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短信平臺 - 請從長城的藝術、傳說和名詠三方面談談長城的文化成就

請從長城的藝術、傳說和名詠三方面談談長城的文化成就

民族的脊梁在消亡!長城急需保護!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壹,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裏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裏,故又稱作“萬裏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壹。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42351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壹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壹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誌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長城在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編號:200-001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壹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壹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壹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而現在北京市延慶縣的八達嶺長城是保護的最好的部份,也是最陡峭的部份,還是客流量最多的。[2]

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壹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 長城

《史記》之中。以後每壹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壹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壹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壹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壹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壹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壹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為國家AAAA級建築。

各朝貢獻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裏。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壹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萬裏長城入海處(山海關)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12600裏,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壹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裏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裏。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長城是中國堅不可摧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