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勵志說說 - 求梁高僧傳文言文翻譯!詳情見下!說說大概意思也行!

求梁高僧傳文言文翻譯!詳情見下!說說大概意思也行!

原夫至道沖漠。……鴻風既扇。大化斯融。

以上,稱贊佛教是極高妙的道理

……自從佛法東漸之後,西域名僧,紛紛來到中土,或傳譯經典,或教授禪道;或借神通度人,或以法力濟世。

自漢至梁,歷時六代,近五百年。此漢地沙門,亦名僧輩出,代有其人。眾家記錄、敘述各異。沙門法濟所記,偏重於德行高逸之大德;沙門法安,只列誌節高尚之僧人;沙門僧寶,僅記述遊方僧眾;沙門法進,雖通撰論傳,但事跡缺略。此中諸記,互有繁簡,各有殊異。多只考錄其日常行事,都不曾作出梳理、歸納。

臨川康王劉義慶《宣驗記》及《幽明錄》、太原王琰《冥祥記》、彭城劉悛《益部寺記》、沙門曇宗《京師寺記》、太原王延秀《感應傳》、朱君臺《征應傳》、陶淵明《搜神錄》等,都旁列諸僧,敘其事跡、風貌,但都是作為附錄,語焉不詳,多所缺略。

齊竟陵文宣王《三寶記傳》,或稱之為《佛史》,或號之曰《僧錄》,因為佛、法、僧三寶壹並敘述,故混雜不堪,很難尋求;瑯琊王巾所撰《僧史》 ,似乎著意於概括、統貫,但文體未足;沙門僧祐所撰《出三藏記集》,只載有三十多位僧人,缺略者甚多;郗超之《東山僧傳》,張孝季之《廬山僧傳》,陸明霞《沙門傳》等等,都各列壹方之僧侶,又非貫通古今,且多僅舉壹、二善行,不及其余。

直到今日,雖也偶有繼作僧傳之人,但或者偏重於贊頌、褒獎,多有抑揚之意;或者在敘事之中,空引冗辭贅語,並無實理可稱;或者因嫌繁瑣蕪雜,刪除其行事活動,因之事跡多所遺略……

我曾在平日余暇,閱覽各種典籍,搜集、檢錄凡數十余家,以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各朝資料,地理雜記孤文片記,並且多方諮詢故老,廣泛訪問先達,加以整理、校勘,取同存異,始自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 ,終於梁天監十八年(公元五壹九年),凡四百五十三載,***收錄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余人。按其德業,開為十類:壹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

佛法之東漸中土,首推傳譯經典之功。這些傳譯經典之高僧,或跨越沙漠、天險,或千裏飄洋過海,為了弘揚佛法,身命在所不惜。中土佛法之傳布,多依賴此等高僧傳揚之力,其德可敬可崇,故譯經壹類,列之篇首;至於闡析義理,則使佛道弘揚四方,眾人受益;神通變化,則能除暴安良;靜心習禪,則功德深隆;弘揚、贊頌戒律,則禁行清潔;忘形捐軀,則能培植慈悲喜舍之心;歌誦經典,則幽顯同慶;興福行善,則使佛教得以弘揚、傳布。

凡此八科,各以不同之形式,傳揚佛法,普行軟化,其德皆在導人入於聖道,其功則能凈人之身、口、意三業,所以為群經所稱頌,眾聖所褒揚。至於討核源流,商搉取舍,都列於贊論之中,附於文後。而論之內容,雖各有小異,而體式大致相同:即始標大意,猶如前序;末辯時人,如同後跋。若穿插其中,嫌其繁雜,故列於壹科之末,通稱為論。

至於轉讀、唱導,產生的時間不長,但應機悟俗,自有其獨特之功,故齊、宋雜記,全都羅列壹些出類拔萃之人。本書之所輯錄者,亦多是壹些影響較大的,對於那些只有壹分通感者,則列之於傳末;至於神仙方術之流,則不是本書所收錄的對象。

本書所敘述的內容,原均散見眾雜記之中,筆者所做的,只是加以取舍、刪削,收集壹處,所以可說是述而無作。為使人們可於壹書之內,遍覽眾記之精要,所以凡是眾記中繁辭虛贊,以及德行不堪入錄者,壹概省略。因此,雖是總述六代之賢達、高僧,總***才有十三卷,加上序、錄等,合為十四軸,稱為《高僧傳》。以往昕撰述的此類書,多稱名僧。然而,名者,本是事實之賓詞。若德行潛隱,則高而不名;反之,若德行平平而名揚壹時,則雖著名但並非高僧。著名而德行平平,本來就不足入傳;高僧而默默無名,則是本傳所收錄之對象。所以,本《高僧傳》棄其「名」字,而代之以「高」字。因是草創,其問或多有遺漏。現此十四卷,尤其是論贊,意以為定,疏漏難免,讀者詳覽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