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
2015年,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從52億公裏外發出信號,確認飛過冥王星,成為首個探測這顆遙遠行星的人類探測器。與此同時,旅行者1探測器正在接近太陽系的邊界。哈勃太空望遠鏡、阿波羅登月、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大爆炸、黑洞、平行宇宙等等。從古希臘哲學家仰望星空開始,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似乎從直覺到科學理論的形成,再到實際行動。雖然他們的認知極其有限,但不會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打開”表殼,只能站在外面“猜測”。
真的這麽不堪嗎?
打不開的表殼。
人類感知外界的渠道只有五種: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個通道獲取光波、空氣振動、化學分子等外界信息源,通過神經元傳遞到大腦,轉化為對明暗、顏色、聲音、味覺的感受。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大咖之所以感嘆“打不開的表殼”,其實是在感嘆人類感知系統的局限性。
所謂的感知限制,就像跑跳壹樣,人類的跑跳能力真的是有限的。視覺中的顏色而言,顏色只是可見光譜中不同波長的光波作用於視覺系統的感官轉換。人眼只能識別波長為400-700納米的光波(稱為可見光),被大腦反射為紅、橙、黃、綠、藍、藍、紫。這個範圍在宇宙光譜中非常小,波長大於或小於這個範圍的光波人眼是看不到的,比如紫外光、紅外光、X射線等...為什麽會有局限性?簡單來說,如果妳能以光速奔跑,跳到月球上,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對不起,地球那點能量不夠妳用。
好鋼用在刀刃上,個人利用那點可憐的局限生存。人類或動物之所以進化出辨色功能,只是為了在狩獵時遇到五顏六色的物體,讓妳感到毛骨悚然,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當然,如果妳沒有顏色辨別功能,妳是無法清晰快速的從整齊劃壹的樹林中分辨出壹個成熟的水果的。妳會盲目的爬上每壹棵樹,品嘗每壹種水果,吃飽了肚子也會筋疲力盡。對於其他性質極低、對生存影響不大的光波,人類自身是無法感知的。
壹般來說,我們認為肉比蔬菜更香。這是因為大腦對高能量食物的反應是香的,對低能量食物的反應是無嗅的甚至是臭的,這讓妳可以快速識別食物的能量水平並進行選擇,否則妳可能會嘗試別人排出的東西。所以嗅覺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用嗅覺去分辨銅和鐵的區別。
這些感知來自於個體生命漫長的進化過程,其目的是使個體生命能夠更有效地生存。他們的局限性在於,因為精力有限,給出了有利於生存的反應,而沒有給出與生存關系不大的反應。
我們站在行駛的汽車裏會有強烈的感覺,因為害怕摔倒,所以內耳的前庭器官會引導我們保持平衡。但我們站在這個高速旋轉、高速繞行的地球上,卻對此壹無所知,習以為常。所以,我們的感知只是為了生存而設定,而不是為了尋求真理。
我們的感知不僅不是為尋求真理而設定的,而且還會扭曲物質的真相,並在大腦中反應給我們理解。當光波投射到物體上時,物體會吸收和反射不同部位的光波。根據物體的特性和自身的原子結構,可能會反射綠光,但會吸收其他波長的光波。這時我們看到的綠色物體是被大腦扭曲的物體,而不是物體的本來面目。就像我和蝙蝠感知同壹棵樹,是我用眼睛相信的樹還是蝙蝠用超聲波感知的樹才是這棵樹的真相?誰將是裁判?聽到蝙蝠和我在爭論什麽是樹,蚯蚓在壹旁哈哈大笑。
感知宇宙沒有其他通道,只有五個通道是有限的,是主觀的(扭曲的),直接影響我們如何感知宇宙。難怪愛因斯坦喊“表殼打不開”。
猜測
科學家的猜想是把感知提升為理性的邏輯演算,從“1+1=2”和“兩點間最短直線距離”這種最簡單的邏輯開始,到托勒密的地心說(理論書叫做《數學十三卷》),哥白尼的日心說(天體運行的理論),再到牛頓力學(自然),千百年來,我們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所有這些成就在歷史長河中的某個時刻都是耀眼的,它們都有
今天,我們把托勒密的地心說當成了壹個歷史笑話。殊不知托勒密用數學模型建立了完整的地心說,有效地指導了歐洲1400年的農業文明。就連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路線都引用了托勒密的計算模型。這的確是當時最客觀、最現實、最自洽的宇宙學理論。在今天,推動了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牛頓經典力學,在今天的電子信息時代也是漏洞百出。以此類推,若幹年後,這部至今仍是教科書教學內容的經典,也變成了地心說壹樣不言自明的歷史笑話。
邏輯模型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發明了望遠鏡、顯微鏡和各種檢查儀器,科技的進步大大突破了感知的局限。隨著感知的擴展,對宇宙信息量的掌握大大提高,信息量提高,可以建立的邏輯模型也更加豐富。有了邏輯模型,我們就不會像祖先壹樣模仿有感知的鳥,嘗試做翅膀嘗試飛起來摔個半死。僅僅通過計算空氣的浮力,我們就可以將數百噸的飛行器送入空中甚至太空。
當信息量足夠大的時候,也許連宇宙飛船都是壹個歷史笑話。我們只用壹個計算模型就可以裸身瞬移。
探索,壹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