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1
食品受網購族青睞,原因何在?
日前,記者分別選取了河西區樂園道附近、南開區華苑附近、和平區某寫字樓為樣本,隨機采訪了50位公司職員,其中28位都有網購自制食品的經歷。超過壹半人對此熱衷。采訪中,記者總結了幾點自制食品受網民追捧的原因。
原因1 造型精致有趣,口感更獨特
菊花形的餅幹、芭比娃娃造型的蛋糕、Hello Kitty形狀的巧克力,打開壹家自制甜品的網店,光是各種養眼的造型就讓人不禁心動。“就說這餅幹吧,平常孩子也不怎麽吃,但是網購的自制餅幹就喜歡,首先是款式比較多,有小星星、小月亮的,有動物造型的,還有水果形狀的,每次網購都會選擇不同的款式購買,孩子特別喜歡。”張女士在壹家外企工作,她的孩子已經4歲,喜歡各種可愛造型成為她網購自制食品的重要原因。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張女士想法相同的大有人在。
原因2 崇尚新鮮、健康、無添加
“為什麽喜歡網購自制食品?新鮮,原料好,不用防腐劑,吃著放心唄!”在河西區樂園道附近的壹座寫字樓樓下,剛剛下班的張先生對記者說。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母親特別講究生活品質,對做飯用的調料、食品要求也很高,總覺得保質期太長的東西,防腐劑太多,對身體不好,之前不知聽誰說的,網上可以買到新鮮、綠色的食品,於是就催著兒子給她買。“芝麻醬、食用油、香油,都從網上買農家現做的,保質期都很短,而且口感也很好,老娘很認可,吃完了我就從網上買壹些。”
“純綠色”“無添加”這樣的旗號的確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壹直是單位裏“淘達人”的朱小姐,最近從網上買了手工餅幹和手工蛋糕,成為單位同事們爭相試吃的對象。“這個曲奇壹定要在7天內吃掉,否則就壞了。”“那壹定是沒有防腐劑,吃著不僅放心,口感也很好。”同事們對朱小姐訂購的甜點大加贊揚。
小周壹直喜歡烘焙,之前聽說,自制蛋糕很有市場,於是開了個微店,把愛好變為壹項可出售的經營項目。經常在朋友圈曬圖。“我的蛋糕用的都是進口奶油,就是在朋友圈裏銷售,也有朋友會介紹給他的朋友,每天只賣5個。”她的蛋糕售價在150元至300元之間,價格不比壹些大品牌蛋糕店低,但很受歡迎,生意壹直不錯。“現在人們生活品質提高了,越來越喜歡壹些原汁原味、原料好、添加少的食品,我們雖然生產的不多,但是細水長流,銷量很好。”小周對記者說。
原因3 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造型和口感
“壹輩子很短,壹起走吧。”壹個小方盒裏,擺放著25塊形狀各異的巧克力,其中有幾塊刻著上面這些字。中午休息時,某公司孟先生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他之前網購的壹款自制巧克力的圖片。孟先生說,9月9號,是他跟愛人的結婚紀念日,每年過這個特殊節日,都會互贈禮物,漸漸覺得,送來送去就是那幾樣,為了給妻子驚喜,他特意在網上“私人定制”了這款巧克力。“刻什麽字都行,覺得很有創意。”
記者打開孟先生介紹的這家店的鏈接看到,“送女友”“送媽媽”“生日”“婚宴”“同學聚會”,各種主題定制的巧克力都有。另外口感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我就喜歡吃那種只加巧克力,不加糖的餅幹,這種餅幹很難買到,只有向自制的店家訂購。”陳女士對記者說。
調查2
開店門檻低,自制食品店發展迅速
記者調查發現,網上的自制食品店有兩種,壹是有實體店,為了拓展電商業務,在網上開店,這些店鋪大多有生產許可等證件。另壹種是自制食品愛好者試水網店,或者是制作銷售當地土特產,這些店大多不能提供安全證明。近壹段時間,這些店越開越多,主要原因是第三方電商準入門檻低。
記者嘗試在網上開壹家自制食品店鋪,發現按照申請程序很容易就申請到了店鋪,電商方並未強制要求提供生產許可證編號,但要求簽訂壹份食品安全承諾書。
有消費者反映,他們在購買劣質產品後進行過舉報投訴,但很難解決。
還有的做自制食品的生意,都不用開網店,就在微信朋友圈發幾張誘人的美食圖片,加上幾句簡單介紹,壹個幾乎零門檻的店鋪就在朋友圈開張了。“朋友媽媽自制的鹹菜特別好吃,朋友圈裏很多人都找他訂,妳看這是芥菜的,這是白蘿蔔的。”在外企上班的楊女士壹邊翻著手機圖片壹邊向記者介紹。采訪中,記者發現,以這種朋友圈發圖銷售自制食品的還真不少。
“銷售自制食品有壹個很暢通、門檻又很低的渠道,不管是網上開店,還是微信上銷售都很容易,這個因素導致劣質自制食品在網絡上很猖獗。”壹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調查3
安不安全僅靠嘴說,無法提供證明
登錄淘寶網,隨意打開幾家銷售自制食品的網店,記者發現其售賣的自制食品除了對制作流程有簡單描述以外,並沒有生產日期,生產許可證編號、產品標準號等信息。
記者在淘寶旺旺上聯系了壹位商家,這位商家說:“做買賣憑的就是良心,憑的就是雙方的信任,我們的顧客都是回頭客,也沒有吃出問題的。”另壹位商家的說法更是讓人覺得難以接受:“自己家做的東西,不可能有生產許可證,妳要相信就買,不相信就別買。我們也是限量的,不愁賣!”
記者在淘寶網上詢問壹些店家,只有極少的擁有實體店的廠家能夠提供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產品標準號,大部分都無法提供食品安全證明。
“什麽安全證明,我們敢把制作過程展示出來,就是最好的證明。”壹位銷售土特產的店主對記者說。記者看到,他家店鋪頁面上寫著:農家自制,綠色天然。頁面配圖中,壹位老婆婆正在采摘、蒸煮芥菜,農家大院內,壹片片芥菜正在太陽底下晾曬。這家店主對記者說:“我們做的就是純綠色的土特產,顧客也是沖著這點來的。”
雖然面對記者的咨詢,很多商家介紹起自制的食品都是滔滔不絕,但是壹旦問到是否有衛生證等問題時,多數人都以“良心”“誠信”搪塞。“無證”成為自制食品賣家的最大軟肋。而且原料也來路不明,說是安全實則存在更大安全隱患。
“好不好不全憑嘴說嗎,說的用很優質的原料,掛的圖顯示的制作過程也很幹凈衛生,誰知道,是不是真的?沒有第三方的證明,還是覺得不放心。”“有朋友開微店,賣自制食品,之前看他傳的圖,和面不戴手套,也不戴帽子,多不衛生啊!還打著衛生的旗號,我從來不買。”壹些網購族表現出了對自制食品的安全的質疑。
貨源、生產、儲存各環節無從監管
按照工業化生產流程進入市場的食品,通常會受到較為嚴格的監管。但是興盛於網絡的自制食品,常常打著“私家廚房”“獨家秘制”的旗號,往往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正因為如此,網友將其戲稱為“黑暗料理”。記者從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了解到,目前大部分自制食品的賣家並沒有在相關部門註冊,其銷售的食品雖然屬於流通領域,但其貨源、生產、儲存到運輸等各個環節均不在有效監管範圍之內,這使得消費者的安全隱患和風險也不斷加大。
壹位從事食品生產多年的工程師認為,並不能因為妳是“烘焙達人”“料理高手”,就代表著妳可以做出符合要求的健康食品。很多消費者就是受店主“無添加”“純綠色”等宣傳語的誘導,不斷下單購買,但是合格的健康食品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是要確保從貨源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食品安全關乎千家萬戶的健康,我國對於食品生產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從生產環境、貨源供應、生產過程,壹直到進入市民餐桌,每壹個環節都有不同的生產標準,同時也要進行多道檢測。而網絡上銷售的自制食品,大多數卻無法做到這些,就是與食品安全緊密相關的生產人員健康狀況,買家也無從了解。
在采訪中,壹位食品安全執法人員向記者透露,目前網上的自制食品來源主要有兩種,壹是壹些小的食品加工廠,另外是壹些家庭手工作坊。大部分生產沒有具體地址,有的更是在家裏進行,而且相當比例的自制食品是屬於異地,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給有關部門的執法檢查帶來困難。
此外,自制食品的市場屬性也不甚鮮明,給監管帶來了難度。對此,壹位執法人員頗為無奈:“就是生產環境再惡劣,再不符合要求,他要是壹口咬定是供自己家裏人食用,妳又有什麽辦法?”
網售“三無”食品屬違法
第三方平臺可承擔先行賠付
網絡自制食品正在風行,已在特定人群中形成時尚。自制的減肥餅幹、自磨面粉、自制蛋糕,甚至自制香腸、自制芝麻醬,等等。品種繁多,擁躉更是不少。據記者了解,自制食品絕大多數屬於預包裝食品,在專業人士眼中,這其中不少都是違法的“三無”產品。
據了解,壹個合格的食品生產者至少要擁有以下證件: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衛生許可證、健康證、營業執照、產品質量合格證等各種證件。如果自制食品的賣家不具備上述證件,就不具備相關生產資格。
此外,按照相關法規要求,所有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過強制性檢驗,合格之後且在最小銷售單元的食品包裝上貼有相關標簽,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是禁止銷售的。標簽上應該明確產品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家標準中的通用名稱、生產許可證編號等信息。
食品在線交易,壹方面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另壹方面網上銷售食品門檻低,導致很多有質量問題的食品混雜其中。據記者了解,很多自制食品的賣家壹人身兼多職,從客服、采購、生產、配送全是壹個人來承擔,進銷貨情況較為混亂,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賣家身處異地,這給消費者網購食品的維權帶來不小的難度。
記者采訪法律界人士了解到,《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修訂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完畢,該修訂案最大的亮點之壹就是要求入網食品經營者實名登記,並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可先行賠付。
壹些法律工作者認為,加強食品網絡交易監管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具有積極意義。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行為,應當及時制止並立即報告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現嚴重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方法的,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制定相關規定,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