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端午節短信 - 心靈的焦慮:被抗拒的現實是我心裏的壹根尖刺。

心靈的焦慮:被抗拒的現實是我心裏的壹根尖刺。

這本書的作者茨威格是二戰前的奧地利作家。他出生在壹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在大學裏因為他的詩而出名,然後他成了炙手可熱的劇作家。由於猶太人的身份和反法西斯的寫作傾向,他被法西斯禁止,他轉向寫短篇小說,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女人生命中的24小時》、《壹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不見的寶藏》等許多短篇小說,用熱情如火的文字,生動、深刻、豐富地刻畫了心理,成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茨威格也是被翻譯和閱讀最多的德國小說家。對歐洲局勢絕望,於1942年與第二任妻子在巴西自殺。

《心靈的焦慮》是他唯壹的壹部小說。小說描述了壹個年輕女孩拒絕接受自己雙腿殘疾的事實,與壹名富有同情心的年輕軍官相遇並相愛,被軍官拒絕後自殺的故事。

本文擬從四個方面勾勒其內容,並進壹步分析該書所帶來的人生啟示。

第壹部分:第壹次見到殘疾女孩伊迪絲壹家,成為當地富家熱情好客的常客。

本書開篇就提出了小說中的同情主題,用框架結構介紹了我是如何認識主角和聽到故事的過程。我出生在壹個小官僚家庭。我窮是因為孩子多。我從小就被送到軍營。軍校畢業後,因為有錢親戚的支持,我得以成為壹名駐紮在邊境附近的騎兵軍官。

因為我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駐軍城鎮的生活很無聊,我在壹家酒館消磨時間時遇到了壹位美麗的年輕女士。壹個藥劑師朋友給我介紹這位小姐是當地壹個有錢貴族的侄女,喜歡和軍官交朋友,把我介紹給了這戶人家。

我被邀請參加貴族家庭的晚宴,陶醉在精致的食物和豐富的美酒中,與貴族家庭的漂亮侄女和其他漂亮的女客人壹起跳舞,完全無視貴族女兒(伊迪絲)和她殘疾的雙腿。舞會結束時,我記得按禮儀邀請了主人的女兒跳舞,這讓不會跳舞的女兒覺得很丟臉,臉紅了。我很尷尬,慌慌張張的走了。

回到家,我開始想象部隊裏朋友的嘲笑和全城都知道這件尷尬的蠢事。第二天早上,我終於決定花很多錢,買花向伊迪絲道歉。女孩的家人邀請我再次訪問。在我的焦慮中,我接受了邀請,並立即拜訪了伊迪絲壹家,與伊迪絲和他的表弟進行了壹次愉快的交談。伊迪絲的父親(以下簡稱老人)向我解釋了她殘疾後痛苦而焦慮的生活,以及她過去健康快樂的生活。我第壹次逃離了這個不祥的豪宅。

練習的第二天,我對伊迪絲以及我能帶給她的快樂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又壹次,我被邀請去吃飯,和壹個國防部的中校,還有壹個可能幫我的當地富豪喝了壹杯。當我離開時,老人撫摸著我的肩膀,向我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有幫助別人的意識。我每天都去拜訪伊迪絲壹家,和伊迪絲以及他的表妹談笑風生。表姐說她訂婚了,要等伊迪絲的病好了或者好轉了才會結婚。我猜老人答應給她嫁妝。

因為每天的探訪,我疏遠了部隊裏的朋友。壹個雨夜,在我回住處之前,我走進了朋友們經常光顧的酒館。朋友們嘲笑我,發現伊迪絲姐妹送我的金煙盒,對我為什麽每天都去拜訪產生了疑問。第二天下班後,我故意不去拜訪伊迪絲壹家,去酒館打牌消磨時間。出門的時候“偶遇”了埃利奧特的表哥,我謊稱沒來。

在這壹部分,我成了伊迪絲家的常客。為什麽?壹拍即合。因為老人需要他,給殘疾女兒焦慮枯燥的生活添加壹點調料,釋放女兒帶來的壓抑的家庭氛圍...也許還有,因為他過去壹直有意和年輕軍官交朋友,故意拉近和我的距離。現在,短短幾個星期,我幾乎成為了這個富裕家庭的壹員,我的愛好和需求都得到了精心的準備和照顧。我也需要它。壹個出身貧寒,沒人關心的窮小子,因為壹點點同情,成為壹個富裕家庭的親密成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不言而喻,他對自己的幸福和陶醉感到受寵若驚。他哪裏能在乎?發生了什麽,為什麽?

第二部分新療法帶來的巨大希望

我在街上遇到伊迪絲的表妹,答應第二天去拜訪。我去了老人因為女兒殘疾而修建的帶電梯的豪華觀景臺,周圍的景色盡收眼底。我走上樓梯,觀察正在睡覺的伊迪絲,感受到她的痛苦和不幸。伊迪絲醒來問我為什麽每天都來看她,希望我以後不要再撒謊和欺騙了。他們彼此坦誠相待,伊迪絲變得開心起來,去接受按摩治療。老人給我講了女兒的治療情況,詳細介紹了為她治療的康多爾醫生,稱贊他是壹個負責任、讓病人放心的好醫生。創業之初,他向病人承諾,他能治好壹個女人的失明,但最終他沒能治好她。為了對她負責,他娶了這個比自己大的女人。最後,老人讓我去問醫生伊迪絲的病能不能治好。我看到老人極度虛弱的精神狀態被女兒的病折磨著,答應幫忙。晚上和醫生壹起吃飯,醫生註意到了伊迪絲的變化。

晚飯後,我送醫生去車站。醫生告訴了我老人的過去和伊迪絲目前的治療情況,以及他打算嘗試的新方法等等。

原來這位老人出生在壹個貧窮的猶太家庭,他以勤儉節約的精神成為了壹名中介,人到中年有了壹定的財產。壹次坐火車出差,聽旁邊的人提到壹個女繼承人被騙走了大部分財產。他很快行動起來,準備低價收購珍稀瓷器,借此發壹筆小財。才發現女繼承人是個膽小的什麽都不懂的中年婦女。於是他趁機以1/3的價格買下了女繼承人的豪宅,而不僅僅是瓷器。這位擁有數百萬財產的女繼承人現在只剩下20萬英鎊,這足以讓她安度余生。女繼承人毫不懷疑他的熱情和善良。出於愧疚,臨走前他問她要去哪裏,發現她只有壹個遠房親戚可以去。於是他向已經不再年輕的她求婚,婚後兩人幸福美滿。然而,伊迪絲出生沒幾年,妻子就病倒了,為了不打擾忙碌的丈夫,她瞞著丈夫,以至於很快就無藥可救了。後來女兒因為感染雙腿殘疾。從此,老人不再把錢當回事,只為給家人最好的。

我告訴老人醫生對新療法的看法。老人告訴了伊迪絲,他們幾乎把這當成了事實,興高采烈。他們決定乘坐壹輛有四名司機的豪華古董馬車旅行。路上遇到農民的婚禮,就當是尊貴的客人,壹行人興致勃勃,各回各家。

當我到家時,我收到了醫生的電報,要我詳細討論新的治療方法。事實證明,新的治療方法完全不適合伊迪絲的情況。醫生決定告訴伊迪絲壹家真相。我不忍心看到伊迪絲突然陷入絕望和痛苦,勸阻了醫生的想法,希望在她情緒高漲的時候嘗試壹種新的治療方法,並向醫生承諾,如果失敗,她將承擔責任。最後,醫生決定讓伊迪絲去瑞士的壹家養老院接受新的治療。

在1001的夜裏看了這個故事,感覺被老人困住了。伊迪絲讓我以後去養老院看她,我拒絕了,引起軒然大波。伊迪絲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向我道歉。我表示原諒,走到床邊和她道別。伊迪絲像個孩子壹樣,要求壹個晚安之吻。我親她額頭的時候,她使勁拉,強行法式熱吻。我終於體會到了她的愛,我無法接受。我第二次逃離伊迪絲的家。

第二部,我看到老人因為女兒的病而焦慮痛苦,已經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出於同情,我答應替他向醫生詢問伊迪絲病情的未來進展,並把醫生打算知道的新療法告訴了老人。老人又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女兒,兩人把可能的希望當成了事實接受並慶祝,把這微弱的希望當成了人生的全部希望。

第三部分?我無法接受伊迪絲的愛,公開否認訂婚事實,伊迪絲自殺。

伊迪絲寫信向我表達了她強烈的愛。我正忙於接待壹位尊貴的軍人客人巴林凱,沒有時間回答伊迪絲。演練中,我被上級訓斥了壹頓。我決定辭職,請巴林凱幫我找工作。巴林凱答應幫助我。我決定去維也納向醫生告別,解除我對伊迪絲的承諾。我找到了醫生的診室和住處,但醫生壹次出診後沒有回家。在等待的時候,我看到了那個又老又醜的盲女因為醫生的責任而嫁給了他,看到了他處處顯出貧窮的診所和家。雖然他只從給伊迪絲治病中獲得的收入足夠他過上好日子,但顯然這壹切都是因為他對貧困病人的奉獻。出於對丈夫健康的關心,這位盲人婦女對醫生為病人做出的無私努力表示不滿。我壹直很感動,等了很久才見到出診晚回家的醫生。在醫生的建議下,我決定留下來繼續幫助伊迪絲,直到她過幾天去瑞士療養。

我和伊迪絲曖昧了四天。敏感的伊迪絲被我的話激怒了,決定推遲去養老院。我沮喪,絕望,馴服了朋友的兇馬。老人為他的女兒向我跪下。我以痊愈為條件許下了壹個虛假的承諾,因為我知道她永遠都不會痊愈(相反,如果痊愈了,誰不想娶壹個健康富裕的女兒呢)。

我去看伊迪絲,伊迪絲說她會盡力治好我的病腿。如果治不好,她會自殺,再也不會拖累我。在氣氛很好的情況下,我當眾吻了她,意味著他們訂婚了。在美麗而快樂的晚宴上,伊迪絲給我戴上了訂婚戒指。我再次陶醉於上帝的榮耀,因為所有的快樂和光明都來自於我。離開的時候,老人壹次又壹次的跟我說再見,這讓我有些退縮。伊迪絲放下拐杖,艱難地向我走來。所有人都沒能阻止他。最後壹步,伊迪絲放下拐杖,張開雙臂擁抱我,卻失去平衡摔倒在地。我覺得我不應該幫助她,但我本能地退縮了。這完全傷害了伊迪絲的自尊心。慌亂中,我第三次也是最後壹次逃離了這棟豪宅。

我不想回到住處,呆在郊區的商店裏睡著,夢見自己帶著殘疾的伊迪絲回家,被家人嘲笑。然後我又去了我朋友經常去的城裏的酒館。朋友們問我是不是和伊迪絲訂婚了,因為藥劑師是這麽說的,我公開否認訂婚。

當我回到公寓時,我擔心全城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我訂婚的事,然後公開否認。我覺得自己的榮譽受到了損害,決定自殺。自殺前,我遇到了少校的上司,壹個農民出身、正直、刻板、富有同情心的軍官。他看出了我的異常,得知我想自殺。我向他報告了我的經歷。少校認為這是壹件小事,他會告訴在場的聽到我否認訂婚的士兵不要到處傳播,這樣就不會有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我的名譽也就保住了。而且,他把我送得很遠,這就擺脫了伊迪絲的訂婚煩惱。

第二天黎明前,我帶著軍事書籍和勤務兵去其他地方就職。我在火車上想了很多,決定接受伊迪絲的愛。火車經過維也納,停留了兩個小時。我去看醫生,醫生不在。我寫了壹條信息,希望他能看到伊迪絲,轉達我的心意。到了新駐軍賓館,我等著醫生的電話,卻沒有得到任何回復。我給伊迪絲發了壹封電報,表明我的意圖。第四天發現由於世界大戰爆發1,電報沒有發送成功,被退回。

終於,我等到了神鷹醫生的電話:他因為出診,壹夜沒回家,所以不能及時得到我的信息,去見伊迪絲了。我走後,部隊裏的朋友打電話給藥劑師,指責他捏造事實。受辱的藥劑師第二天怒氣沖沖地去伊迪絲家大吵大鬧。伊迪絲聽到壹切後,悄悄讓表妹把她推上高臺,替表妹開脫。我表姐回去看她的時候,她已經從觀景臺摔到地上,此時還活著,當晚就在醫院去世了。他的父親幾天後去世了。我去打仗是為了送死,但我獲得了英雄勛章,這代表著最高的榮譽。

第三部分,伊迪絲焦慮和憤怒的原因從過去的疾病轉變為對愛的渴望。我的優柔寡斷和不誠實導致了她的自殺。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或者壹個奇跡上,卻不能處理好自己,那只會加速自己的沈淪和毀滅。外界的壹點風吹草動也會成為殺人的利劍。

?第四部分:悲劇是如何發生的?我的同情殺了她嗎?

據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在給弗洛伊德的壹封信中給這本書取名為《同情殺戮》,但最後他沒有用這個名字,這壹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正如同情在這本書裏無處不在壹樣,心靈的焦慮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我躁動不安的心靈,才會在事發後壹次次落荒而逃,不斷想象各種災難性的可怕後果,但隨後又無所作為;伊迪絲的焦慮壹次次暴露在狂怒中,在熱情的求愛信中,在要求以後燒掉信的短信中;伊迪絲的父親,在女兒的殘疾和小心翼翼的折磨所造成的焦慮和痛苦中,正搖搖欲墜地走上他的人生。醫生說他們家很困難,只是因為希望醫生能給他們壹個安心的“承諾”;如果醫生給他們壹個安心的承諾,他們肯定會更加迫切地要求..............................................................................................................................................................與他們形成對比的是,神鷹博士和他醜陋的盲人妻子卻有壹顆平和寧靜的心,在極度不平等的婚姻中,他們依然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即使生活貧困,照顧病人,也沒有被生活擊倒。

甚至我能看出來,老人已經為女兒的病焦慮到了瀕臨死亡的地步,而伊迪絲卻從來沒有表達過對父親的關心,只是關註他的病和愛,熱衷於把所有的註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如果她想到了她的老父親,她怎麽會自殺呢?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情感。不成熟的人認為得到愛就是幸福,卻不知道付出愛也是壹種幸運。付出愛往往給我們帶來負擔和痛苦,但往往能防止錯誤激情的破壞,拯救人心。

他們為什麽如此焦慮?是疾病本身嗎?不是,是他們對疾病的感受和看法。從同時代的其他歐美作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知道許多失去壹條腿或兩條腿的人仍然活著,他們中的壹些人甚至不得不侍候別人或幹農活。

第二次去探望伊迪絲,當老人向我介紹伊迪絲的情況時,很明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伊迪絲永遠站不起來的可能性。“就等她好起來或者康復……”經過幾年的麻痹,家裏人根本就沒有接受過現狀,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尤其是伊迪絲自己。她知道家人對她很小心,但她沒有用理解和體貼來回應,而是生氣了,好像家人虧欠了她。壹個人長時間處於這樣的暴怒和痛苦中而不消耗自己,這很奇怪。她的性格是怎麽形成的?當然是家庭教養。壹個從貧窮和壓迫中爆發出來的家庭,中老年人有了孩子,愛的方式就是溺愛和寵溺,這是她性格有缺陷的根源。

那個老人呢?雖然按照現在的標準,也算是坐擁上億財富,但人生的可能性完全寄托在女兒身上,可這個嬌生慣養的女兒卻壹直沒把老父親放在心上。他想盡辦法用婚姻挽回女兒,卻加速了她和自己的毀滅。

至於故事裏的我,我更是被作者氣的吹毛求疵。這是典型的只能同甘共苦的男人。每次享受美食美酒和別人的關註與喜愛,我都是雲裏霧裏,沈醉其中,壹旦遇到壹點尷尬或者可能的傷害,我就慌了神,不知所措,只有逃避。無論是壹次次逃離莊園,還是打算辭職,想自殺,最後去外地駐軍,甚至參加壹戰,都是壹種逃避策略。

書中其實有三個關於同情和焦慮的對比。壹個是小說開頭提出的,就是我和神鷹博士,壹個是負責任的同情,壹個只是為了擺脫心靈的焦慮。

其實還有壹種同情,就是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老人的過往經歷,和他的妻子相識結婚。出於同情和內疚,老人娶了被騙走巨額財富的女繼承人。婚後,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了壹個女兒伊迪絲。這位女繼承人與壹位富有的侯侯爵夫人同居多年。老太太因為不想讓財產落到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手裏,所以把財產全部留給了她,但她在生前受到了極度的侮辱、誹謗和踐踏,使她失去了遺囑。作為壹個貴族的伴侶,她走遍天下,出入高位,卻不能為自己求醫問藥,所以早死了,實在不能怪愛她的丈夫。

她和丈夫的故事,也可以看做是女兒故事的預演:這種自我意誌的缺失,直接轉化為她癱瘓的雙腿無法自由活動。她們把壹切都壓在壹個男人身上,遇到壹個負責任的男人(父親),只能有短暫的快樂時光,承受不了生活的風雨;遇到只能患難與共的人,我就直接去死。

值得註意的是,在三起關於同情的事件中,男性有責任付出自己。從對神雕俠侶不平等婚姻的同情中,我們知道這對犧牲自己的男人是不公平的。因此,這種負責任的、徹底的同情是否妥當,值得我們進壹步思考。雖然同情這個主題貫穿了整個開頭和結尾,但在結尾,我聲明,只有神鷹博士才有資格評判我。這唯壹的例外配得上聖人。

我想,也許這就是茨威格把原標題修改為《心靈的焦慮》的原因。同情殺人,如書名,帶有憤怒感,很可能是激發作家創作的事件;而心靈的焦慮,壹顆不安分的心,才是悲劇的內在主因。標題和開篇提供的兩個主題對我們都很重要。至於哪個更重要,哪個更不重要,可能沒那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