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經典說說 - 地球有多大?它有多重?

地球有多大?它有多重?

這個常識小學就已經知道了,今天可以更深入。下面,從地球的基本情況、結構和運動出發,和朋友們分享壹下地球家園的常識。

基本情況:地球是壹個球體,平均直徑約12742.02 km,質量約5.97237 * 10.24 kg,約6萬億噸。這裏為什麽要用“約”呢?因為這種大質量天體不可能非常精細地定位規模和質量,而且數據本身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只能說大概。

而且地球不是壹個完美的球體,有點扁,扁率達到0.0033528。所以地球的直徑只是壹個平均值。地球之所以有點不圓,是因為地球在旋轉,旋轉的物體有離心力,而赤道是離心力最大的地方,所以赤道附近的地殼被向上拋了壹點,這裏的直徑最大,約12756公裏;兩極的離心力最小,所以直徑也小壹點,大概12714 km。

這樣就可以算出赤道周長約為40075公裏,極地周長約為39942公裏。

有了這些基礎數據,我們可以算出地球總面積約為51億平方公裏。在這565438+億平方公裏的面積中,陸地和島嶼占29.2%,江河湖海占70.8%。大部分水體為海洋鹹水,總體積約654.38+0.38億立方千米,其中96.5%為海水。

在13.5%的淡水資源中,99.15%以上是冰蓋和冰川。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僅占淡水資源總量的0.85%,約9.3萬立方千米。由此可見,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只占總水量的0.0067%。

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水做成壹個水球,總的水球直徑約為1400 km,淡水水球約為270 km,可利用的水球直徑只有56 km(上圖)。因此,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是稀缺的,人類要想長久生存,節約水資源是每個人的責任。

地球結構地球表面系統自下而上由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類圈)和大氣圈組成,屬於地球的外圈,目前處於人類活動範圍之內。

所謂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地殼和巖石風化的土壤組成的;水圈是覆蓋巖石圈的水體,包括海洋、河流和湖泊;生物圈和人類圈是生活在陸地和水圈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尤其是遍布地球的人類活動痕跡。

大氣層是覆蓋在地球上的大氣,是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呼吸的空氣。空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按體積計算,氮氣約占78%,氧氣約占265,438+0%,氦、氖、氬、氪、氙、氡等稀有氣體加起來約占0.934%,二氧化碳約占0.04%,水蒸氣和塵埃雜質約占0.002%。

大氣密度與溫度和壓力密切相關。海平面的大氣壓是101325Pa,也叫1atm,也就是1標準大氣壓。在零攝氏度和零標準大氣壓條件下,空氣密度約為1.293kg/m^2/m 2。隨著海拔的升高,氣壓會越來越低,密度會越來越小,也就是越來越薄。

壹般大氣分為五層,從地表起壹層稱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外層。大氣層和外層空間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距離地球數萬公裏的高空,有罕見的大氣顆粒物。地球的希爾球面半徑是654.38+0.5萬公裏,即地球引力的影響範圍是654.38+0.5萬公裏,所以那裏也有地球的大氣分子。

地球內圈主要是地球的固體部分,主要指地殼的下三層,即地幔層、地核外的液體層和地核,又可細分為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這種細分是因為每個層次都不是突然變化的,而是逐漸過度變化的。

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裏,最薄處只有幾公裏(海溝),最厚處超過70公裏(山頂);地幔層厚度約2865公裏;核心半徑約為34,765,438+0 km。從地表往下,溫度越深,壓力越大。地幔溫度約為1000~2000℃,地核溫度約為2000~6000℃。地殼核心壓力可達360萬個大氣壓,物質密度約為12.9 g/cm 3。

地球各個地方的細節在之前的文章裏已經介紹過了,這裏就不贅述了。

地球的運動是地球最值得關註的部分,因為正是運動賦予了地球活力和生命。

太陽占據了太陽系99.86%的質量,所以它當然是領導者,對太陽系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所以質量只有太陽三分之壹的地球,就像其他七大行星壹樣,被太陽引力卷入了繞太陽公轉的運動中。

但是出生後不久,地球的運行狀態發生了變化。

變化的原因是壹顆和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撞擊了地球。科學家稱這顆行星為“忒伊亞”。由於碰撞,它與地球合並,使地球的質量增加了約1/8,現在約為6萬億噸。

這次碰撞不僅使地球變得“肥胖”,還使地球的旋轉軸發生了傾斜。原本垂直於太陽黃道的自轉軸傾斜了約23.44度,於是歪著脖子公轉。

不僅如此,當“Teia”在撞擊中與地球融合時,還飛出了大量的熔巖。這堆熔巖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並沒有飛多遠,很快就繞著地球轉了壹圈,因為引力的作用凝結成了壹顆行星,也就是月球。從此,月球成為了地球唯壹的天然衛星,它圍繞地球轉了45億年。

這樣,地球和月球就形成了地月系統,正是這種最佳組合賦予了地球生命。首先,地球脖子歪斜,導致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周期性變化。壹年中,它在南緯23.44度到北緯23.44度之間繞赤道走來走去,萬物生長在太陽上,從而形成了壹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

月球的形成產生了比太陽大2.5倍的潮汐力,大大加強了地球海洋的潮汐運動。隨著地球的自轉,面對月球的表面的位置隨時都在變化和移動,海洋會隨著月球潮汐力的移動而起伏,壹天兩次。正是季節的變化和海洋潮汐的作用,使地球充滿了生機,促進了地球生命的進化和演化。

因此,科學界認為,如果沒有這種碰撞,或者有更多的碰撞,地球可能會像金星和火星壹樣,生命可能不會出現。所以,我們都把自己的存在歸功於這次碰撞。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有四顆類地行星,即擁有類似地球的堅硬巖石地殼的行星;有四顆巨大的木質行星,與木星相似。它們主要由氣體組成,沒有固體表面,體積和質量巨大。四大類地行星比氣態行星離太陽更近,因此也被稱為內行星。

地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行星,質量和體積最大。從離太陽最近的地方看,地球排第三,平均軌道半徑約為654.38+0.5億公裏。地球壹天自轉壹周,赤道線速度約為每秒464米;它也是壹步壹步地繞著太陽轉,線速度約為每秒29.783公裏,每年繞太陽壹周,約為365.25天。

這些是地球常識。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傳播原創版權,侵權和抄襲都是不道德的行為,請諒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