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短信平臺 - 虎年用文言文

虎年用文言文

1. 文言文《說虎》的翻譯

翻譯:

老虎的力氣,比人的力氣不止大壹倍。老虎有鋒利的爪牙,但是人沒有,又使力氣比人大幾倍。那麽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見,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來做坐臥的物品,為什麽呢?老虎使用力氣,人運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齒,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氣的作用是壹,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齒的作用各自是壹,但是工具的作用是壹百。憑借壹對抗壹百,即使兇猛也不壹定能取勝。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氣卻不用智慧,和(只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別人的人,都跟老虎壹樣。他們像老虎被別人捕捉到(殺死)而坐臥在他們的皮上,有什麽值得奇怪呢?

原文:

《說虎》--明·劉基

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於虎也,無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壹,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壹,而物之用百。以壹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擴展資料:

出處:

《郁離子》 作者: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浙江青田人,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故時人稱他劉青田。

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陽村於1948年被劃入新析置的文成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說虎

2. 翻譯壹下諂虎的文言文

山東萊州有個叫戈二的人,是壹個村野農夫,依著山居住。

有壹天在荒山上砍柴,突然壹陣腥風,轉眼間出現壹頭斑斕猛虎,戈二害怕得趴在地上。老虎用嘴唇含住他的脖子,竟然沒有撕咬,銜著戈二的衣領,翻過兩重山嶺,把他放在山溝裏。

溝裏的落葉堆積了四五尺厚,老虎用腳推開樹葉,把戈二藏在裏頭,又用葉子蓋上,盯著他看了好長時間才離開了。戈二揣度老虎已經走遠了,從落葉中爬出來,向山溝四處張望,正好有個大樹,急忙爬上去,藏在高出的枝葉間。

捆柴禾的繩子,還在腰裏,又解下來把自己拴在樹上,使自己不容易掉下去。遠遠看見老虎背著壹個野獸。

那野獸渾身斑紋,形狀也像壹只老虎,但是長著馬頭,壹個角,老虎背著它慢步行走,就像車夫載著貴人。慢慢走近山溝下坐下來,將要把戈二貢獻出來讓他吃飽。

忽然在原處找不到戈二,老虎非常驚惶戰栗,彎取前腿跪下,那野獸憤怒的用角去抵老虎的額頭,老虎的頭被抵爛而死。戈二於是爬下大樹逃脫回家。

考察野獸的類別中有叫“六(這個字不認識)”的,像馬,黑尾巴,獨角,牙齒像鋸,能吃虎、豹,戈二所見到的,難道就是所謂的“六”?戈二被老虎抓去,老虎打算把戈二貢獻給“六 ”享用,保全戈二的皮膚骨骼不敢有損傷,把戈二秘密藏起來不讓他出來,並爬下來充當坐騎,把溝作為吃飯的案板,來滿足“六 ”的欲望,老虎討好“六”,真可謂到達極點了。但是“六 ”沒有賞賜老虎的勞動,反而責怪老虎欺騙它,最後“六 ”兇名遠揚而老虎身體分裂,老虎討好沒有取得成效,導致了失敗被殺。

天下的得失,本來就有意料之外的事。 以上回答來自百度 /z/q748791497。

3. 古文<;說虎>;的寓意是什麽

(說 虎) (-)自讀提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朝末年進土,壹度做官,因事罷官,歸隱,發憤著書,作《郁離子》(寓言集)。

後輔佐朱元潭創立明朝,謀劃策略,建立制度,官至禦史中丞啪當於副宰相),封誠意伯。 劉基的詩文雄渾奔放,寓言寄意深刻豐富。

《說虎》壹篇,短短153言,內容精練,寓意深刻,從中可以看到其“力”大大超過人的老虎為什麽會敗於人手,落得個其皮為人“寢處”的下場,其中給後世留有深刻的教訓。 閱讀本文,要註意文章是如何壹步壹步地顯現其寓意的;註意文中虛詞“之、於、也、而、哉”的不同用法。

(二)重點分析。 第壹段(“虎之力……無怪矣”)。

這段寫老虎的力量大大超過人,因而人被老虎吃掉這個事就不奇怪了。 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

“之”,的;“於”,比;“啻”,xhì,只;“不啻”,不只;“也”,表肯定,這句的意思是:老虎的力量比人不只大壹倍。 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於虎也,無怪矣。

“而”,但是,卻;“無”,沒有;“之”,代鋒利的爪牙;“其”,指老虎;“焉”,語氣助詞;“則”壹連接詞,那麽;“之”,助詞,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人食於虎”原是句子,現在是土語;“於”,被;“也”,表句中停頓;“無”,不。 這句的意思是:老虎有鋒利的爪牙,人卻沒有鋒利的爪牙,這樣壹來,老虎的力量又增大了壹倍,那麽,其力量遠不及老虎的人被老虎吃掉這個事就不奇怪了。

這段說明人為什麽會被老虎吃掉,這是因為人的力量大大弱於虎。老虎自身有比人大得多的“力”,又有鋒利的“爪牙”,這兩方面人都遠不如虎,這樣,人就要被老虎吃了。

這段文章簡潔具體,材料有力,對比鮮明,通俗易曉,寓意寄焉;力量小者,處於弱勢者要被力量強者,處於優勢者吞食。 第二段(“然虎之食人不恒見……雖猛必不勝”)。

這段寫其力大過人的老虎為什麽卻敵不過人,落了個其皮為人“寢處”,其身任人處置擺布的下場。 然虎之食人不恒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

“然”,然而;“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恒”,經常;“而”,但是,卻;“之”,的;“寢處”,意為坐臥;“之”,代虎皮;“哉”,表疑問,呢。這句的意思是:然而,老虎吃人這個事不常見,老虎的皮卻倒是常常被人用來墊著坐臥,這是什麽緣故呢?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而”,但是,卻;“物”,外物,人自身以外的東西,這裏指捕捉老虎的器韌工具。這句的意思是:老虎使用的是力量,人使用的是智慧,老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卻能利用捕虎的工具。

故力之用壹,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壹,而物之用百,以壹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所以;“之”,的;“用”,功用,作用;“而”,但是,卻;“以”,用,憑借;“敵”,對抗;“必”,壹定。

這句的意思是:所以,力量所起的作用僅只是壹分,智慧所起的作用卻較之大百倍,爪牙的作用各是壹分,而捕虎工具的作用卻要大得多,憑借壹分之力來對抗百倍於己之力,老虎雖然兇猛也是壹定不能得勝的。 這段說明老虎為什麽會敵不過人,而受制於人。

老虎只會利用它自身所有的那點力量,而人卻能運用智慧,利用外物,借助工具,這時,人的力量變得比老虎要強得多,於是,老虎只能敗在人手下,受制於人,任人處置,其皮也就“人常客必之”了。 這段文章開頭以設問突出論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接著說理,對比以折之,誇張以明之,說服力極強地言明只會“用力”,只會依憑自身那點力量的老虎是必然要敗在能“用智”,“用物”的人的手下。

這段的寓意含有兩個內容:壹是力量弱者要受制於力量強者,這點與上段相同。壹是“用智”與“用物”能使人增加力量,使原先的弱者變為強者。

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很重要。它是後壹段論說的依據,更是全文寓旨以出的導引。

第三段 這段直寫寓旨,昭示教訓。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

“故”,所以;“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為”,被;“者”,代被老虎吃的人;“而”,但是,卻;“者”,代不能用智、用物的人;“也”表原因。這句的意思是:所以,那些被老虎吃的人,乃是因為有著智慧和工具卻不能夠加以利用。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是故”,所以;“之”,的;“而”,卻;“與”,和;“者”,代人;“之”,代詞,這;“也”,表肯定判斷;“其”,代上句所言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為”,被;“人”,指別的人,對手;“而”,順接連詞;“寢處其皮”,意為任意處置擺布;“也”,表句中停頓;“足”,值得;“哉”,表反話,呢。 這句的意思是:所以,世上那些只會使用武力卻不能運用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只會師心自用卻不能用人的人,都和老虎相類似而有同樣的下場,他們到頭來被對手俘獲,任意處置擺布,又有什麽值得奇怪的呢? 這段緊承上段而言。

上段言人因“用智”,“用物”而制勝虎,這段以此為立論根據,始作反面推論,得出人如果“有。

4. 古文象虎的翻譯

壹、譯文

楚國有個受狐貍擾害的人,多方設法來捕捉狐貍,但沒有捉到。有人教他說:“虎,是山獸之王,天下的野獸見了它,全都嚇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待命令。”於是他讓人做了壹個假老虎,拿來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戶之下。狐進來,遇到老虎模型,驚叫著嚇倒在地。

有壹天,壹頭野豬出現在他的田裏,於是就讓人把老虎的模型埋在田裏,而讓他兒子拿著長戈在寬敞平坦的道路上攔截它。他大聲吆喝,野豬在草叢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過身來向通衢奔去,野豬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興,認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的野獸。

後來,野地裏有壹種樣子有點像馬的野獸,楚人披上老虎的模型就跑過去。有人勸阻他說:“這是駁(傳說中壹種像馬的猛獸,以虎為食)呀,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擋它,妳去了必將遭難。”(但是他)不聽。那駁馬雷鳴似的吼叫著撲上前來,抓住了他就咬,(楚人)頭顱破裂而死。

二、原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獲。或教之曰:“虎,山獸之雄也。天下之獸見之,鹹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於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於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諸衢。田者呼,豕逸於莽,遇象虎而反奔衢,獲焉。楚人大喜,以象虎為可以皆服天下之獸矣。

於是,野有如馬,被象虎以趨之。人或止之曰:“是駁也,真虎且不能當,往且敗。”弗聽。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顱磔而死。

三、出處

《郁離子》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壹,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內容以道為本兼與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結合。立意與行文變幻奇詭,頗得莊子精髓。嘉靖丙辰與宋濂《龍門子凝道記》合刻於開封。

劉基認為萬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兩極,對立統壹;三、理壹分殊,探其本質;四、智勝於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維。思維深得道家思維的精髓。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誌,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

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壹的明王朝。

二、作品賞析

《郁離子》,乃元時誠意伯劉公憤然辭官,隱居於山林四野所著之書。離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書總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審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明乎吉兇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包羅萬象,明察秋毫,長於奇辯,工於句式,諸多巧喻,趣解說教之沈悶,使獲婉轉頓悟之喜,喟然慨嘆其思其智。

三、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