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首關於文人性格的詩1。壹首描寫建安性格的詩。
建安詩歌的時代風格:三國和兩晉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它之前,到了漢代,辭賦在文壇上占據了重要地位,詩歌多為樂府民歌,文人創作的很少。進入三國後,文人創作的重心轉向詩歌,詩歌在文壇的地位逐漸向辭賦並重發展。
三國兩晉時期,出現了幾次創作高潮。其次是三國初期的建安,三國後期的開始,西晉的太康以及西晉東晉之交。其中以建安最為繁榮,成就最大。
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詩歌“感憂喜,因事而起”的傳統。他們的詩歌內容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反映,產生了壹些“詩史”作品。曹操、王燦、曹植、蔡琰等。都有壹些描寫漢末戰亂給社會造成的巨大破壞,同情人民深重災難的優秀詩篇,如《陸璐行》、《郝》、《七傷詩》、《詩》、《傷逝詩》等。
這些詩,“多情別離,追思悲憤”(葉凡《董思之妻傳》),寫得很有深度。建安詩歌既吸收了漢樂府民歌善於敘事的傳統,又發展了“古體詩”在抒情上的優勢,使詩歌的功能更加全面。
建安詩歌也是以中國詩歌的質樸、質樸為基礎,形成了“以情填文,以文質造”(宋·《淩雲傳》)的風格,實現了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和諧結合。建安詩歌也形成了慷慨悲壯的時代風格,不同程度地貫穿在建安詩人的創作中。
究其原因,直接關系到漢末以來的社會動蕩。建安詩歌風格多樣。
曹操的《走出廈門》、《短歌行》等四言詩,是《詩經》以來少有的佳作。五言詩在建安時期進入全盛時期,在技巧上較東漢有了很大的進步。
是當時詩人,尤其是曹植的作品使用最多的體裁。他的五言詩“性格極烈,采華懋之言”(論鐘嶸詩),或敘事或抒情,極為得心應手。
代表作有《白馬王彪》、《雜詩六首》、《英英詩》等。文人七言詩也在建安時期興起。
曹丕的《葛炎行》是詩歌史上壹部完整而成熟的七言律詩。它出現後,整個三國和晉朝延續了200年,後繼乏人。只有苗毅、趙薇和傅玄寫了壹些七言律詩。
原因是當時普通文人對七言這種民間詩風有相當大的偏見,認為它“小而俗”(傅玄《四哀詩序》)。建安也是文人樂府詩發展的時期。“用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沈德潛古詩源》)。
曹操今天的二十多首詩都是樂府體,“建安七子”、曹丕、曹植也有大量的樂府詩。文人寫樂府詩從此成為壹種傳統。
正始詩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和嵇康。當時正是司馬父子當政的時期,政局十分險惡。
阮籍和元稹都是司馬氏家族的批判者。他們在詩歌創作中揭露了黑暗的現實,繼承了建安詩歌重視現實的傳統。但由於客觀政治形勢的限制,他們往往用曲折的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尤其是阮籍,他的《淮上詩》(引《朝廷詔書》)晦澀難懂,很難找到回歸趣味的途徑(鐘嶸的詩)。這與他軟弱的政治態度是壹致的。
隨著玄學的興起,玄理開始出現在正始詩歌中。雖然在當時並不主流,但卻成為後來玄學派詩歌的起源。在體裁上,正始的詩以五言為主。
阮籍《詠懷詩》五言詩82首,四言詩13首。他們在深入表達感情,描寫復雜曲折的內心活動,運用比喻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們是中國詩歌史上第壹批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個人抒情五言詩。
嵇康在四言詩方面的造詣也相當高。太康有三位詩人(張華、張載、張協;張載、張協、)、二陸(陸機、)、二潘(潘嶽、彭尼)、壹左(左思)、傅玄。
他們生活在壹個全國統壹時間很短的時期,門的力量達到了頂峰。很多人靠攀附權貴獲得政治地位,所以有些人的詩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大多流於表面。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大多追求修辭之美,造就了中國詩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風氣,尤其是陸機和潘嶽。
左思和張協是太康最成功的詩人。左思的八首詩《詠史詩》寄托了對古代貴族社會堵塞賢道的憤慨,在當時詩壇上顯示出獨特的“風力”。
張協的雜詩也表達了他的高潔和心曲,批判了“俗”的“昏迷”。詩風上,左思蒼勁有力,張協詞清雅幹凈,異於時尚。
西晉東晉之交的詩人,以劉琨、郭璞為代表。他們都生活在亂世,直接卷入社會矛盾的漩渦,所以詩歌的現實主義色彩相當濃厚。
劉琨在獨自救國的逆境中抒發情懷,說“善言暴戾,自有清逸之氣”(鐘嶸詩);郭璞通過遊仙,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害怕災難、渴望“舞高”和“拋下塵世”的情懷。這些都是構建平安妥適生活的余念,與泰康的詩風不同。
但劉琨和郭璞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趣味畢竟是獨特的,他們的清正雅俗未能扭轉詩風。永嘉以後,東晉玄言詩盛行,是當時士紳縱情享樂,自我沈溺於玄學的壹種反映。
玄言詩的作者是孫綽和許遜。他們用詩來描寫玄理,平淡無奇,“皆如道德之論”(《詩序》),成就不高。
東晉末陶淵明的出現。
2.中國文人的文體構成
翻開記錄帝王將相族譜的24年歷史,即使全書寫滿了“吃人”二字,也掩蓋不了中國骨幹文人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壹筆的背影。之所以叫他們回來,是因為他們已經和我們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漸行漸遠,就像壹個作家說的,他們在彼岸,我們在此岸。
但他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大師級文人在他所處的時代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當時人類的局限。他們是未來世界的新人,他們的靈魂撞上了時間的不公。他們的筆像利劍壹樣刺痛了壹些人醜陋的心,普通人只能回過頭來看,會自作聰明地稱他們為書呆子,嘲笑他們對現實的漠視。但是什麽是現實呢?只是人們追求名利,放在狼身上的借口。在他們看來,現實就是人民的苦難,國家的貧窮。
正是因為他們在世人的不解和嘲諷中,用自己獨立的筆和人格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才拒絕了榮耀,微笑著面對死亡,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再來看看那些粉飾太平,鼓吹盛世的皇家文人。他們生前或許聲名顯赫,榮華富貴,死後卻只是隨著風沙的吹拂,戰爭的洗禮,消失在滾滾的江水中。從屈原到韓非,從司馬遷到班固,從嵇康到陶謙,從杜麗到八大家,從辛棄疾到方孝孺,從王夫之到龔自珍,從魯迅到柏楊,他們創造了壹個偉大民族的文化土壤,賦予了壹代又壹代中國文人以自強不息的品格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普世價值。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文人脫穎而出,踩在腳下。
輕輕動動舒潼,輕輕愛撫伍肆,合上書,讓歷史之劍刺穿黎明的黑暗,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