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工作的劉佳(化名)向南方都市報·隱私護衛隊反映,因舊主欠下的“債”,她新辦手機號後頻繁收到催收電話和短信。
就此情況,隱私護衛隊致電運營商,客服表示目前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建議當事人設置攔截陌生來電和短信功能,或註銷問題手機號,再開通新的號碼。
圖據CFP
《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屬於隱私,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有專家對隱私護衛隊表示,催收人員侵犯了新號主的隱私權。
新辦手機號後收到催收電話和短信
去年9月,劉佳購買了壹個新手機號,沒想到竟招來催收電話和短信。
“之前我出國了,新號壹直關機。今年6月壹回來就開始(收到催收電話和短信)。”劉佳對隱私護衛隊說,對方要找的人叫張某,稱其涉嫌網貸欺詐,欠債不還。而劉佳並不認識張某,起初以為這是詐騙電話。
而後,劉佳隔三差五就收到催收短信和電話。她也曾向對方解釋號碼已經更換主人,但並沒有起作用。
劉佳收到的催收短信。
直到9月25日,劉佳收到壹條包含她個人地址的催收短信,上面顯示:張某,已調取(妳的)地址......涉嫌貸款欺詐罪審核已通過,材料已提交相關部門,警官、工商執法部門將在26日上午10點上門執法,請配合執法部門工作,切勿以身試法。
劉佳收到的帶有個人地址的催收短信。
看到上述內容後,劉佳不勝其煩,隨即選擇報警。在警察到來之前,壹位自稱快遞員的人敲門,劉佳說自己沒有快遞,對方又稱是她同事下單要求上門取件。劉佳堅稱弄錯了,對方才離開。
令劉佳不解的是,催收人員是如何得知她的地址信息。細思後,她懷疑催收人員此前冒充快遞公司騙取了她的地址信息。
早在9月中旬,劉佳收到壹條“1069”開頭、顯示為某快遞公司發送的企業短信,稱快遞面單資料部分損壞,需要她短信回復正確的寄送地址。
劉佳收到的內容稱快遞面單損壞的短信。
正在上班的劉佳沒有多想便把地址發了過去。當天晚上,她確實收到兩個快遞,但配送公司都不是上述快遞公司,“當時就覺得很奇怪。”她說。
就此情況,隱私護衛隊致電運營商,客服表示目前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建議當事人設置攔截陌生來電和短信功能,或註銷問題手機號,再開通新的號碼。
專家:催收人員侵犯新號主的隱私權
隱私護衛隊發現,劉佳的遭遇並非個案。
據廈門日報報道,今年3月,市民盧先生新辦了壹個手機號,激活當日就接到壹通催收電話。之後更是頻繁接到催收電話,催收公司也不止壹家。
瀟湘晨報報道稱,2019年2月,長沙的李先生也在辦理新的手機號4個月後,不斷接到催收公司的威脅短信和騷擾電話,有的甚至早上7點就開始“騷擾”。
如今,劉佳沒有其他辦法,只能更換手機號。
根據《民法總則》,自然人享有隱私權。明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屬於隱私,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針對劉佳的遭遇,電子商務法律網創始人、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理事 阿拉木斯 強調,催收人員侵犯了劉佳的隱私權。
當今,從與他人電話聯系,到註冊App賬號,手機號已和個人的生活工作密切綁定。據了解, 因為號碼資源有限,手機號停機凍結壹段時間後會重新投放市場。
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吳佳蔚 認為,出售手機號時, 在保障前號主隱私的前提下,運營商可考慮提示用戶該號碼是否為二次號碼等信息。
對於依賴手機號尋找借貸人的催收公司,吳佳蔚建議其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建立二次號碼識別機制,基於用戶入網時間與借貸時間的對比結果等信息,判斷手機號是否更換新的主人。
隱私護衛隊建議,為避免泄露隱私、給他人帶來麻煩,個人更換手機號時,應解綁與該手機號綁定的銀行卡、信用卡、常用App的賬號等,或註銷該手機號註冊的App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