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那天,十七歲的孔子也在場。因為當時他是送葬者,所以也被邀請去幫助送葬者。
就在送葬隊伍行進的時候,壹場日食突然出現了。老子立刻命令送葬隊伍停止前進,站在右邊,停止哭泣,直到日食結束。
負責在前面引導靈柩的孔子百思不得其解,但面對精通禮儀的老子,只能按照前輩的吩咐去做。
從葬禮回來後,孔子向老子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途停止移動是不禮貌的,人們也不清楚日食要過多久。等得太久,死人會不安,妳要往前走。
老子聽了孔子的質問,說:“諸侯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醫生訪問其他國家時,他們也在日出時旅行,日落前休息。同理,葬禮也不應該在日出前舉行。只有夜遊的人犯罪或者回家悼念。
發生日食時,天像夜晚壹樣黑。對於壹個遵守禮儀的君子來說,是不可能把死人置於這樣壹種在黑暗中逃跑的境地的。所以,當葬禮遇到日食時,妳應該立即停下來,在日食過後繼續前行。"
孔子與老子的第二次對話是在魯二十四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南宮舒靜去周都學習周立。
這壹次,孔子將重點放在了葬禮上。
孔子問:“什麽情況下需要把廟裏的神請出來?”
老子答:“皇帝或諸侯死了,太祖要請各廟的神仙到太祖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祖先們為了國喪而聚集在壹起。喪事結束後,請將各殿之神送回各自的殿中。
"老子還強調:"無論請神出廟還是回廟,都要有專門的儀仗隊,不準閑人走動。
孔子又問:“醫生家八歲到十壹歲的孩子死了,可以用棺材嗎?”?
老子回答說:“過去,這個年齡的孩子死了,要埋在地裏,不能埋在祖墳裏,更不能埋在棺材裏。
孔丘又問,“國家有兩件大事,壹是祭祀,二是戰爭。如果妳的父母在戰爭中死去,妳應該停戰還是繼續參戰?”
老子回答說:“為父母喪的時候,客氣的說,不要打仗。壹般情況下,壹個人不可能因為方便而不認真悼念三年。”孔子聽了老子的話,覺得自己收獲很大,於是起身離開。
老子把孔子送出大門,對他說:“有錢人喜歡用錢送人,有學問的人喜歡用話送人。我不是什麽有學問的人,但還是給妳說幾句吧!”老子頓了頓說:“孔丘,妳要知道,善於做生意的人總是把貨物藏起來,好像什麽都沒有壹樣;道德高尚的人看起來謙虛得像個傻子。作為別人的臣子,壹定不能自大。希望妳能記住!"孔子聽了,點了點頭:"弟子壹定牢記在心!"
老子罷官回鄉(今河南魯邦)後,孔子第三次問禮。
孔子和魯茲想收集周朝的書籍,並向老子尋求幫助,但令他們驚訝的是,老子拒絕了。老子拒絕了孔子的要求,壹方面是因為周王室的收藏已經名存實亡,另壹方面是因為此時老子對萬物的認識已經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
但孔子對老子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所以他引用六經,試圖用禮儀說服老子。
我不想聽孔子的長篇大論,就說:“妳的話有點太長了。只說明要點。”
孔子回答說:“六經的主旨是仁義。我個人以義為標準衡量世間萬物。”
老子笑道:“妳所謂的仁義是人之常情嗎?”
孔子回答:“是啊,仁義是人之常情!君子不慈悲不成君子,世間不可有不義。仁義確實是人之常情。”
老子問:“那妳告訴我,什麽是仁義?”
子曰:“心中無惡念,願萬物皆樂而不怨,愛眾人而不偏心,做有益眾人而不忘我的事。這是仁義的總面貌。”
老子搖搖頭說:“妳剛才說的真危險。這年頭談博愛是不是有點迂腐?歷史和現實證明,所謂的無私,就是為了達到自私。”
孔子這次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因為他和老子對社會的看法有著根本的不同。
有壹天孔子又問老子。
老子見孔子來訪,便問:“聽說妳現在已經成了北方有名的聖人,不知妳現在有沒有悟出‘天’來?”
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認識到‘天’。
老子又問:“那麽,妳是怎麽探索‘天’的?”
孔子回答:“我壹直在研究‘禮’和‘仁義’,我是通過制度教育來尋求的。到現在五年了,我還是沒有意識到。
老子又問:“妳是怎麽繼續找的?”
孔子回答說:“我十二年來壹直從陰陽變化中尋求,但還是壹無所獲。”
老子說:“所謂陰陽之道,是眼不能見,耳不能聽,言不能表,大智不能掌握。所以所謂的“道”也只有實現了。如果妳想像壹個有形可聞的物體壹樣了解“道”,妳既聽不見也看不見它。如果要用文字來表達,沒有合適的文字來表達清楚。”
老子看著孔子,停頓了壹會兒,然後說:“妳說妳十二年來壹直在尋找道,這是自然的。如果“道”可以奉獻,那麽大家就奉獻給君王;如果可以用“道”來表示敬意,那麽子女就會向父母表示敬意;如果“道”可以講給別人聽,那麽沒有人不會講給自己的兄弟聽;如果“道”可以給別人,那麽沒有人會不給自己的後代。
然而,這些只是假設,根本不可能實現。原因是道是看不見的,聽不見的,不可表達的,不能被送出。求“道”的關鍵在於妳的內心感受。如果妳心裏沒有這種感覺,那麽妳就守不住“道”;我心中“道”的實現需要外界環境的證實。可以說,真正得“道”的人,屬於清靜主義。他過著簡單卻滿足的生活,不裝施舍者,也不花什麽錢。只有貞潔的人才能讓別人貞潔。如果妳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心中的大道,那麽妳的精神活動就不會順暢。
孔子回去後,弟子們問孔子這次拜見老子有什麽收獲。
孔子說:“鳥,我知道它們善於飛翔;魚,我知道它們擅長遊泳;野獸,我知道它們擅長奔跑。對於壹只鳥,我可以用弓箭射它;對於魚,我可以用漁網捕撈;對於野獸,我可以用陷阱抓住它。至於高空飛翔的龍,我不知道它的形狀,也不知道它在風中如何飛翔。今天看到老子,就像看到了壹條龍!他的知識高深莫測,他的高度興趣難以捉摸。他像蛇壹樣伸展收縮,像龍壹樣變化。老聃先生,他真的是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