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壹個好老師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呢?
在《目標之路》壹書中,作者威廉·達蒙強調,家庭之外的成年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作用。最重要的角色之壹是老師。
古語有雲:“壹日為師,終身為父。”
由此可見,老師可能在壹個學生的壹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好老師很難找到。
學生能遇到壹個有先見之明的長輩,給他們壹個連父母都不能關心甚至反對的理解,是非常幸運的。
01
從小學到高中,每次家長選擇學校都會考慮兩個因素:壹是學校的學習氛圍,二是學校的師資力量。在很多人看來,好老師比好學校更重要。
在昨天的聯讀中,我們提到了文科教育會讓學生收獲更多。但是,文科教育有兩個前提,壹是以人文為中心,二是由敬業的教授帶領的小班教學。
教學無法量化或自動化,優秀的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必需品。
教育從來都不簡單。不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問題而存在,也不是為了灌輸大量知識而存在。“教育”的拉丁文意思是“靈感”。
老師工作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每壹個學生沈睡狀態中潛伏的能量。否則,教師怎麽能說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呢?
我們壹再強調學生應該在大學裏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但是,思考不是冥想,它需要壹個“引導者”的引導,而壹個好老師就是那個“引導者”。
以寫論文為例。寫論文要求學生知道如何分析別人的觀點並解釋自己的觀點。首先妳要接受相關的教育,然後開始寫觀點明確的論文。
在這個過程中,妳需要老師逐壹討論妳的邏輯模糊、結構錯誤、缺乏證明、反駁論點的機會、反對觀點的預見性。
老師可能會進壹步提問,建議妳從新的角度探索。這種“小而精”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
02
講課已經是壹種落後的教學方法了。因為真正的老師是在教學生,而不是上課。
大學的時候,校園裏有壹位敬愛的老師。他有多受歡迎?
在他的課上,學生們總是會擠滿整個階梯教室;在畢業典禮上,當他的錄像機放出來的時候,我們聽不清楚他說了什麽。
在他的課上,我們不用抄長筆記。他喜歡帶領我們探索和討論問題。
他會提出新的問題,促使我們進壹步解釋我們含糊的答案。
他會幫助害羞的學生找到內心的自信;他接受並鼓勵學生,但同時也引導和挑戰他們。
他挑戰學生的能力,關註他們的個人發展。他的課程不簡單,也不那麽容易得分,但他是我們心中的優秀教授。
然而,這樣的好老師在大學裏並不多見。
現在的大學,學生和老師壹對壹互動的機會太稀缺了,更別說和老師進行深度的思想碰撞了。
就像布朗大學的壹個學生給筆者的反饋,現在的大學導師提供的價值壹般都是表面的。他們只是告訴妳如何選課。
又是什麽原因導致大學教授對教學如此不用心?問題在於學術研究。
03
現在大學教授的主要工作不是教書,而是做學術研究。這種現象與高校的整體設計密不可分。
為了出名,學校需要學術研究來顯示自己的實力。所以高校的整體設計不是以教學為基礎的。越是名校,其設計越是偏離教學。
在這種情況下,教授只有在研究上取得進步才能得到認可。即使在頂尖大學,重視教學的教授不僅會被鄙視,還會被懷疑做學術研究,因為花在教學上的每壹分鐘都意味著犧牲學術研究時間。
漸漸地,教授圈子形成了壹個“潛規則”——要麽發表論文,要麽出局。
因此,教授不得不將時間分配給同事、博士生、參加現場會議或專業組織,以及向學術期刊投稿。他沒有時間照顧那些不能為他的學術研究做出貢獻的本科生。
當然,這並不是說學術研究不值得,但毫無疑問,過於註重研究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我們需要註意的是,優秀的學者不等於優秀的教師。
優秀的學者專攻某壹領域,他們分工細致,善於使用專業術語,對窗外的事物相當充耳不聞。
在課堂上,如果妳仍然保持學術風格,那麽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枯燥的。
但是壹個好的老師應該是能夠把生活帶進課堂,舉壹反三,幫助學生釋放思想。
正如評論家萊斯利·富爾德所說,“教師也是非領域專家。他不是在教授壹門課程,而是在分享他的人生。他能化腐朽為神奇。教學是壹門藝術。”
04
如果壹所大學忠於它的教育使命,那麽對教師隊伍的投資就不能掉以輕心。
解決教學質量問題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尊重教學,賦予教學更高的地位。
首先學校要有改變的意願,其次要有充足的資金。只有兩者齊頭並進,才能扭轉長期以來註重學術研究的發展模式。
學校需要做的是平等對待老師的教學和學術研究,讓老師多花點教學時間,少花點研究時間,有時間和精力去領導學生。
通過探索和討論,讓學生逐漸熟悉思維技巧,而不是花時間抄課件,記筆記。
教學不是灌輸自信,也不是娛樂節目;教學就是互動和鼓勵。而這種體驗只有在老師刻意引導的小班討論形式的環境下才能發生。
盲目選擇捷徑會造成現在的後果。畢竟,播下的種子會結出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