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有話要說
家風是梁上正好梁下。
“說到家風,我就想起古裝劇裏那個坐在大廳裏的老頭,對著跪著的兒子說:“來,家法伺候...”面對什麽是家風的問題,去年底剛結婚的26歲的陳笑著說。
“家風”二字真的很“老”,鑒於此,記者的采訪壹般遵循壹個從長到年輕的順序。
“家風是我們那個時候確實有的。”在銀川土生土長的孫世平說,他今年65歲。他甚至在事後以短信的形式向記者曝光了自己的“祖傳家訓”:“勤勞、孝順、公工母織、勤儉持家;光明磊落,公私分明,與鄰為善,與人為善……”
“我看了電視上的采訪,我覺得他們的回答不夠真實。”73歲的銀川老人張進也有很多話要說,“小時候,我們的家風有嚴格的規定,比如見人要禮貌,放學回家要先向長輩鞠躬;吃飯的時候要註意規矩,壹定要讓客人或者長輩先動筷子...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家風要以身作則,就像那句老話‘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風首先要以身作則。"
“嗯,我承認以前沒怎麽想過。”在記者的追問下,陳說,“那我現在就臨時做壹個——老婆負責美容,老公負責賺錢養家。”與老壹代人的“凝重”不同,年輕人對家風的回答明顯更加俏皮和創新。
孩子和傻子說真話。
家風就是像愛爺爺壹樣愛奶奶。
相比大人們的“想壹想”,孩子們的回答簡單又可愛。
70後媽媽於女士帶著10和7歲的兩個寶寶在寧夏圖書館閑坐,問她對家風的理解。她笑了:“嗯,我真的不能壹下子說出來。”旁邊10歲的孩子忍不住了:“這是家裏的規矩!”再問,孩子回答:“我們家的規矩是做完作業才看電視...這是我們的家風。”
“我的家風是‘民主’。”在自治區圖書館二樓大堂椅子上做作業的佩佩說,她今年15歲,上初三。“我和姐姐在家裏都是很聽話的孩子,但是爸爸媽媽不是那種嚴厲的類型,但是有什麽事情都要先問我們的意見是什麽,然後再討論,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家風是很隨和民主的。”
“我覺得我們家沒有家風。”和前面兩個孩子有點不同的是,13的童小雨給出了壹個更“直接”的答案。“但是,我想我爺爺有。”小雨補充道:“爺爺每天起得很早,早早去早市買菜。奶奶身體不舒服,想過來幫忙。爺爺就是不讓她動,還說‘妳就坐著吧,我來做這些事……’所以,我覺得他們很相愛,很和諧。我覺得這是家風,很好。"
邊肖打斷道
家風是積極的支持。
什麽是家風?這裏有壹個定義供參考:指壹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時尚或風格,也稱家風。定義之下,回看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有些可能顯得“天馬行空”,或者幹脆就是“跑調”。但壹個重要的事實是,沒有人認為不再需要它。
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了這樣的觀點:“現在,還有什麽家風?”在某中學當老師的銀川市民任先生說,在他看來,家風當然是好東西,但在現在的條件下,尤其是在城市,過去的大家庭形式已經崩塌,家風生長的土壤相當貧瘠。“小家庭都住在自己的小單元樓裏,鄰裏之間互不關心。哪裏能得到過去家風的約束力?”
但是,就像對家風的各種解釋壹樣,家風在新時代自然會呈現出新的面貌。但只要它是積極的,只要對它的需要仍然是* * *知識,壹切都會變得容易。作為社會構成的最基本單位,如果每個家庭都能繼承優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有家風意識,那些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或許就支撐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