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祝福短信 - 中國有沒有比J-10更先進的戰鬥機?

中國有沒有比J-10更先進的戰鬥機?

沒有

J-10戰鬥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新壹代多用途戰鬥機。(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網站)

01原型從無到有。

這殲-10從研發開始就雄心勃勃,所以備受關註——比如壹開始就鎖定了當時最流行的“鴨”式氣動布局。作為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它的任務是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1965-1980年代初,航空工業重新制定了“新壹代、發達壹代、預發展壹代”的發展方針,即用更先進的殲7、殲8替換部分老舊戰機;發展殲7和殲8的後續改進;以米格-29和蘇-27為主要作戰目標,預研能滿足2000年前後作戰需要的先進戰機。

中國第壹航空公司直屬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原副總經理徐德介紹,1982年,時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鄧小平在聽取鄒家華的匯報後,提出要投資5億元建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飛機。

研制任務交給了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又名611所)。

1986 65438+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文批準開展J -10項目,代號10號工程——“當時位於F16,差別很大。”徐德說。

在當時國內壹些專家看來,趕超F16“遙遙無期”。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殲8戰機還只是第二代戰機,而先進的第三代戰機,如美制F15、F16、蘇聯米格29已經開始裝備並應用於實戰。

宋56歲時擔任J -10的總設計師。他之前設計了殲-7C,名義上是中國制造,但技術仍然是蘇聯米格-21戰鬥機的仿制品。

經過全空軍反復篩選,24人進入試飛員考核。

第壹堂課,所有的飛行員都目瞪口呆。“這種飛機從來沒有見過!”J -10全部由計算機控制,對於習慣了壹、二代機拉桿、方向舵的飛行員來說,這是壹個全新的領域。

在J -10的設計中,我國首次采用了現代飛機設計理念,把人和系統放在壹起研究,做到人機壹體。“過去,飛行員習慣於適應飛機。現在設計理念變了,設計更加人性化。壹旦飛行員進入駕駛艙,沒有任何不適。”試飛員雷強說。

1993中,雷強等5人脫穎而出,被確定為“首席試飛員組”成員——這也是與國際接軌的。今年完成了質量模擬試驗臺。模擬器的操作邏輯、燈光以及駕駛艙內的所有設備都和真機壹模壹樣。試飛員還可以練習不同氣象條件和特殊條件下的飛行條件。

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鬥機到第三代數字電傳飛機,飛躍非常大。從氣動布局到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航電系統到計算機輔助設計,J -10完全“脫胎換骨”,僅新良品率就高達60%。

壹切從零開始。

試飛員已經成為飛機研制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提出了近千條改進新型戰機座艙和起落架的建議。不僅如此,他們還直接參與設計,飛機的手柄和油門桿都是用橡皮泥壹點壹點捏出來的。

設計師沒有航拍感,只能依靠飛行員的反饋,反復修改,不斷完善。

1997 165438+10月,J -1001樣機終於停在了起跑線上。雷強被確定為首批試點。

“這才是真正的戰鬥機!”

1998年3月23日,J -1001原型機首飛。

成都軍區溫江機場人頭攢動。停機坪上,壹架黃色塗裝、鴨式結構布局的新型戰機靜靜矗立——它就是J -10。

第壹、二代戰機屬於靜穩飛機,第三代戰機屬於靜穩飛機。

“通俗地說,靜穩就像把鋼珠放進碗裏。不管怎麽滾,最後都能找到穩定的支撐點;靜態不穩定就像把壹個鋼球放在另壹個鋼球上。理論上應該有壹個點可以放下,但實際上總會落下。”程菲公司副總工程師苗文忠解釋道。

國外第壹次飛的三代機壹般采用加配重的方法使其成為傳統的靜穩飛機,等試飛員完全熟練後再改回來。壹開始設計師也想采用國際慣例,但這樣壹來,周期至少要延長半年。

總設計師征求雷強的意見,雷強說:“我們不能跟著別人走,等不起。”他每天都在飛行模擬器上練習,不僅僅是膽大。

雷強穿著特制的橙色飛行服,走向戰機。他好像喝多了,滿臉通紅。隨行的旅政委抓住他的手,把了把脈,150!雷強默默爬上梯子,步入機艙。他回頭壹看,發現送行的試飛局局長臉上掛滿了淚水。

點火,滑出,加速,拉桿,飛機躍出地平線,刺向藍天。

戰機繞機場飛了三圈後,雷強發現還有燃油剩余,於是請示再次飛行。20分鐘後,新型戰機在空中劃過壹道弧線,平穩降落在跑道上,整個機場沸騰了。“這才是真正的戰鬥機!”下了飛機的雷強非常激動。

首飛只是成功的第壹步。試飛員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反復檢查戰鬥機,讓設計缺陷壹壹暴露出來,進行修改,為戰鬥機的定型做準備,為飛行員以後的操作提供依據。

1999年,何彬彬等第二批4名試飛員進入型號調整試飛,這是壹次強度更大的試飛——只有飛出極限值,才能拓展新戰機的性能,提高戰鬥力;因為是極限情況,在三代機的研制過程中,國外無壹例外都有過飛機墜毀的情況。

何彬彬在壹次返航中遭到黃沙襲擊,地面風速達到14 m/s,“飛機像個醉漢”,搖擺不定,方向向壹側傾斜。這時,他把速度提高到280公裏,用分組法和航向法判斷飛機的姿態。接地的壹瞬間,“在場的人腿都軟了。”何彬彬寫過《強側風的飛行方法》,“J -10的側風阻力倍增”。

“低空大面速”飛行試驗檢驗飛機結構強度的可靠性和顫振特性。低空大氣稠密,飛機速度越快,壓力越大,壹旦越過臨界點,就會導致飛機解體。“低空大面速”就是在不解體的情況下飛出飛機速度的最大近似值。

據統計,國外在試飛過程中墜落的飛機不下50架。俄羅斯第壹次蘇-27試飛,就發生了墜機死亡的悲劇。

每次李中華飛上太空,科研人員都會默默幫他整理飛行裝備,看著他壹臉悲壯地登上飛機。為了探索極限,他壹點壹點地增加速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前起落架護板變形、機翼前緣鉚釘因載荷過大被吸出等問題。“如果妳再飛下去會怎麽樣?誰都心裏沒底。”

2003年6月5438+2月1,李中華挑戰“低空大面速”極限值。他從萬米高空向下25度角俯沖,加力全開,超音速。隨著飛機的加速,他感覺血液翻湧,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當速度達到120 m/s時,“就像掉進了壹個無底的深淵,被留在了壹個無盡的黑暗和寂靜的世界裏。”

在地面監控室,當監視器顯示飛機的速度壓力已經超過9000公斤時,時任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院長的沙長安形容自己毛骨悚然。

機油湧入發動機,大氣層與機身劇烈摩擦產生的刺耳噪音淹沒了發動機的轟鳴聲。李中華咬緊牙關,在離地面不到壹公裏的時候,他看了壹眼顯示屏:速度完全達到並超過了飛機的設計值。他拉起操縱桿,飛機的機頭瞬間擡起,重新進入天空。

這次飛行創下了國產飛機在大氣層中的最快飛行速度紀錄——超過了運載神六的火箭在大氣層中1300km/h的速度。

此外,該殲-10還實現了空中啟動和空中對接加油。

發射空對空導彈

德國壹位專家用作戰指標來判斷飛機:飛機的作戰性能與基本性能之間的關系是線性、二次、與航電的立方、與裝備的武器系統的四次。

空中實彈射擊試驗風險極大,就像試飛員坐在火藥桶上。如果導彈點火後發射不成功,將對試飛員和飛機造成嚴重威脅。空軍某飛行大隊副大隊長梁萬俊執行J -10飛機首次導彈發射試飛任務。

他曾做出在萬米高空迫降的驚人嘗試,成為2004年央視《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之壹。人們知道他是梟龍戰機的試飛員,卻不知道他也飛J -10。

新型戰鬥機飛越了靶場。壹顆照明彈突然發射,在空中變成壹個火球。利用先進的機載雷達搜索,梁萬俊迅速攔截並鎖定目標,判斷時機後按下發射按鈕。導彈帶著壹股白煙直沖目標,耀眼的火球突然在空中爆炸,散落成碎片。

壹年後,中國新型空空導彈研制成功,試飛員徐勇淩負責駕駛新型戰機進行打靶試驗。

發射前,試飛員徐勇淩充滿信心。他給試飛總師發短信:“目標測試成功,誤差在5米以內。”然而事情從壹開始就不順利:導彈接連出現導頭和信號衰減問題,通電檢查時導彈零件被燒毀。在決定發射之前經歷了壹些波折。第壹槍成功了,但第二槍沒擊中目標。

2003年6月23日,徐勇淩進行了兩次發射,導彈發射成功。25號,剩下最後壹枚導彈,瞄準我國研制的超音速無人機。按下發射按鈕,導彈噴出長長的火焰,直接鉆入無人機尾噴口,在空中爆炸。

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定型試飛落下帷幕。

程菲公司副總工程師苗文忠介紹,J -10的壹次試飛綜合費用為27萬元。J -10飛機在定型前飛行了3000多次著陸。李中華飛行試驗“大迎角特性試驗”原定進行30次飛行試驗任務。經過優化,僅用17架次就完成了任務,為國家節約了300多萬元。

“18歲,參軍”

定型不久,中國第三代新型戰鬥機正式裝備部隊,J -10雙座機、改進型J -10、海軍型正在全力推進。

74歲的設計師宋院士動情地說:“從1986年的第壹張草圖,到今天‘八壹’軍徽的繪制,我們的‘J-10’18歲,長大了,參軍了,交給了部隊……”

2004年6月的壹天,11,西北大漠深處,“新兵”J -10與我國引進的某型先進戰機正面交鋒:側翻、爬升、懸停、俯沖...發現目標後,飛行員迅速鎖定並發射導彈,“敵機”瞬間“化為烏有”。然後,第二輪和第三輪對抗演練結束,J -10以10: 1的絕對優勢獲勝。

2006年2月29日,10,也就是J -10“亮相”的日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空軍著力建設攻防兼備的信息化空中作戰力量,減少作戰飛機總數,重點發展新型戰鬥機、防空反導武器,加強指揮控制系統建設。

J -10的研制成功顯然意義重大。在研制之初,就被列為國防重點裝備,作為“我空軍在未來戰爭中奪取制空權、實施戰役突擊的戰略武器”。

軍方消息稱,J -10已經成為中國現役最先進的主力戰機,是克敵制勝的“殺手鐧”。實現了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跨越,為奪取制空權、打贏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創造了條件。

“J -10定型後,空軍首長表示,J -10飛機原則上優於國外同代戰機。飛行員報告說,以前是吉普車,現在是奔馳。”徐德說。

按照“公開壹批,發展下壹批”的原則,預測中國空軍新壹代更先進的戰鬥機將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