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情況下,孩子八九個月就可以叫“爸爸”或者“媽媽”,1.5歲左右就可以說短話了。但是有些孩子兩三歲才開始學語言,父母很煩。原因是什麽?孩子會不會是啞巴?說話晚的孩子智力差嗎?壹些老人可能會說包公是如此聰明和愚蠢,據說包公直到5歲才會說話。沒有關於老包公能說話的研究,但是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說話晚的孩子有很多原因:
有些和家族遺傳有關。老壹輩人說話晚,他們的孩子有的也學得晚。雖然壹時說不出話,但他們心裏知道,自己的智力發育還不錯。
有些孩子既害羞又安靜。他們往往因為害羞或者害怕等特殊心理而羞於開口說話,所以學說話自然就晚了。有些孩子忙於父母的工作,照顧他們的大人缺乏養育孩子的知識。他們只是照顧孩子的生活,很少和孩子說話,導致說話晚。
聽力障礙。如果孩子有嚴重的聽力障礙,他們很難像普通孩子壹樣發展語言能力,因為他們聽不清楚周圍語言世界的所有聲音。對於這類孩子,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可能存在的聽力缺陷,孩子的智力會因為無法與外界交流而受到嚴重影響。但如果及早發現孩子的聽力問題,給孩子戴上合適的助聽器,那麽孩子的語言能力就可以像其他孩子壹樣得到發展。
仍有少數孩子腦部受傷。患腦病的人不僅說話晚,智力也差。有些孩子有耳疾,特別是高音聾,醫學上叫高音聾。他們開始說晚了,說起話來就像唱歌、背詩壹樣。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治療。
前三種情況,孩子智力發育還不錯,家長不用擔心。他們可以創造更多的條件與他交談,以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但是,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畢竟是智力的飛躍,所以提前教好孩子說話。那麽這項工作怎麽做呢?
孩子從壹出生就應該有計劃地接受語言教育。對孩子來說,經常聽磁帶和與他們交談是非常重要的。嬰兒將在2個月內發出咿呀學語的聲音,並開始記住他們周圍的壹切和發生的壹切。因為他們會不自覺地記住媽媽平時的舉止,這期間媽媽是否和寶寶說話,遲早會直接影響寶寶說話。
我們知道,嬰兒比成人有更好的語言習得能力。那是因為他們學習語言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感覺。他們在聽大人說話的時候,雖然聽不懂語言本身,但是他們有壹種感覺,用對方的神態和動作的信息就能理解意思。這種美好的感覺是建立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的。媽媽對寶寶說話,寶寶也報以微笑;當寶寶牙牙學語時,媽媽用微笑和語言鼓勵來獎勵他。這種交流會引起他對語言交流的興趣,進而刺激他盡快開口說話。
另外,和0-3歲的孩子說話,沒必要用孩子的語言。如果妳身邊的大人總是認為嬰兒只能聽孩子的語言,只能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們說話,那麽孩子就很難掌握規範的語言。進壹步說,嬰兒之所以能掌握規範的語言,並不完全是在父母自言自語的過程中,而是經常聽父母和周圍人說話的結果。如果孩子有很強的接受能力,那麽,有多少呢?
所以要在幼兒時期用規範的語言和孩子說話。如果等到孩子上幼兒園再去糾正孩子的語言問題,會增加孩子的負擔,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