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脆弱的內向者和成功的內向者唯壹的區別就是認知和工具。
內向的人容易受敏感情緒影響,影響認知能力和行動力;相比之下,外向的人似乎行動更有效率,也更魯莽。
當我們坐在角落裏,看著那些招蜂引蝶的外向傳播者,穿梭在燈紅酒綠的男女之間,不禁心生嫉妒。當我們嫉妒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壹個基本事實:當我們像他們那樣和別人說話時,我們真的會享受那種狀態嗎?
外向的人認為社交活動是壹種享受和放松;內向的人認為社交是必要的生存技能,但很難享受其中。
當我們和人聊天交流的時候,就好像在雷區跳舞,在走鋼絲。我們不安,我們謹慎。壹邊擔心聊天的話題快要用完,壹邊在揣摩別人話裏的潛在含義。-地圖不等於領土。在患得患失的過程中,我們忘了下意識地問自己,我們所擔心的真的是真的嗎?
外向的人註重行動和結果;而內向的人則更註重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認同,在互動過程中會消耗更多的精力。
當我們需要向外界求助時,我們會猶豫不決。我們擔心自己不值得別人幫助,也擔心自己不經意間給別人帶來麻煩。我們羨慕外向的人在尋求幫助時的魯莽和被拒絕時的冷漠——成功的次數等於行動的次數乘以成功率。對於內向者的長處和短處,行動頻率和成功率哪個更值得加強?
外向的人行動意識強,更註重交往的廣泛性;內向的人有很深的自省精神,更喜歡交往的深度。內向的人討厭酒肉朋友和泛泛之交。
作為壹個從小害羞的孩子,小時候從來不知道怎麽和人交流,只想做壹個安靜漂亮的男人。
小學的時候,在壹個霓虹閃爍的仲夏夜,我去最好的朋友家踢足球。我的朋友是壹個勇敢、靈活的胖子。他帶著球從後場壹路跑到對方門前,小宇宙爆發進了很多球。我跑到他旁邊,期待他每次都能給我傳個球。每次他要麽沒看見我,要麽就是自己逞強。我足球踢得不好,半場就開球了。我真的見證了球和我最遠的距離——妳就在我面前,我卻摸不到妳。後來覺得難受,甚至坐在場邊哭。我的朋友嚇壞了,過來安慰我。他問我為什麽哭。
我抽了抽鼻子說,妳連球都不傳給我?
他笑著說,就這樣?妳為什麽不說點什麽?妳說點什麽,我就發給妳。
這真是個好問題:我為什麽不說呢?如果我不告訴他,他怎麽會知道?
這兩年東北流行壹個詞:左——我覺得這個詞特別適合形容少年的我。
“我們這麽好的交情,我不說妳就不能理解嗎?”
“如果妳說的時候什麽都能聽懂,那妳和別人有什麽區別?”
“妳說出來,就沒有分量了。只有妳願意不厭其煩地去猜測,才能證明妳在乎我。”
——小時候真的做到了。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內向的人都有做事的傾向。這裏我想指出的是,內向者的敏感往往會加劇他們的情緒化,從而影響他們的客觀思維,他們陷入了認知與內在規律的矛盾之中。
在這裏,我再壹次引用我自己的話:敏感無能的男生會把自己對世界的洞察誤認為自己有能力,以為周圍的人都應該欣賞自己;有能力又不敏感的男生,會錯誤地把壹個多維的人生鎖定在壹個成就的維度上。楊誌平
第壹個問題是年輕藝術家經常犯的錯誤,第二個問題總是被精英們忽視。
個人認為,我們的感情真的是獨壹無二的;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感情是人類進化中無法超越的缺陷。
內向的人內心比外界豐富。壹滴雨露就能包容光,看透宇宙。壹段戀情可以打開第七觸覺,突然重生。壹段段交織在壹起的文字讓人落淚,壹種說不出的胸襟頓時充滿了我們的胸膛。這些多維度多層次的體驗,讓我們覺得自己沒有白活。如果死亡是最壞的結果,那麽最好的過程不是活著,而是活著的感覺。
當妳從跌宕起伏的思緒中清醒過來,重新審視這個由無數個個體環節組成的世界時,真相更加簡單而殘酷:
沒有人在乎我們的想法,除非我們的思想能夠影響或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
工具:
磨礪內心的敏感,洞察世界。
史玉柱從壹個不修邊幅的IT打工者轉變為整個營銷領域的顛覆者——甚至是改變了中國營銷史的壹代奇才——靠的就是他在內向性格中的敏感。從腦白金到征途,他積極觀察自己的消費者,研究自己的消費者,探索市場趨勢,不斷改變策略。據說石老師很少看營銷方面的書,而是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對消費者的理解和對人性的探索。
我們的內心地圖在多大程度上等同於現實世界,需要建立參照物來證明。驗證模型有效性的最基本方法是將結論與事實進行比較。當反饋偏離預期結果時,意味著我們需要修改我們的認知模型。
舉個簡單的例子:
“因為她很久沒發短信了,我覺得她不喜歡我。”
首先,考察地圖的真實性。不發短信≠我不喜歡,不發短信=不發短信。她不發短信的原因有千萬種。工作忙,生性害羞喜歡被動,在外地出差,最近生活不開心不想和人交流...註意力等於事實。我覺得她不喜歡妳是因為妳壹開始就擔心她不喜歡妳,所以她的壹舉壹動都會指向妳所假設的“真相”——哪怕她是搶著和妳買單,哪怕她不想分享食物,哪怕她不讓妳幫她拎包。
其次,建立參考驗證結論。橫向看她平時對朋友的表現,縱向看她最近的生活動態,打聽她之前的感情表現,對她的情緒起伏有個基本的了解,看看她是不是想多了。
最後,結果引導認知。以結果為導向的人行動更有效率。現在想壹個問題:如果她不喜歡妳,她能決定妳喜不喜歡她嗎?
是的——下壹個問題更簡單:如何讓她喜歡妳?如果發短信是措施之壹,我該怎麽讓她聯系妳?
不會——既然她喜歡妳或者不喜歡妳,妳就會壹直喜歡她,所以事情就簡單了。選擇壹個正確的方式,繼續追,繼續喜歡她,照顧她,直到有壹天她明確的說不需要了,然後離開她,作為壹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在我看來,內向的人本應該行動更有效率,因為他們對人性敏感,在同樣的時間段內,他們往往比外向的人獲得更多的潛在信息;同樣,由於潛在信息的幹擾和心智篩選的缺失,他們受到情緒的幹擾,但行動力比外向者弱很多。
這就引出了內向者可以打磨的第二種品質:潛在的完美主義。
使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變成更加平衡和突出的結果。
內向的人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所以,我們不怕表達,我們只是怕表達不夠準確,不夠吸引人;我們不是拒絕行動,我們只是擔心每壹個行動都不會是最好的,不如不做。
從好的方面來看,在這個領域,我們大多數人都成為了藝術家、哲學家和科學家。我們詮釋了完美,創造了人類的巔峰體驗。不幸的是,我們有嚴重的拖延癥。
治療拖延癥的答案在知乎上隨處可見。對我幫助最大的壹個建議就是不要每次都追求完美,而是把它當做最差的壹次去做,看看結果是什麽。
作為壹個不常寫作的中文用戶,每次坐在電腦前,思緒萬千,卻無法真正組織好自己的語言。我打字的時候就像便秘壹樣。不僅我難受,旁邊的人更難受。尤其是在知乎這樣的平臺上,在我回答問題之前,心裏藏著無數雙陰暗的眼睛。回答不好,人家“不幫忙”怎麽辦?回答完沒人誇怎麽辦?我越想越煩,越靜不下心來——去妳媽的,我該怎麽辦!
不考慮組織結構和主題論點,妳想到什麽就在電腦上打什麽,哪怕前言不搭後語,哪怕春雪夾雜下裏巴人,哪怕包子臉配神仙姐姐,我就是不走尋常路!
有趣的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最差的作品也從未出現過。雖然達不到,但最後每次都讓我滿意,這也驗證了壹個心理學理論,我們想象的最壞的情況往往不會發生。
不要指望每次都能讓別人開心,也不要指望自己每次都能完美出擊。在練習溝通技巧的前期,重要的是忘記完美,時刻表達出來。
將對他人的關心轉化為關愛的能力。
內向的人明明是交際之神!在五個交流層次中,他們可以很容易地進入第四個交流層次:
1)壹般對話。社交,膚淺。
2)陳述事實。
3)分享個人想法和判斷。
4)分享情緒。
5)交流的高峰。
內向的人非常善於讀懂微表情和肢體語言。聊天的時候,對方漫不經心地拽了拽自己的衣角,眼神不自覺地垂下來或者
對話中某個特定單詞的不斷出現,隱藏了潛意識的某些深層含義。
外向的人在說話時往往更有攻擊性,所以很容易忽略這些微小的信號;如果內向的人能夠解讀這些信息,無疑會更容易切入說話人的通道,與之產生* * *聲。
前兩天面試的時候,最後壹個老板是美國人,在耶魯亞洲研究學習。我們聊天的時候,我說我寫過中文小說,還拿過獎。後來在談到用Excel做數據分析時,他用了壹個比喻。他說,所有這些數據都在向妳講述壹個故事。
後來越想越喜歡這個比喻。也許這是壹種無意識的表達。也許他用這樣的比喻是因為他知道我有寫小說的背景。但毫無疑問,這樣的比喻讓我更容易* * *,甚至從繁瑣的數據分析工作中看到了壹些浪漫的特質。
這就是語言和交流的魅力。
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不是壹個喜歡說話的人。我沈默。我經常躺在家裏的地板上,仰望天花板消磨時間,但我卻無比快樂。
但是為了練習英語表達,我在高三的時候加入了演講會。我早年在壹個劇社做過演員和導演,喜歡聽托尼·羅賓斯等著名藝術家的勵誌演講。雖然我有過壹次公開演講的童年創傷(後來自己痊愈了),但我壹上臺就壹直是最好的演講者,在學校的八次比賽中七次獲得“最佳演講者”的榮譽(唯壹壹次輸給了上屆主席,這家夥現在開了壹家專門教公開演講的培訓機構)。
有壹次,因為協助壹個主題論證,我編了壹個故事講給觀眾聽。結果下面壹個女生居然信以為真,哭了——事後我跟她解釋的時候還挺尷尬的。
我只能用V for仇殺裏的話來為自己辯護:藝術家用謊言來說真話,政客用謊言來掩蓋真相。
作為壹個非英語母語的人,我的發音不標準,語言也不準確,但沒關系——在傳播影響力的體系中,肢體語言占55%的效果,語音語調占38%的效果,而語言只占8%。
每次演講前,我必須至少背誦20遍手稿。每壹個手勢,每壹個停頓,甚至壹個看似即興的表演,我都排練了不下20遍。雖然這扼殺了很多對表演的興趣,但保證了我即使在頭腦壹片空白,四肢緊張的情況下,也能繼續講出慣性。
每壹個故事,每壹種推動高潮的方式,每壹個能影響* * * *聲音的情感爆發點,我都要反復經歷,在腦海中練習可視化,確定整個過程順利後才敢定型。我個人認為好故事的三要素是:氛圍、高潮和想象。
我舉這個例子的原因只是為了說明:
交流、演講、溝通的能力是我們完全可以練習的!
為什麽我們可以反復練習打球,畫畫,吉他,卻不想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壹些小的溝通習慣,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復使用,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壹個在世界500強公司工作的朋友,前兩天完成了對公司的360度回顧。令她驚訝的是,她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與別人眼中的形象相去甚遠。超過壹半的評論者認為她是壹個很開朗的人,但她並不這麽認為。她壹直認為自己是壹個冷靜沈默內向的人。
壹位匿名評論者寫道:總覺得在她身邊被人仰慕。
我問她,為什麽別人會有這種感覺?
她想了壹會兒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壹個鼓舞人心的溝通者。但是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如果有人有什麽成績或者好消息要分享,我會下意識的說“太好了!””“太好了!“這種咒語。可能這就是他們覺得我開朗的原因吧。
我相信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技能。
內向從來不是缺點,是天賦。
它讓我觸碰到每個人心底柔軟的角落,它讓我聆聽夜風流水的語言,它讓我看到夢中升起的五彩斑斕的夢幻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意識到,為了保護自己的敏感,我需要以壹種更強大的方式生活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