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呢?在《孟子》中,我讀到了壹股仁義之流。我們通常說孔孟之道,其實孔孟是不壹樣的。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不同。有什麽區別?孔子講“仁”,孟子講“義”。仁義有什麽區別?仁愛別人,仁是壹種愛,什麽是義,義是恥惡之心,恥是自己覺得羞恥;惡就是恨別人,所以仁是肯定的,義是否定的,義是批判的。所以在孟子這個地方,他充滿了憤怒,因為義要批判自己,讓自己感到羞恥,我做不道德的事感到羞恥;此外,他還批評了其他人。別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他也批評。所以,義需要壹種精神力量的支撐,而這種精神力量是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的。這個東西在孟子裏面叫做浩然之氣,所以孟子說:我善於培育我的浩然之氣。他有了崇高的精神之後,他就有了力量。如果他有精神,他就有力量。如果他有權力,他將是強大的。所以孟子咄咄逼人,粗暴無禮。讓我們讀讀《孟子》這本書。妳翻開第壹章《論梁王王輝》。妳在說什麽?他說孟子去見梁王,梁王說:“蘇,妳遠道而來,必有後福。老頭,妳大老遠跑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麽好處?孟子怎麽說“王,何苦為利?“只是仁義而已。”陛下,何不閉上嘴說說好處?講仁義,馬上還給他,然後沒完沒了地講為什麽講仁義,不講利益。所以孟子說話直截了當,孟子就是這樣的人。讀孟子和孔子的時候感覺不壹樣。讀《論語》如讀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讀完孟子,妳激動了。妳總是想站出來做點什麽。如果妳真的無事可做,和別人爭論也是可以的。和某人爭論是可以的。孟子很好辯。所以我讀孟子,讀的是壹股正氣,治天下。
先說墨子。孟子不喜歡墨子。孟子曰:“陽為我,無君,墨家為情,無父,無君無父,無父則禽獸也。”他稱墨子為禽獸。其實我們看到孟子和墨子有很多共同點。他們在哪裏?如果要比較的話,孟子見義勇為,墨子見義勇為,孟子喜歡直言不諱。我們剛剛舉了壹個例子。墨子自己做的。墨子救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說也叫魯班,因為魯班的地位太高了,所以不要用魯班這個名字。於是,為楚國造了壹種攻城器械,叫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聞訊後,十日十夜,壹部分從齊國出發,壹部分從魯國出發,趕到楚國的,要求停戰。墨子為什麽會在意這個?當然,墨子停止了戰爭。墨子先是說服了公伯和楚王,但似乎並不滿意。然後他就地練功,脫了衣服做墻,拿個板子當模擬,像這樣打宮伯。公伯用九法攻城,墨子用九法守城。最後,沒有辦法輸。墨子用盡方法之前,公伯說:我有壹個想法,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妳在做什麽,我就不說了;楚王說:告訴我,妳能做什麽?墨子說:輸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殺臣。如果妳殺了我,就沒有人能幫助宋了。但是我告訴妳,我的弟子已經有三百人帶著我的路和我的工具去守衛宋城了,就等著楚兵來送死。楚王不得不停止戰鬥。問題是墨子為什麽要多管閑事。有人說墨子出自宋代,因為墨子的起源有兩個版本,壹個是出自宋代,壹個是出自魯。但是根據這壹段,我們知道墨子當時不在宋朝。他不是在齊,就是在魯,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而且墨子救了宋朝之後,就離開楚國回國了。所以我讀了墨子,我讀到了壹種救助苦難的激情。在孔孟墨韓身上,我讀到了人生的態度。在老子、莊子、荀子身上,我讀到了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是什麽?先說老子。老子和韓非有共同點。我們有些哲學家把孫子、老子、韓非子放在壹起,認為孫子兵法從孫子到老子再到韓非子壹脈相承。在這個問題上,我傾向於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老子的哲學來源於軍事辯證法,《老子》這本書可以作為壹本兵書來讀,裏面包含了很多軍事戰術。但是,這個軍事辯證法在強調治國的《老子》這裏變成了政治辯證法。比如治理壹個大國,就像煮壹點新鮮的食物,從這個軍事辯證法變成了壹個哲學辯證法。最後,在我們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已經成為壹種生活辯證法。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讀老子主要是講人生的辯證法。那麽老子講的人生辯證法是什麽,即弱者能戰勝強者,柔者能戰勝剛者,無為而無不為?世界上最弱的東西是什麽?是水。最無敵的是什麽?靜止的水。水能克難,水能克力,水滴石穿,水滿溢。什麽都沒有了。誰能為水而戰?但是水是最弱的。實力總是強嗎?弱點永遠都是弱點嗎?不幸取決於幸福,幸福取決於不幸。壞事包含好事的因素,好事也包含壞事的前兆,所以妳成功了,不要沾沾自喜;妳處於弱勢,不要氣餒。弱點可能會變成優勢。壹個人要想成功,他的方式就是不爭論,不爭論。老子說:“因為無可爭辯,所以天下不能與之抗衡。”。這是老子的《人生辯證法》,對中國影響很大。中國的很多俗語和民間說法都是從老子的思想轉化而來的。比如早期的椽子先爛,搶到第壹只鳥。這是老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所以老子的思想也很有意思,就是可以用在不同的領域,得到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