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心情說說 - 《宋代小天》宋人燒香用的香料其實是荔枝殼。

《宋代小天》宋人燒香用的香料其實是荔枝殼。

宋人的高雅時尚用品

正片手稿

最近逛商場,總是被壹些香薰蠟燭店吸引。那些香薰蠟燭陳列在精致的櫥窗裏,旁邊是壹系列的香水和藥膏。還有人經常在辦公室的桌子上放壹個香薰燈,朦朧地噴上薄霧和精油。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香燭成了優雅生活的代表。事實上,這種趨勢並不是從歐洲興起的。它從哪裏來的?

對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日本有“三雅道”:茶道、花道、香道。中國宋代也流行“四雅”:點茶、插花、焚香、掛畫。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日本的“三雅道”其實是從宋代傳下來的,宋代的插花傳到日本,演變成花道;宋代點的茶傳到日本,演變成茶道,而宋代燒的香傳到日本,演變成香道。

今天就來說說燒香吧。

宋人把燒香稱為“焚香”。我們今天說起燒香,總會聯想到“燒香拜佛”,但宋代人們所說的“燒香”與拜神拜佛活動無關,指的是壹種與點茶插花並列的文人雅事。宋代流行點茶、插花、燒香。文人墨客聚會、設宴、讀書、品茶,壹般都要燒壹爐香,這樣淡雅的香味沁人心脾。

其實宋朝的人並不是直接燒香料,而是用炭火烤,更像是“烤香”而不是“燒香”。說實話,說到“烤”字,我就忍不住想到烤羊排,很好吃,再配上點饢。哈哈,我能從優雅的焚香想到烤羊排。我真的有壹顆吃貨的心。

開玩笑的。當然也不能像宋代文人烤香料時的燒烤。否則,這將是壹個大煞風景的樂趣,對不對?不如我簡單介紹壹下宋代燒香的大致流程吧?

宋代的人們習慣將沈香、檀香、龍涎香等香料搗成粉末,加入蜂蜜和果汁,做成像今天的藥片壹樣的小香丸,晾幹備用。這種調制的香在宋代被人們稱為“荷香”。

燒香時,先將煉好的炭灰放入香爐中,用特制的香棒戳壹個小洞,放入壹塊燒紅的木炭,蓋上壹層炭灰,用香鏟將炭灰堆成小山形狀,再用香棒戳幾個通風的小洞,使裏面的木炭不至於熄滅。

然後,在炭灰上放壹塊銀子,在銀子上放上小香丸,通過炭灰的熱量烘烤香料,從而散發香味。這種燒香的方法,在宋代被人們稱為“經火燒香”,是宋代最主流的燒香形式。

宋代以後流行的焚香方法是先將香料制成線香,稱為“線香”。燒香時直接點燃香,通過燃燒刺激香味。那麽,宋式的“隔火香”相比香料直接點燃有什麽優勢呢?

如果我們問宋朝的人這個問題,他們會告訴妳香可以避免煙的問題。我覺得產生PM2.5比直接燒香要少很多,更符合環保精神。南宋詩人楊萬裏寫過壹首《焚香》的詩,詩中說:“詩人對自己的古龍水垂涎三尺,他卻使香味消失。”——“有香無煙”是宋代燒香的特點。

宋朝的人還會告訴妳,香散發出來的香味不會太濃。要知道,宋朝的人燒香,追求的是淡雅淡雅的香味,不喜歡太濃的香味。香味太濃,宋人認為俗氣不雅。如今,戴鉆戒是壹種時尚。如果十個手指戴十個鉆戒,炫耀是庸俗的。

宋人燒香時,如果發現香味濃烈,就知道炭火太熱,需要加炭灰控制火力。如果香味太淡,說明熱量不夠,可以把炭灰刮薄,提高溫度。換句話說,防火香還有壹個好處:可以通過控制火力來調節香味的強弱。

但用火燒香也有缺點:操作起來太麻煩,負責燒香的人必須有品嘗香味的能力,有控制溫度的技巧。相比之下,點壹根線香給後人燒香並不難。宋代點茶也是如此。整個過程非常復雜。今天泡茶怎麽方便?但也正因為燒香點茶有技術門檻,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操作,能形成壹門高雅的藝術,沒有門檻就沒有藝術。

燒香在宋代士大夫中很流行。宋代許多知名的名人,如蘇軾、黃庭堅、李清照、陸遊等,不僅喜歡燒香,而且是制作香的專家。前面說過,宋人燒香,習慣用“和香”。合成香料需要人工配制。不同的香料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制,香味也不壹樣。

蘇軾擅長調香。烘烤時,他能散發出新鮮的梅花香味。此方得自宋代名臣韓琦,故名“韓偉工農向梅”。蘇軾的門生黃庭堅是壹位制香大師。宋代有四個著名的文人合香:怡和香、益客香、沈靜香、孝宗香,合稱“黃太師四香”,由黃庭堅炮制。

有壹次,黃庭堅和壹位名叫慧紅的和尚朋友在湖南旅遊,正巧衡山華光寺的長老送來了兩幅墨梅的畫。輝鴻和黃庭堅在燈下壹起享受。

黃庭堅:“輝鴻兄,這真的是壹幅好畫!畫的好!可惜聞不到梅花香。”

輝鴻:“聞向梅有什麽難的?”

慧紅從包裏拿出壹顆香丸,放進香爐裏。很快,淡淡的梅花香飄了過來。

黃庭堅:“輝鴻兄,這是什麽香?太神奇了。”

惠紅:“這是傳說中的韓偉工農的梅香,蘇師叔獨有的秘香。”

黃庭堅:“原來這就是韓偉工農向梅?”

慧紅:“蘇知道妳嗜香,卻不肯教妳做香。真的不是朋友。”

黃健庭:“沒錯。下次我見到蘇,壹定要商量商量。”

慧紅:“此香之聞,天下無雙。只是‘厚梅香’這個名字,有點低。”

黃庭堅:“哈哈哈,我看不如改名叫‘還魂梅’。死梅的名字,比原來的“厚梅香”文雅多了。”

輝鴻:“哦,如果妳改天遇到蘇石雪,妳應該和他談談,哈哈哈。”

黃庭堅做了壹道“文思香”,用的調料不壹般,荔枝殼、丁香、松子等。那是壹種非常便宜而且很香的香水。我們並不認為宋人只能使用沈香、龍涎香等極其昂貴的珍貴香料。荔枝殼可以曬幹磨成粉,其他普通香料也可以做成淡雅的香。

不信我建議妳做個小實驗:把荔枝殼曬幹,放在電蚊香裏加熱,會散發出怡人的香味。陸遊調制的“四合香”,用的香料是荔枝核、蘭花、菊花和柏樹果。將四種原料搗碎,煉蜜制成丸。因為成本低,陸遊自嘲地稱這種香為“窮四合壹”。

但是,我們不應該認為荔枝殼是宋代窮人使用的劣質香料。這種受歡迎的香料在皇室中也很受歡迎。比如宋仁宗最喜歡的張貴妃公主,喜歡用荔枝殼、印楝花、松子膜等常見材料做香,不想用沈香、檀香、龍涎香、麝香。蘇軾不懷好意地說:“貴人之鼻厭龍麝,故此香奇。”就像壹個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有錢人,然後愛上了吃野菜和窩窩頭。這個蘇真是個大毒舌!

在我看來,宋代的焚香觀念是可愛的:他們看不起壹種珍貴的進口沈香,認為它的香味太腥,只能入藥,不能焚香。但是,他們不會鄙視不值錢的荔枝殼。他們認為荔枝殼制成的復合香清香淡雅。也就是說,在宋代的觀念中,壹款組合香是雅還是俗,取決於香料的香質,而與原料價格無關。

這種燒香的觀念,正是當今人所缺乏的。我知道今天很多朋友都在復興宋代的點茶、插花、燒香之風。前面說過,日本今天還保留著茶道、花道、香道。相對來說,香徑無疑更小,原因很簡單。今天的香是用珍貴的香料直接燒的,成本很高,不是壹般人能承受的。

看到珍貴的香料被白白燒掉,我很難過。不如我們學學宋人,用橘皮、荔枝殼等常見的原料做幾種清香的熏香,試試宋朝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