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短信平臺 - 有沒有“文化快餐”的例子?

有沒有“文化快餐”的例子?

據報道,現在的中學生對“名著”越來越“無動於衷”,甚至家長、老師指定讀壹些名著,他們也不願讀。反過來,他們對漫畫、青春小說、武俠奇幻小說、流行雜誌這些被老師、家長們視為“快餐文化”的讀物卻格外青睞。有人認為現代的中學生越來越“膚淺”、浮躁,他們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也有人認為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精神標桿,為什麽壹定要在中學時代讀那些大部頭名著呢?到底如何看待這個令老師頭疼、令家長擔憂的文化現象?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孫雲曉這是正常現象但要加以引導

中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慢慢形成的時期,對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都會感興趣,而且特喜歡時髦的東西,社會上有什麽、班上的其他同學有什麽馬上就會去學,否則會感到落伍。比如他們都對漫畫、青春小說、武俠奇幻小說、流行雜誌感興趣,這其實都是正常現象。畢竟任何時代談經典、談名著的人都比較少,既要學問,又要耐心,而流行文化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更何況現在的中學生和他們的父輩不同的是,他們是在“讀圖時代”而不是在“讀字時代”中長大的,從小就伴著電視、動畫、卡通漫畫,對畫面感到特別親切,對大部頭文字不很感興趣。

當然,從我接觸的中學生看,還是有個引導的問題。有個班級就做得好,老師要求每人買壹本《世界文學經典》叢書中的壹本,輪流著讀,結果花錢少,還很受歡迎,每個人拼命閱讀,惟恐自己落後,慢慢地形成壹股讀經典名著的風氣。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教授張軍壹味吃“快餐”令人擔憂

文學名著是歷史積澱下來的人類文化結晶,無疑有很高的價值,但是由於時代、文化的差異性,使得這些名著與中學生有隔膜感,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遠,這恐怕是他們寧願看漫畫,讀青春小說、武俠奇幻小說、流行雜誌的主要原因。另外從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來說,快餐文化更有市場,不光中國如此,西方壹些發達國家,還有日本、俄羅斯等國都這樣,分辨能力、鑒賞能力還不是很高的中學生,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他們眼裏,漫畫、青春小說裏面有比較虛幻的故事情節,讀起來親切、輕松。不過,從提高文學涵養、人文素質的角度看,我覺得還是應該多讀文學名著,不說文化的創造,就只講文化的傳承,如果壹味的“快餐”下去,那也是很令人擔憂的。至於什麽時候讀名著,因為各人所處年代不壹樣,對名著的看法也會不壹樣,讀名著的年齡或許也會不壹樣,不必強調壹致,閱讀名著應該是每個人終生的事情。

深圳翠園中學副校長高級語文教師劉人雲若引導得法名著還是有人看的

我在中學語文壹線從事教學這麽多年,參加語文教改也有很多次,我覺得中學生讀名著的問題,關鍵還是在於老師如何引導,只要引導得法,他們是很願意讀名著的。現在有人提出來“老師和學生要同步發展”,也就是說,如果要學生讀的名著,老師都沒有讀過,那怎麽引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現在《高中語文新課程》裏面有大量的現當代外國作家的作品,甚至拉丁美洲的作家作品也收入不少,早已不是中國古代幾大名著的概念了。老師如果講不出壹點“子曰詩雲”來,光是從字面上去做點解釋,光是教幾個要考試的文學知識,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沒有自己的思想,怎麽引導學生、吸引學生?現在的中學生“口味”刁得很。所以,在引導學生讀名著的過程中,老師這壹關先要過,然後才能把名著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與學生的生活拉近。

深圳壹中學生家長高級工程師劉正凱盡早在孩子心裏占塊“地盤”

正像武俠小說滿足了成年人的幻想壹樣,“快餐文化”滿足了中學生興趣選擇的需要和好奇、冒險的心理,作為家長,雖然並不喜歡這類“快餐文化”,但作為與孩子溝通的壹條渠道,也應學會去了解它。同時,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就得為他打壹點名著的基礎,在他的腦子裏占壹塊“地盤”。我的兒子現在讀初三,在小學前,他就“讀”過圖畫版名著,對其中的壹些人物、簡單故事有所了解,雖然不了解什麽作者身世、寫作背景,但人物、故事已經與他親近。到小學低年級時,讀過配拼音的刪節本名著,到小學高年級時,已經接觸了壹些中外文學名著的原版,中國的四大古典文學名著都看過好幾遍,可以與人探討其中的人物性格、命運,評價其得失,體味其美學價值。

教育有問題問題不在教育本身

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壹個很籠統的表象詞,特別在現代社會,諸元諸流皆成“文化”的今天,傳統與“不傳統”文化的爭論,在真正的文化人那裏,聽到就笑了。

我覺得,真正掌握文化實質的人,是真正懂得了部分文化的人,也就好比雙手掬起了長河裏的壹捧水,這壹捧水,就是他所擁有的文化。而許多自詡的文化人,可能就是水面上行舟的漁夫,他浪蕩在文化上,真正的目的卻是水中的魚。這是目前社會某些文化盛行的“浮世繪”。所以,有清醒的人士說:盡管科技發達,生活水平提高,物質極大富裕,教育得到最大化的普及,但是,真正學富五車,胸藏萬章,謙恭如牛的“士”,稀缺了!特別是人文歷史方面,也是真正能代表“文化”說話的方面。

教育出了問題是有目***睹的,教育到底錯在哪裏,似乎是專家們的事情,但究其根本,深植於百姓中間的功利思想,才是最害人的。而當孩子也把這種思想貫徹到學習之中的時候,貽誤的不會是壹個人。壹個人,可能會成為成功的××家,功成名就,象西方標榜的個人成功因素壹樣:美女、名車和豪宅。我認為他貽誤的就是民族文化的衍續,說小了,就是成功之後的惶惑!

這個惶惑,他將背負壹生。

日前,幾個朋友家庭聚會,男人們在壹起海闊天空,母親們大都“伺候”著自己的孩子們吃喝,其實幾個孩子都在十壹二歲的年齡,肯定會自己吃飯了,但母親們還是殷切不停的為他(她)們挾菜。看著孩子們胖乎乎的身材和心安理得的接受著母親的照顧,不由我“杞人憂天”。我想象著若幹年以後,這壹桌菜也許就是社會上的“資源”,終究會靠每個人手中的筷子,去分壹杯羹。這裏,我擔心的不是他們分不到,而是擔心母親們和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不是如現在壹樣,只會盯住桌上的“菜”,而沒有其他。

男人們也談到了對孩子們的教育問題,目標大致統壹,那就是,只要孩子肯學習願意學習,家庭肯定會“砸鍋賣鐵”的供應。目的只有壹個,拿個高學歷,要個好文憑,好找壹個“薪金高又不累的工作”,度過自己美滿的壹生,老頭老太太們也就知足安命了。

這種認知幾乎就是目前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期待,也是教育目前所承載的最大最重的任務,這裏面有錯誤嗎?沒有!

壹人謀還是為眾人謀

沒有錯誤的原因在於我們目前的社會,已經把功成名就的概念確定為擁有多少錢了。實事求是的講,通過個人奮鬥,摸爬滾打而成為人人羨慕的富翁,這種人是值得尊敬的。但這不是功成名就者的惟壹標簽,有錢只是其中的壹種,或者說,只是非常狹隘的壹種代表。但有壹個事實卻是: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不會再為金錢謀,有的人本身擁有了,象富翁;有的人,本就不用為金錢忙碌,象高官;有的人,名聲與金錢兼備,象演員、書畫家和作家。

作為人類,我們無法模擬動物們的壹生,以吃為壹生的惟壹任務,當然,還有傳宗接代。但是,如果把人類對物質的貪婪壹並歸類到“吃”的裏面,人類目前的狀態,實與動物壹無二致,全然在城市鄉村的各個柵欄裏,妳搶我奪,以“吃”到年限終老完結。

偉人毛澤東的偉大之處用壹句歌詞可以概括,這句歌詞是:“他為人民謀幸福”;水稻專家袁隆平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把稻米的產量壹升再升,解決了多少人的吃飯問題;橋梁專家茅以升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使多少人免受跋涉之苦。這些偉人的功成名就,在我們目前所知的資料中,沒有壹個貪戀過什麽高官厚祿,即使成功的桂冠戴在頭上的時候,他們可能仍在水田裏、工地上,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我們之中有很多人懷疑過周恩來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因為我們在學生時也曾發出過這樣或那樣的理想誓詞,但周恩來用他壹生的追求來闡釋了這句話的神聖。這使我們大憾顏,我們似乎覺察到我們對眼前利益的過分追求,已使我們忘卻了自己那種沒有個人利益在內的宣誓。當物質誘惑蒙蔽了我們心靈窗戶的時候。我!我!我的概念象蛇壹樣繞纏住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當科學家、當醫生、當作家的目的性,產生了遊移。如此,當某壹天我們達到了目標——我們終究會成為:作為企業主奴隸的科學家;拿患者紅包的醫生;不惜寫色情暴力換取鈔幣的作家——從而喪失文化道德的保護層,淪落為動物園裏的壹員。

快餐教育的幾個方面

在那次家庭聚會上,由於吃的是壹家韓國料理,自然,韓流《大長今》成為壹時話題,當我們談到朝鮮時,孩子們糾正說是韓國,於是我很耐心的解釋韓國與朝鮮的淵源。十壹二歲,不知道這段歷史是囿於教課書的局限,還是家長平常對歷史“小百科”的壹種忽視。這個時候,其實是在觀賞或認知其他文化的壹種補充,不然,看到什麽便是什麽!在學習知識方面“與時俱進”,似乎是很“犯渾”的無知表現,這是家長的失職,同時,也凸顯了孩子們認知方向的問題。

我認為,四大名著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傳統文學之中,有章回故事情節的書籍太少,太過傾向於詩詞歌賦,只有士大夫們消遣的文學,而忽視了普通階層對文學的渴求。因為少,而成為經典。後來,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經過蘇聯文學的影響,經過文革前後大量文學作品的問世,經過改革開放後的文學空前繁榮,讀物如筍,漸漸已成萬桿綠竹之勢,可能有幾代人,已深受四大名著的好處,但也可能深受其害。因為四大名著本身就存在“才子佳人、莽漢英雄們”的局限,更缺少現實意義。所以再讓現代人通讀四大名著,我認為不妥,甚至看個大概就行。這裏不是講四大名著有什麽不好,而是,如若再把這些奉若非讀不可的“國粹”,似乎偏頗了許多。

《讀者》們的失察;作為快餐填鴨似的讀物代表,《讀者》等文摘類讀物的最大缺陷是過於理想化。雖然所選皆是美文,可謂字字珠璣。但我姑且認為,老師壹樣的,居高淩下似的文章居多,心靈雞湯似的文章居多,就好象擺滿了壹劑劑的麻沸散;可能心靈的***鳴壹時陶醉了讀者的心靈,但對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無甚幫助,這種美文的功效在於壹時,不若《小學生字典》等工具書,在於壹世。當然,諸君可以堅持認可自己的認知,美文讀來又有什麽不好!妳是對的!我探討的問題是,千萬不要以認為未來世界裏,困難都會從文字裏解決,美文只是壹種輔助工具;只是壹種修養的體現方式;壹種表達的途徑;很多門之中的壹把鑰匙。

認可輔導教材。現在書商們認準了壹個真理,學生們的錢太好掙了。日前,有壹書商良心發現,大曝其醜,他說同壹種輔導教材,他可以變化幾個書名推出,目的只有壹個,黑掙錢。家長們甚至老師們很多時候不加識別,只管購進,讓那些埋頭苦讀的學子們,壹遍遍走“老路”死學,為分數而“鬥爭”。學來學去,只為考試;考上大本,還要吃鹽(研);吃完鹽巴,還要支“士”(碩、博);混個白領,了此壹生的歌謠,已成為壹個學子不二的理想人生。

古時文人的理想是修身齊家爾後治國。修身齊家好理解,治國則很多人沒有這個機會。現代社會這三個理想,均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經濟社會物欲橫流,真正做到身正家和為民效力,還真是楷模之人。果真立下此誌,做到並非太難,堅定為眾人謀福益的思想,全然把自己放在壹旁,永遠把公益當做自家的事情,這個社會才會真正進入文明社會、小康社會,不然光小康而不文明,教育還會是缺少榜樣的官樣文章,沒有說服力。

快餐文化丟掉了什麽

大學校園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與時尚前沿如此接近。據調查,電腦、手機和MP3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新寵,而傳統文化卻受到冷落。這種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現象,正引起越來越多教育界人士的憂慮。

大學生的“新三大件”

大學生小劉入學後的第壹件事,就是向家裏要錢購置電腦,加上以前購買的手機、MP3,小劉的壹套標準校園裝備總算齊了。回宿舍玩電腦,上課發短信,走路聽MP3,這可以說是當前壹個都市大學生的標準寫照。電腦、手機和MP3也因此成為大學生的“新三大件”。

據調查,學生宿舍開戶上網的學生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92%,在校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三四個小時,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個小時。另外,大學生的手機擁有率相當高。每50個人中就有40多個擁有手機,擁有率達80%以上。對於畢業生來說,這個數字就更高,手機擁有率能達到85%—90%。

大學生中擁有MP3的比率也在逐漸提高。

流行文化充斥校園

某高校計算機學院學生小鐘對筆者說,自己的電腦平時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少,也就是搜集壹些專業資料,寫寫論文等。最主要的用途是下載電影,還有就是看綜藝節目、球賽、玩電腦遊戲。據調查,大學生上網壹般都是看電影,看球賽,聽音樂,瀏覽網頁,聊天等。

與網絡相比,短信因為其方便、快捷等特點,正成為大學生中非常流行的交際方式。大學生之間互發的短信,相互調侃的內容占了較大比例,其中包括壹些黃色短信。

“我平常只看電腦報,除此之外就是玩電腦,文學書籍幾乎不看。”某師範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壹位大學生對筆者說。據說,這種現象在理科學生中間並不鮮見,即使在壹些文科院系,不讀書的現象也時有存在。壹位新聞學院的學生對筆者說,中學升學壓力大,很少有時間看閑書,上了大學,主要精力用在考研和學英語上面,業余時間上網,除了看幾本專業書外,閱讀面很窄。

針對這種現象,壹些專家學者表示擔憂,快餐文化、網絡文化很難真正提高人的人文素養。在大學階段接觸傳統文學必不可少,可以豐富對人生的內心體悟,提高個人表達、溝通能力。針對當前校園流行的快餐文化,專家認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不是學生單方面的責任,需要社會、學校和老師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