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格言 - 四川格言

四川格言

"深沖刷灘,低堰."“右來則畫心,彎來則切角。”這句刻在都江堰二王廟石壁上的名言是有道理的。

分析:

深沖刷灘,低堰;說到偷工減料,說對了就畫心。——《都江堰二郎廟城墻》

“深淘灘”是指把沈積在河底的泥沙挖得更深,避免內江的水太小而不能灌溉;“低堰”是指飛沙堰頂部不能建得太高,以免汛期泄洪不暢,危及成都平原。

李冰是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師、都江堰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聞名中外的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的岷江中遊。整個工程由引水堰、飛沙堰、寶瓶口三個主體工程組成。其規模之大、位置之適宜、布局之合理,兼具防洪、灌溉、航運三大功能,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見的奇跡。兩千多年來,它壹直在灌溉和排水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保證了當地的農業生產。

李冰的生平、家鄉、生卒年以及當時都江堰的建設情況,就不細說了。我只知道,在王五十壹年(公元前256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的守衛。李冰到達蜀縣後,親眼看到了當地災情的嚴重: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的岷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在冠縣附近,進入壹個馬平川,水勢巨大,經常決堤被淹;上遊攜帶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沈積在這裏,擡高河床,加重洪水;特別是在冠縣西南部,有壹座雷宇山,阻礙了河流向東流動。每到夏秋汛期,往往造成東旱西澇。他到任後不久,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在岷江沿岸進行了實地調查,了解了水情和地形,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為了使閩江的水向東流,在雷宇山開了壹個20米寬的口子,被稱為“寶口瓶”。分離的雷宇山的盡頭看起來像壹個大堆,被後人稱為“留堆”。此外,還采用了在河中央修建引水堰的方法,將河中的水制成兩股,迫使其中壹股流入瓶口。在修建引水堰的過程中,在河中央拋石失敗後,李冰找到了壹種新的方法,讓竹工編織壹個長三尺、寬兩尺的大竹籠,裏面填滿鵝卵石,然後壹個壹個沈入河底,最終戰勝湍急的河水,修建了引水大堤。大堤前端形似魚頭,故名“魚嘴”。它面向岷江上遊,將滔滔江水分為東西兩部分。西股叫外江,是閩江的正流。東部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幹渠,渠首是寶口,流經寶口,分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運河,形成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的千裏農田。礫石護堤建在引水堰的兩側。內江壹側的叫內菱形堤,外江壹側的叫外菱形堤,也叫“黃金堤”。引水堰建成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少有水旱災害。

後來,為了進壹步控制流入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導流堤尾部修建了平槽和分洪用的“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是用竹籠裏的鵝卵石築成的,堰頂處於合適的高度。內江水位過高時,洪水會通過平罐溢出飛沙堰,流入外河,保護內江灌區不受洪水侵襲。同時,由於水流越過飛沙堰流入外河的渦流效應,有效地沖走了瓶口前後的泥沙淤積。魚嘴裏有壹定比例的水。春耕時節,內江的水約占60%,外江的水約占40%。在洪水季節,當內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時,沙飛堰就會溢出內江。瓶口是內江控制水量的入口。為了控制內江的流量,李冰父子像石頭人壹樣站在河中央,作為觀察水位的標尺,要求水位“取之不盡,用之滿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