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苦惱、家長擔憂,催婚成為影響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問題成因在哪?應該如何解決,《民生新觀察》聚焦催婚問題,邀請家長代表、青年代表及團市委代表***同做客演播室,抒發各方看法,表明各方態度,探討解決辦法。兒女“脫單”告急 家長日漸著急
近年來,催婚似乎已成為了社會中壹種普遍現象。
不少父母殷切期盼著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完成婚姻大事,並在語言上、行動中做出各種催促行為——
在日常生活之中,家長發微信、發短信,催促單身孩子找對象、早結婚成為常態;在節日團圓之際,領著兒女串門、鼓勵親戚說媒成為家庭的壹項重要工作。
“孩子都30歲了,婚房都給買好了,但就是沒有對象,更別說結婚了!”采訪中,記者遇到了壹位正為孩子婚嫁問題發愁的阿姨,她對於孩子的單身、未婚的境況感到十分著急。
事實上,有同樣煩惱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對於孩子常年單身或久久未婚的情況,感到十分擔憂和著急,因此不得不開始“催婚”。
催婚 究竟在“催”什麽
父母觀點:不結婚老了誰來照顧妳,
“結婚不僅是傳宗接代的大事,也是幸福生活的基礎。不結婚,不生育,以後老了誰來照顧妳呢,”壹位單身青年的家長對記者說道。
此外,還有的家長表示,如果孩子趁年輕生育,身體能較好、較快地恢復,降低生育帶來的風險;與此同時,自己還能幫助照顧孫子、孫女,是壹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兒女觀點:結婚難道是壹生唯壹的目標,
然而,與焦慮的家長相比,單身青年們對於結婚壹事,普遍表現出較為平淡的態度。
記者在珠海街頭采訪了多位單身青年,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曾受到父母的催婚,印證了該現象的普遍存在。
然而,與此同時,受訪者們也紛紛表示,催婚會帶來壹定的心理負擔,為此大部分人還曾經與父母發生過矛盾,壹定程度上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諧。
“開始催婚後總是給我施加壓力,為此我跟父母還鬧了好幾次矛盾。”
未婚青年林景靜向記者介紹了她的“被催史”——自從過了28歲生日,她的父母便開始頻頻催促,讓她頗感心累。
“難道結婚生子就是人這壹生唯壹的、必須完成的任務和目標嗎?”林景靜的疑惑,也說出了眾多被催婚青年的心聲。
婚戀觀存在差異 父母關愛逐漸變成焦慮
“催婚現象的背後,折射出部分青年在婚戀觀上,與老壹輩已經存在較大的差異。”家長代表張靜霞表示,這可能是導致催婚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矛盾的重要因素。
“老壹輩人都覺得結婚很重要,結婚生子、後繼有人是對自己的壹種保障。”張靜霞表示,只有在結婚之後,人們能在自己累了的時候有人傾訴、老了的時候有人照顧。
因此,結婚不是單純的建立關系,更是對於自己未來生活的保障。
當“不結婚”與“沒保障”劃上等號的時候,父母的關愛之情就會逐漸變成焦慮,進而演變成“不結婚”等於“不負責任”的指責。
“然而,這代適齡年輕人都成長在思想自由、物質豐裕的環境中,很容易認為結婚不過是種形式而已。”
張靜霞分析道,在婚姻行為中,年輕人往往不太重視在生活保障方面的意義,更在乎是否有相同的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遇到對的人才結婚”這壹想法已成為年輕人的主流觀點。
為此,林景靜補充道:“在家長們的眼裏,這樣的想法就是所謂的‘要求太高’;其實不然,年輕人的價值觀,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的。
我們(晚輩)考慮結婚的時候,更多地從自己的角度進行考慮,確保遇到對的人之前不結婚,這反而是對婚姻的尊重,對自己的愛護。”
孩子與父母溝通不足 攀比心理引致矛盾
“別人家的孩子都結婚了,自己的孩子卻還沒有著落,這真是讓人‘臉上無光’。”林景靜表示,正是家長之間的攀比心理,導致了催婚現象長期存在的重要因素。
“然而,家長們往往更關心是否已結婚這個結果,卻沒有真正了解過我們為什麽不結婚,以及結婚之後的生活該如何安排。”林景靜說道。
對此,團市委組織部部長袁珂表示,根據團市委此前調查顯示,大部分未婚青年不戀愛、不結婚的原因,集中在工作太忙、圈子太小等幾個方面。而這背後,是社會形態變化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隨著經濟發展的進行,社會生存壓力的增大,結婚之後***同生活所需要的時間成本、財富成本以及生育之後的壹系列付出,會成為現代青年所忌諱的生存負擔。
“然而,這方面的溝通通常是比較少的——孩子們在外打拼生活,卻甚少與家裏聯系、溝通,難以表明自己的立場與婚戀觀;父母不知道妳的實際狀況,就很容易陷入主觀臆斷的陷進,繼續進行著高壓的催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