父子評論《三國演義》時,認為是“疑冢”
傳說對於塑造曹操多疑奸詐的形象非常有用,所以渲染出來。至此,曹操“疑冢”的傳聞幾乎是家喻戶曉。
直到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朝,對曹操的譴責依然強烈。
在河南許昌,有壹個流傳已久的三國故事。就在曹操接受關羽,封他為高官的時候,關羽封了他的金印,去找他的義兄劉備。在中國民間,關羽被視為忠誠的化身。
關羽死後,地位壹步步提高,最後被封為皇帝。三國人物關羽的神話之路,與曹操的醜化過程恰恰相反。
曹操這個關羽的對立面,在關羽壹步步走上神壇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被朝野唾棄。
關羽的地位越來越高,在明朝被加冕為王。在清代,他的地位超過了諸葛亮,甚至超過了孔子,這與當時的哲學統治思想有關。他們強調的是君主和大臣的關系,主要是大臣對君主的無條件服從,這樣壹種義務關系,那麽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曹只對予以更多的訓斥。
清代名人紀曉嵐奉命編纂《四庫全書》時,準備將北宋學者穆秀寫的《魏武帝密州廟記》壹文收入書中,贊揚曹操的功績。乾隆皇帝看到這個碑文,不禁大怒,認為木秀“賞篡助逆”,下令刪除此文。
經歷了漫長的宋元明清,曹操終於演變成了中國歷史上的超級漢奸。
當曹操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的被世人譴責和排斥之後,他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壹次,既是領袖又是詩人的毛澤東關註了曹操。
1954年夏,毛澤東和他的保健醫生聊天時說:“曹操是個白臉漢奸,是封建正統制造的冤案。曹帶領部隊作戰,了解人民的疾苦。曹操的詩氣勢磅礴,催人奮進。他們是真正的男人,慷慨大方。”
壹年後,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的郭沫若發表了壹篇題為《為曹操翻案》的文章,從多方面論證了曹操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表明他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英雄。
歷史上關於曹操真偽的謎團,讓他的陵墓更加撲朔迷離,壹直是困擾世人心靈千百年的神秘謎團。即使在曹操死後1700多年的今天,曹操墓也是現代考古學家追求的目標。
上世紀80年代,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文物工作者對河北磁縣“七十二疑冢”進行了收集和搶救,由來已久的疑冢之謎終於揭開。所謂72座疑似曹操墓,其實是134座,都是東魏北齊時期的墓葬。
2008年,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傳說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地區,考古人員進行了詳細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在現代考古面前,經歷了漫長演變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謎終於淡出了喧囂的戲劇舞臺和民間傳言,純屬子虛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