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環境的產物。在壹個特殊的時代,我們不禁擔心:新冠肺炎的孩子會受到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嗎?
畢竟像妳我這樣的成年人經常會感到極度焦慮,那麽對周圍環境極度敏感的孩子,無論是嬰幼兒還是青少年,會面臨更嚴重的“次生災害”嗎?
疫情會改變孩子的大腦。
“我呆在家裏,不運動,不社交,我就傻了,更別說孩子了?”和家長聊這個調查,大家都知道原因。
法國的壹項縱向研究表明,隔離會導致居民的心理壓力增加,以及認知障礙、亞臨床精神病癥狀和對偽科學的信任。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在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采訪時,也提到了自己做過的壹項調查——疫情的不確定性,社會活動的大規模暫停,以及對經濟的影響。每個人都很不開心。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鏡像思維。在封閉的家庭環境中,父母情緒的波動直接反映了孩子的變化。
2020年和2022年,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楊延平博士對1600多個青少年家庭進行了調查,發現長時間呆在家裏會讓親子關系越來越不和諧。
除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還來自於社會環境。《自然》雜誌發表了布朗大學的壹篇論文,該論文顯示,新冠肺炎兒童的大腦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兒童出現的問題就越多。布朗大學高級嬰兒成像實驗室的研究發現,與疫情前出生的嬰兒相比,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在壹系列智商測試中低了近兩個標準差,男孩比女孩受影響更大,大運動技能受影響最嚴重。兒童的發展與他們的父母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無關,似乎與疫情的大環境更有關系。
疫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環境。
新冠疫情已經過去三年了,第壹批伴隨疫情出生的嬰兒現在已經快四歲了。
疫情已經3年了,我還沒去旅遊過。反復爆發,連去操場都少得可憐。孩子沒有同伴壹起玩,覺得自己話不多。新冠肺炎這壹代的兒童經歷了壹個非同尋常的流行病時期,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受到挑戰。
疫情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中國教育部估計,超過2.2億兒童和青少年因為疫情而被限制在家中。不能上學,戶外活動減少,社交受到限制。這些日常生活模式的突然改變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根據目前的研究,效果明顯的主要集中在焦慮/抑郁、睡眠問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非自殺自傷/自殺(NSSI)、網絡行為問題等方面。
1,焦慮/抑郁
焦慮和抑郁往往伴隨著壓力,是最突出的精神問題。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抑郁和壓力處於較高水平,尤其是被隔離的兒童。
對貴陽市隔離兒童青少年(6 ~15歲)的壹項研究顯示,在1036名兒童中,112(11.78%)和196 (65438)。其中,子女性別、父母文化程度、體育鍛煉、年齡、性別、平日是否有人陪伴等因素與抑郁/焦慮有顯著相關。
2.睡眠問題
您的孩子在家庭隔離期間有睡眠問題嗎?
休學、家庭隔離導致的戶外活動減少、電子屏幕使用時間過長、不被束縛遵守睡眠時間表被認為是可能導致睡眠問題的幾個因素。有些孩子待在家裏後正常的作息會被打亂,充沛的精力無處釋放。可能會出現失眠,主動熬夜,起床困難。
中國的兩項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兒童和青少年睡眠障礙患病率分別為32%和56%,均高於疫情前的數據。
3.創傷後應激障礙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PTSD。生活中的壹些小挫折,比如孩子在家遇到的社交問題,網絡課堂遇到的學習困難,壹些重大創傷事件,比如家人被感染,被隔離,目睹壹些威脅自己或他人的有害事件,都可能引發應激反應,兒童青少年是應激事件的弱勢群體。
創傷後應激障礙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導致認知和情緒的負面變化,對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國外的壹項綜述表明,新冠肺炎造成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可能會導致兒童和青少年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疫情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
美國布朗大學的壹項研究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生的兒童與疫情前出生的兒童相比,在言語、運動和整體認知方面的能力明顯下降。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報告,冠狀病毒出現之前出生的嬰兒智商為98.5~107.3。而冠狀病毒時期出生的孩子,智商比那個時期低27~37,下降了30%左右,並伴有語言、運動和整體認知能力的明顯下降。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布朗大學兒科副教授肖恩·德奧尼(Sean Deoni)表示,成績下降背後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家裏缺乏刺激和互動。
而且,今年1月,發表在著名期刊JAMA上的壹篇論文研究了2020年出生的225名兒童。
結果顯示,與疫情前的數據相比,能爬著對著鏡子微笑的人少了。與此同時,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下降了。
此外,還有壹些生活習慣也在悄然改變:
1,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
年初,國外壹家醫院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需要住院治療的語言障礙兒童增加了近30%。
0~5歲是兒童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疫情帶來的封鎖、禁止行走、待在家裏的情況,導致孩子無法到外面玩耍,或者因專註於電子產品而失去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從而引發語言能力發展問題。
2.感官和社會發展能力
語言不僅僅是聽說,還有肢體語言和表情解讀。
豐富的面部表情是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口罩遮住半張臉時,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影響對他人情緒和想法的判斷能力。
對於孩子,尤其是嬰幼兒來說,理解“臉”就更難了,神經系統感知也沒有發育好。表達感受和情緒的面部表情也少了,錯過了學習表達自己的黃金期,社交發展也受到影響。
3.身心健康
由於戶外活動的機會減少,孩子們不能像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那樣做大量的運動,這導致他們的運動能力明顯下降。
孩子缺乏鍛煉和運動的機會,反而長期坐在家裏保持壹定的姿勢,造成肥胖,動作和感覺發育受阻,抵抗力差。同時,孩子的情緒無處發泄,情緒瘋狂或平淡,心理問題也會增加。
為了讓孩子回到正軌,父母應該這樣做:
1,* * *關註
所謂情感關註,就是父母有意識地觀察孩子在關註什麽。也就是說,我們關註孩子關註什麽,在合適的時間及時回應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我們可以註意孩子拿的是什麽樣的積木,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回應“寶寶拿的是壹個三角形的積木,是黃色的。”
2.充分溝通
所謂充分溝通,就是和孩子充分溝通,在和孩子討論的時候使用大量的描述性的詞語。
例如,當我們整理家務時,我們可以說:
“我會把沙發上的書放回書櫃裏,這樣家裏看起來會更整潔。”
“現在我把茶幾上的杯子擦幹凈,這樣下次喝水就更幹凈衛生了。”
打掃衛生時,如果我們這樣“嘮叨”大人,他們很可能會發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在當下語境下的交流,會讓孩子理解的更加生動具體,會很容易把事情聯系起來。理解書要放在書櫃裏,清洗用過的杯子會更衛生。
3.輪流說話
輪流參與和孩子的對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是要和孩子有更多的開放式問答,而不是簡單的今天是晴天還是陰天。這是什麽形狀?什麽顏色?
比如:水龍頭裏的水從哪裏來?為什麽要勤洗手?對於大壹點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聊壹些生活話題,甚至是社會話題。
開放式問題會讓孩子很容易開始思考,組織語言表達。
4.保持前進
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生活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每天進行約1小時的體育鍛煉,如跳健美操、呼啦圈、踢毽子等。
適當的運動不僅可以消除疲勞,提高大腦中的血氧含量,還可以促進大腦活動。
5.做壹些家務
這是訓練孩子做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的好機會,比如打掃衛生、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勞動技能。
......
在家工作,帶孩子,打理家務,經濟壓力可能會讓父母長期處於高壓之下。如果父母經常表現出焦慮、煩躁和負面情緒,孩子的心態也可能受到影響。
當家長發現自己情緒失控時,可以先安靜下來,盡量少向孩子傳遞負面情緒,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也不要責罵孩子。當然,人無完人。如果偶爾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負面情緒,不要太自責。冷靜下來後,給孩子解釋清楚。我相信孩子會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