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出現之前,手機通信的兩大主要業務是發短信和打電話,這兩項也是電信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通常收費標準是每條短信1毛錢,打電話市話和長途都是1毛5起,電信運營商很少推出“短信包”或者“語音包”讓利用戶。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年的除夕夜,每個人的手機都在叮當作響,拜年短信此起彼伏,單此壹項就為電信運營商貢獻了十億規模收入。
微信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電信運營商的太平日子,最基本的發送文字功能就徹底革了電信運營商短信的命,從除夕拜年短信應該可以感覺到電信運營商收入的冰火兩重天,如今的短信除了接收各種驗證碼很少再用來傳遞消息。
近兩年,微信甚至可以進行語音通話,在4G或者WIFI網絡下語音通話質量完全不比直接打電話差。微信以及其他社交軟件的飛速崛起,使得手機撥打電話的需求也降低了。
就此,電信運營商收入的“左膀右臂”都被微信給打折了。
電信運營商吃了微信的虧,但是有苦難言。
因為不管是發微信還是用微信進行語音通話,產生的流量也是通過電信運營商傳輸的,就是說不管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用戶,在使用微信的時候流量還是由這三家運營商來傳輸。
在電信運營商和微信的角逐中,電信運營商不僅是戰鬥的壹方,還給對方輸送了彈藥,邊打邊失血,後果必定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流量費用的收入增長可以抵消掉短信和通話收入的降低,電信運營商仍然可以保持收入不降。
很可惜,在4G時代我們看到了幾家運營商之間殘酷的競爭,流量費用從高高在上下降到“不限量”,流量單價的懸崖式降低通過用戶流量消費的上升做不到“薄利多銷”。
電信運營商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流量時代,電信運營商的困境不僅出現在國內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家運營商身上,在全球主要運營商身上也有體現,互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急需轉型,不是不能做管道,關鍵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收入,畢竟這關系企業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