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經濟哲學手稿》是青年馬克思主義向成熟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轉化過程中的壹篇文章。馬克思去世後,恩格斯將其整理出版。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及其變化對馬克思理論的影響。馬克思通過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表達了對工人的深切關懷,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發展了“人本主義”。馬克思形成了自己對人性的獨特理解。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關註現實,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異化問題。
詞源上,這個詞來自拉丁語,意思是轉移、疏遠、分離。人的異化,從字面上講,就是人脫離了人的本質,不再是人。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異化被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黑格爾把“異化”理解為外化,提出人的異化來說明主客體的分裂和對立。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壹步探討了人的異化問題,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指出異化是人類生產及其產品反過來統治人的社會現象。
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論述,在理論邏輯上包含了兩個終點:壹個是對人性的哲學思考,即如果異化世界的本質不是人性,那麽理解人性是非常必要的。二、異化的未來——揚棄,這裏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麽辦,人在異化的世界裏的歸宿是什麽?本文主要討論前者:從人性的角度看人的異化。
人的本質偏離了人的本質。本來人類統治事物,反過來又被事物統治。這就是人的異化。既然人類已經異化了,那麽壹個真實的人應該是什麽樣子呢?各有什麽特點?這些特征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會有什麽後果?
換句話說,要真正理解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首先要理解馬克思思想中真實的人的本質這壹概念,這樣才能在具體的資本主義情境中清晰地看到人的異化,才能更直觀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異化勞動問題。
關於人性的討論由來已久。我們從對馬克思影響很大的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開始,從理解存在與本質的關系開始。
這裏的邏輯是,人的實際存在是客觀存在,人應該具有的是人的本質,即人的異化表現為人的存在(人的實際生活狀況)與人的本質(人的本來面貌)的背離。
因此,要理解費爾巴哈關於人的本質的思想,首先要理解存在與本質的關系,這與黑格爾的思想是不同的(黑格爾把存在、物質和自然看作是自我意識的規定,是自我意識的外化形式)。費爾巴哈認為,思維來源於存在,存在決定思維。費爾巴哈從存在的角度思考了存在與本質的關系:本質是思維的結果,是人的思維的結果。在這個環節中,人成為所有問題的關鍵。它成了連接存在與本質的橋梁。
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拋開其復雜的概念,主要有兩種立場:自然主義和人性。
前者認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唯物主義),後者認為人是自然界中獨立於其他動物的獨特性(準本質)。這兩點在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論述中都有所體現。唯壹不同的是,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壹種感性的思維存在,而馬克思是從實際勞動的層面來理解人的本質的。
那麽人性是如何與勞動聯系在壹起的呢?這就涉及到壹個對象化的概念,因為人性不是精神實體,所以人性是從客體中浮現出來的。也就是人性的外化。主體人把自己設定在客體上,從而建立了壹個非我的“異己”的過程。或許可以用社會學家庫利提出的“鏡中自我”概念來理解,人可以通過鏡子認識自己(庫利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通過社會關系中的其他人來認識的)。我們把這裏的鏡子換成了人類勞動的成果,即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來認識自己,這就是對象化。人性的對象化體現在勞動中。勞動的對象化體現在勞動的產品上。
追根溯源,可以看看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三個方面(階級性是從自然的角度,強調人作為壹個整體的抽象* * *同壹性)。
馬克思認為:“類生命在於人是靠無機世界生存的,人比動物越普遍,人賴以生存的無機世界的範圍就越廣。從理論上講,植物、動物、巖石、空氣、光線等。,壹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另壹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類意識的壹部分,都是人類精神的無機世界?在實踐中,人的普遍性表現為把整個自然——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物質、對象和工具——改造為人的無機體。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
首先,人是客觀的、感性的存在。要承認人類物理存在的客觀性,就必須承認維持這種存在,滿足這種生物組織生理需求的合理性。所以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在這壹點上,馬克思繼承了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人是自然的存在)。而黑格爾的存在是自我意識和外化的徹底顛倒,可以歸結為唯物主義立場。要先吃飽穿暖,才能追求文化藝術,可以說這是壹切的前提。
在這壹前提下,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的體現,因此具有這樣的特征: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勞動必須是對象化的勞動(通過實際存在表現出來),人必須通過對象和與對象的動態關系來體驗和確認自己的本質。
綜上所述,無論是人性的體現,還是人的本質,最終都是壹種客觀的現實存在。
其次,人有理性意識。這種意識就是自知,可以投射到對象上進行認識,這也是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只有人通過自我意識超越個性,把自己的階級作為對象,人的生命才具有雙重性,外在的物質生命和內在的理性生命。人類勞動和動物勞動的區別還在於人類勞動的階級尺度——主動性和創造性。
最後,人是社會性的。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裏我們可以聯系到上面提到的人性。人和動物的壹個區別是,我們可以通過把自我意識投射到對象上來認識自己,可以超越個體,從人類整體的範疇來把握自己。馬克思曾說:“死亡似乎是壹個階級對壹個具體的個人的冷酷的勝利,似乎與它們的統壹相矛盾,但壹個具體的個人只是壹個具體的階級存在,作為這樣的存在,它遲早會死亡。”對於這段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客觀自然的個體存在必然隨著自然規律而消亡,但作為類的存在卻是永恒的。這種對階級的整體把握和對社會關系的具體認識是人的本質。
於是,勞動作為人性的外化和真正實現,也是壹種社會勞動,人在這種社會勞動中找到自己的認識。
這些都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也談到了真實勞動和肯定勞動。正是馬克思把這個意義上的勞動看作是成人本質的外化,所以否定意義上的勞動就成了人的異化。馬克思通過對經濟和政治的考察,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本質是相互背離的。基於馬克思對人性的理解,我們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種異化。
關於人的異化,有兩條主線,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馬克思主要論述了工人階級的異化,但關於資本家的異化卻少有也有所提及。
因為勞動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對異化的觀察與勞動密切相關。關於勞動的考察和規定有三個方面,即勞動產品、生產活動和人的本質。
我們先來看壹下工人階級在這三個方面的異化:第壹,勞動產品,這是勞動的結果,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不再歸工人所有,而是以貨幣工資的形式被資本家掠奪。本應主導自己勞動產品的勞動者反而被勞動產品所主導(勞動者以勞動為生)。其次,在生產活動中,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應該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性和自由本性的實現,是人存在的方式和目的。但是,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勞動變成了消極勞動,人們只在勞動中感到痛苦。這就是異化。這樣,勞動的結果就是人的存在與人性的異化。
那麽,在資本主義層面,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存在異化,但這種異化被視為自身力量的象征,是壹種虛幻的幸福和肯定。首先,就勞動產品而言,資本家不生產勞動產品,所以不存在他自己的本質外化的過程,而他雖然有勞動成果,但這個勞動成果並不是他的階級本質的外化。再者,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不參與生產活動,而是參與資本活動。為了賺取更多的資本,他雖然可以決定工人的生產,卻不得不服從資本市場的要求,沈浸在逐利行為中,使自己成為資本的奴隸。這樣,資本家雖然在資本主義市場上擁有勞動產品,但這並不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雖然他最終得到的是物質勞動產品。他有虛幻的物質滿足,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本質沒有得到外化和體現,這就是資本家的異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階級本質得不到實現,成為資本的奴隸。
於是,兩個階級的異化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異化。本來就是壹個階級,壹個整體的、社會的人類背離了自己的本質,彼此疏遠。
那麽異化的結果就是私有財產,實際上是對勞動產品的異己占有。它的出現進壹步加深了資本家和工人階級、無產者和財產所有者之間的鴻溝,加深了兩個階級之間的對立。馬克思後來提出了要實現人的本質,回歸勞動本質,必須廢除私有制的觀點,解決異化問題的根本在於生產力的全面發展,這也是萌芽的基礎。
當然,作為壹部過渡性的著作,馬克思在這裏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離真正的唯物主義還有很大的距離,比如從人的本質上界定人的感性存在,但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自始至終的實踐態度和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關註。這與我們普遍認為的馬克思主義是冷冰冰的,強調物質存在的哲學大相徑庭。
補充:梳理
人的異化——即人的存在背離了人的本質——即存在背離了人的本質——追問什麽是人的本質——追溯費爾巴哈的存在與本質的關系——從而在這種關系中把握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設定——對照真實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了什麽異化——工人階級和勞動產品、生產活動,最後是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最後是與人的本質的異化——兩個階級都異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異化——產生私有財產(允許私有財產也是異化勞動的前提,兩者是辯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