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言文的好處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集中薈萃,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典範。它記錄著歷史發展的軌跡,昭示著傳統文化的底蘊,散發著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學生多讀文言文,不僅可以增加語言儲備,提高作文布局謀篇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具體來說:
學習古文語言,增強運用能力。流傳下來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範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語言講究推敲,註重精練,色彩鮮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雲月”的《左傳》,“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似人間來”的相如賦,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詩等。中學生經常閱讀文言詩文,壹些精妙的固定短語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會進入其語言庫,潛移默化,學生的語言自然會豐富形象起來。再者,古人對待語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也勢必會讓中學生受到影響,從而使其逐漸養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說不定也會“兩句三年得,壹吟淚雙流”,或是“吟安壹個字,撚斷數莖須”的,這對現代漢語的寫作應該是“有百利而無壹害”的。現當代的很多文學大家,諸如魯迅、茅盾、馮驥才等,其作品語言的酣暢、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於對文言文浸淫多年、始終如壹的閱讀愛好吧。
學習古文構思,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寫文章,非常重視文章的布局謀篇,註重文章的起承轉合。波瀾起伏中見出巧妙,含蓄蘊藉中透著虛實,簡約而不失謹嚴,質樸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統攝全文,如荀子的《勸學》、蘇洵的《六國論》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齡的《促織》、司馬遷的《鴻門宴》等;有的借景寫情,緣情明理,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的《赤壁賦》等;有的以小見大,管窺蠡測,如左丘明的《肴之戰》、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如此種種,不壹而足。古詩文給中學生的寫作提供了非常優秀的行文範例和精美的構思技巧,中學生經常閱讀,自會文思敏捷,文如泉湧,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會產生質的飛躍。
學習歷史文化,增加人文積澱。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學生多讀文言文,能激發熱愛並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面對龜甲獸骨的精巧奇特,妳能不拍案稱奇?面對長城的綿延萬裏,妳能不驕傲自豪?面對秦皇漢武的豐功偉績,妳能不熱血沸騰?葉聖陶先生說過:“壹個受教育的人,依理說,必須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繼往開來。否則,像無根之草,長不起來,也就說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並且“繼往”?毋庸贅言,離不開大量的文言閱讀。閱讀文言文是繼承文化遺產的壹種手段,唯有多讀,才能逐漸領悟文言文的內在魅力,逐漸領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而真正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遞到底的責任感。高考優秀作文《赤兔之死》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寫出讓人嘆為觀止的佳作,不是得益於《三國演義》故事嗎?不是得益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嗎?
學習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賢聖哲、至德至言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大有裨益。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孔子,到“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的韓愈;從“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李商隱到“菊殘猶有傲霜枝”的蘇軾;從“鏡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當作人傑”的李清照;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冊、燭照千古的言行事跡,每每讀來,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熱血沸騰,肅然起敬,慕古人之高義,發思古之幽情,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凈化,素養在無聲無息中得到提高。《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註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優秀文章的廣泛閱讀,更離不開對文言文的閱讀,在學生的人格塑造、審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著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名人學習文言文故事5篇古人勤奮學習的故事——匡衡 有個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歡讀書。
但是家裏貧窮,買不起蠟燭,夜間無法照明讀書。匡衡鄰居家日子過的挺好,每天晚上都點起蠟燭,屋裏得很亮。
他想到鄰居家去讀書,可是遭到拒絕。後來,匡衡想出壹個好辦法,他在墻上鑿了壹個小洞,鄰居家裏的光就透過來了,他把書對著光,讀起挺方便。
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錢買書怎麽辦呢?有壹天,他發現壹個才主家,家裏堆了很多書,他就去幫才主家幹活,不要錢,才主很奇怪,問他:“小夥子,妳為什麽白白幹活呀!”匡衡也不隱瞞,就說:“我幫妳幹活,不想得到工錢,只想借妳家的書看看,不知妳答應不?”才主非常高興,就把家裏的書借給他看,後來,匡衡成了壹個有學問的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人要刻苦好學。
牛頓勤奮學 事 牛頓愛好制作機械模型壹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壹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壹天,他作了壹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
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
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裏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
有壹次課間遊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壹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壹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 *** ,憤怒極了。
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麽受他的欺侮?我壹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名言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真心英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壹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壹的靈感--愛迪生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誌堅強的人例外--雨果 孔子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
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
有壹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壹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
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麽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麽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麽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壹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古代名人勤學的故事 劉綺燃荻讀書。
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
“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
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壹回,李密騎了壹條牛,出門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
他的書房後雖然有壹個花園,但他專心致誌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壹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誌地鉆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壹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幹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誌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壹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壹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壹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壹代又壹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壹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壹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壹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
3. 關於中學生是否應該學習古文的議論文參考:
常常聽到壹種說法,我們是“現代人”就應該學習現代文,現代語文教育應當著眼於“現實運用”,文言已經不用,至少是幾百年前的書面語,是壹種落後的甚至是陳腐語言,現代人何必再去學,再學說不定會受到拘囿、禁錮甚至毒害,也無益於應用。
這裏面潛藏著壹種簡單的認知邏輯:白話等於“現代”、“進步”、“民主”、“自由”,文言等於“非現代”、“落後”、“陳腐”、“封閉”、“禁錮”。包含著壹種簡單的實踐邏輯:現代生活應用用什麽,就直接學習什麽,現代生活不直接應用,幹脆就可以摒棄不學。
其實,對文言和白話這種簡單的認知邏輯,早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經存在過,我們還是細細聽聽“腳踏中西文化”的林語堂先生是如何說的吧:
“古學誠不能無病,現代人也決不能單看古書,這何消說,但壹見古書,便視為毒品,未免有點曬不得太陽吹不得野風的嫌疑。現代人貴能通古今,難道專看什麽斯基譯作,讀洋書、說洋話、打洋嚏、撒洋汙。《史記》、《漢書》不曾寓目,《詩經》、《左傳》壹概不識,不也是中洋毒嗎?”
文言詩文中,有糟粕,也有精華,正像白話中有語言垃圾,也有語言珠玉壹樣。對於中小學課本來說,宜古今兼選,不可偏執壹端,或偏古失今,或偏今失古,關鍵是編寫教材者選擇、取舍得當。“古者則幽深淡遠之旨,今者則得親切逼真之妙。兩者須看時並用,方得文字機趣。”“國語要雅健,也必有白話、文言二源。”(均為林語堂語)林語堂先生還說,文言與白話的誰現代與誰保守,關鍵不在於“之乎”或“了嗎”,而在於文中是今語還是陳言。如文中是今語,即使借了“之乎者也”穿插,也不礙事,不傷大雅;如果文中是陳言,即使借了“嗎呢吧”來穿插,也還是鬼話。其原因就在於,壹真切、壹浮泛。所以,林語堂說我寧可寫“白話的文言”(明白曉暢、雅俗***賞、簡潔素樸的文言),不寫“文言的白話”(貌似白話,口語,卻羅嗦、繁冗,讓人不明不白)。
我們再想想,司馬遷《史記》所體現的精神氣度、文化襟懷,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堪稱博大、恢弘,李白詩歌中所體現的錚錚傲骨,俯仰天地的目光,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稱超絕。詩經的質拙、唐詩的雍容、宋詞的典麗,都已經成為文化史、文學史的絕唱。我們能夠說以上這些是“非現代”、“保守”、“封閉”的嗎?
文言詩文,更有對學生精神和語感熏陶感染的作用。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以文言構築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萬年,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精神歷程,我們今人再通過“文言”,讓學生去“循跡走過”,對學生的精神就是壹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歷練”,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澱”、“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同樣也是語感的形成。作家李霽野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讀過壹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壹樣。我們經過詩人的眼睛來看萬象,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仿佛是增加了壹種感官;而不曾讀詩的人,卻仿佛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這裏的詩詞指的是古典詩詞,如此量化積累,就是語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氣質的形成。這些恐怕是單純學習白話詩文所不可替代的吧?
另外,如果須循著“學什麽,就用什麽;不用什麽,就摒除什麽”的思路,發展下去,進行語文教學,那麽,現代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大量產品說明書、市場調查報告、手機短信、QQ聊天語等等,放在語文課本中呢?因為它們是今天用得最多的呀!
魯迅、胡適、郭沫若反對文言,更多是從政治、思想、社會變革的角度出發的。而他們自身的文言素養,卻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奠定得異乎尋常的雄厚了,所以他們成年後,無論怎樣大張旗鼓地反對文言,而自身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養,是反對不掉的;他們自身的文言功底或者說是文化的根底,是不會因此而變薄的。而如果出生在20世紀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語文教師們”,自身文言根基很淺,卻也跟在大師後面,齊聲附和“廢掉文言”,那麽,我們可能“廢掉中華文化燈塔”,廢掉幾代人“文化根基”,同時廢掉“白話的根基”。使幾代人的“白話”成為“浮萍”!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現代大陸文人的文字正在出現“粗鄙化”趨勢,廣大青少年的語言也正在“網絡語言”、“商業語言”的沖擊下,出現“垃圾化”趨勢
4. 可否請您提供壹些(約20個)文言文的事例,為高中議論 *** 素材1.春秋末期,範蠡助越王勾踐實現霸業後果斷放棄榮華富貴,下海經商,最終成為壹名成功的企業家。
而他的親密戰友文種,舍不得放棄,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2.不耽於枕席 我國古代文學家司馬光,以壹個圓木頭做枕頭,用來驚醒自己,起來繼續寫作,還給它取名為“警枕”。
俄國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塊大劈柴作枕頭。發明家愛迪生工作起來常常幾天幾夜不睡覺,實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書籍壘起來當枕頭。
鑿壁偷光與映月讀書 西漢學者匡衡貧而好學。夜晚無燈,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墻壁上鑿了個洞。
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
唐?盧仝《感古四首》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古可鏤。 《荀子?勸學》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不要坐著徒自悲傷,就因為魚兒沒有讓妳釣上;給妳的釣鉤裝上魚餌,繼續努力,不要沮喪 《禮記?中庸》 只要持之以恒,知識豐富了,終能發現其奧秘。漢?賈誼 數罟不入跨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我們只擁有壹個地球。
世界環發大會主題詞 水積魚聚,木茂鳥集。 唐?馬總《意林?文子》 如果任憑環境無休止地惡化,人類在地球上看到的最後壹滴水,將是自己的眼淚。
(2)事實論據 書法家的“墨池” 歷史上著名書法家,從小苦練書法基本功而產生的“墨池”。有兩處:壹處是位於甘肅酒泉的張芝“墨池”。
張芝是東漢著名書法家,當時人尊稱為“筆聖”、“草聖”。他長年勤奮練字,刻苦磨練基本功,常在池邊洗筆硯,結果將池水洗黑,色如墨水,故稱“墨池”。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住地也有壹個“墨池”。王羲之從小跟從書法家衛失人(鑠)學書法時就懂得苦練基本功的重要,12歲時他就開始鉆研書法論著。
成人後,認真臨摹名家手跡,因為日認練字不輟,筆硯就在屬於前池塘裏洗,天長日久,壹泓清水的池塘就變成壹池墨水。由於他重視基礎,基本功孔實,所以後來達到書法的高峰,被人尊為“書聖”。
他諸體皆精,尤其擅長正書和行書。所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評為“天下第壹行書”。
石頭磨成漿 齊白石老人有三絕:繪畫、作詩、篆刻。他的篆刻布局奇肆樸質,刀法剛勁雄健,獨樹壹幟。
可他初學篆刻時,總是失敗,不是走刀字壞,就是石碎器毀,常常不得要領,他向篆刻家鐵安求教。鐵安對他說:“南泉沖有的的石,妳挑壹擔回去,刻了磨,磨了刻,把壹擔石頭磨成石漿,印就能刻好。”
齊白石司出了其中的道理:“這是要求我狠練基本功啊!”於是,真從南泉挑回壹擔石頭,日以繼認地刻個不停,刻了磨,磨了再刻,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他的篆刻藝術,終於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最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與他的畫、詩壹樣為世人稱道。
門采爾練畫 德國著名油畫家、版畫家門采爾是靠自學成畫家的。他平時苦練繪畫基本功達到了狂熱的程度。
有壹天,人們看見他坐在壹條臭水溝旁,行人覺得奇怪:休息也不能坐在臭水溝旁啊?走近壹看,原來他正在專心致誌地在作畫呢!剛才他跨水溝時,不小心弄臟了鞋子,此刻他就是專心畫他那滿是汙泥的鞋子。門采爾無論走到那裏,身上都帶著畫筆。
見到什麽感興趣,就畫什麽,終日手不離筆。有人對他開玩筆說:“妳大概患了繪畫‘狂熱癥’吧?”門采爾詼諧地答道:“我希望我的這個病是絕癥。”
(3)理論論據 學者功夫,寧下而勿高,寧沈而勿浮。 明?胡居仁《居業錄學問》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清?張伯行《學規類編》 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寸尺水已,遂成丈匹。 宋?王應麟《小學紺珠》 為學作事,忌求近功。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 學者之患,在於好談高妙,而自己腳根卻不點地。 宋?朱熹《朱子文集?答胡寬夫》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管子》 行者必近而後遠。
《墨子》 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我認為這是學好數學的“秘訣”。 蘇步青 萬丈高樓平地起。
中國諺語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避孕藥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荀子?勸學》 當攀登學問的高峰以前,先應該去學習它的ABC。 [俄]巴甫洛夫 知識的基礎壹定要憑閱讀建立。
[英]培根 18.機遇 (1)引言 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它不相信眼淚,它與層懦、懈惰無緣。
機遇稍縱即逝,目光敏銳、勇敢果決者常常能獲得它。 機遇對任何人是平等的,能不能抓住它,主動權在每個人手裏。
(2)事實論據 諸葛亮待機而出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15歲時隨家人為逃避戰亂,離開山東老家輾轉到湖北襄陽避難。
17歲時隱居在襄陽城西的隆中。諸葛亮少有大誌。
5. 求幾個文言文寫人物品質的論據(標明什麽品質)○ 鐵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聞雞起舞:聞:聽到。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 夙興夜寐:夙:早;興:起來;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奮。
○ 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 映雪讀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 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 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6.文言文的不好之處在於難懂。
古人的用字比較簡短精幹,常有微言大義,而卻很註重語氣(之呼者也)。 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只有掌握了壹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壹定的積澱,才有可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具體說來,要註意以下幾點: 壹、多讀。首先要多朗讀。
前人學習文言文,強調多讀、熟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多背。
在朗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背誦壹些課文,如果背誦的時候還能抑揚頓挫地體現出原文的韻味和情感,那就更好了。壹般說來,提出壹段或壹句,我們能立即知道出自哪篇課文中,是什麽意思,這是壹種基本功。
三、多記。文言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詞語、文字、語法、音韻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其中應首先強調的是詞語。
多記壹些文言常用詞,這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 四、多練。
就是隨時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練習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譯。
怎樣做翻譯練習?口訣是這樣的: 壹針對壹線,不增也不減。 直譯是原則,意譯莫隨便。
文言單音多,可用雙音換。 專名照樣寫,成語不必變。
既要會句式,還要會標點。 原文有贅詞,譯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貫穿。 是否信雅達,譯完讀三邊 五、多查。
即善於借助工具書,解決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除了以上五種方法外,學習文言文還要註意兩點。
第壹,要註意並抓住古今漢語之間的差異。 第二,要積極地積累壹些有關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識。
我們為什麽要學習文言文呢? 文言文的各個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之上,因此壹是要培養文言文的閱讀語感,諸如學英語壹樣。 我國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寶, *** 主席曾說過,對於古代文化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
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們寫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較高的價值,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激發我們的愛國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陸遊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等詩句至今傳誦。
古人寫作時是非常講究謀篇布局,章法技巧的。為寫作可以說是嘔心瀝血,賈島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說。
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僅可以使我們受到文學熏陶,而且對我們的寫作也會有幫助的。因此,我們不但要學習文言文,而且還要學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真正做到“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