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雖然就具有圓融隨和的性格,但也與壹般男孩子壹樣,喜歡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有壹天,在壹本書裏看到壹句話「結緣總比結怨好」,深深打動我頑強的心扉,回憶過去我經常因為執著、好鬥而結下許多怨尤,想想實在沒有必要。從此以後,我將「結緣總比結怨好」奉為圭臬,果然為我壹生帶來許多方便。
「物以類聚」是眾生的習性之壹,在我初出家的僧團裏,也難免有此情況,有些人以地域結合,有些人以師承聚集,有些人以性格交友,有些人以興趣相知。如果覺醒能力欠缺,往往陷入黨同伐異而不自知。我向來喜歡融和無爭,所以保持中立態度,從未加入任何壹方,或許正因為如此,也為自己引來壹些困擾。
四十年前,初到宜蘭弘法時,林松年居士剛從基督教轉信佛教。他護持佛法不落人後,而且做事能幹,頭腦聰明,唯性格剛烈,所以得罪不少信徒。信徒紛紛來向我投訴,甚至由於他護教太過熱心,偶爾壹些言辭對佛教造成傷害,也使我叠遭怨言。他對我雖禮敬三分,但究竟習氣難改,有時說起話來,仍是壹副咄咄逼人的模樣。盡管如此,想到人要結緣,不要結怨,所以我對他更加友好。後來成立「宜蘭念佛會」時,還選派他擔任總幹事。壹向處處挑剔的他,在工作上竟能十分配合,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其實,這就是結緣不結怨的結果啊!
壹九五五年,我協助完成高雄佛教堂的建設,原先那壹帶的信徒像宋仁心、陳明等人,最初是由於接觸附佛外道普明燈居士的因緣而信仰佛教,對於佛法真理了解淺薄,只知倡導自性三寶,不知禮敬常住三寶,尤其每次壹到我說法的時候,他們總是群集在講堂外面,或奏樂擾亂、或聚眾座談,壹副倨慢傲然,不肯合作的樣子,我照樣在臺上講經說法,平常也依舊禮遇他們。久而久之,這批人終於被我感化,不僅對我竭誠擁護,而且重新皈依三寶座下,成為正信佛子。類似的經歷使我深深感到:平日待人處事如果不將別人的短處視為缺失,而抱持「結緣,不結怨」的態度,容他、耐他、化他、度他,待時機成熟時,壹定可以獲得對方的尊重。
我生性不喜歡因為壹點小事和別人成為冤家,甚至在經濟拮據時,對於財務處理,也是寧願自己吃虧,盡量避免紛爭。像宜蘭雷音寺大門前的壹棟民房,時價三萬元,屋主提出以十萬元作為讓售代價,壹個禮拜以後,待我們籌好款項時,他卻索價二十萬元,再隔幾個月,他又提高到四十萬元……價碼持續提升,徒眾得知,無不憤怒切齒,但我最後還是滿其所願,多年後以四千萬元成交。目前我們將寺內土地整體規劃,加建十八層大樓以為佛光大學的城區分部,預見日後將發揮文教功能,帶動當地文化建設,雖說多花了點錢,佛祖還是獲得最後的勝利,因此結緣總比結怨要好。
數十年來,臺灣小型書報雜誌社及其他各界人士以種種名目前來募款時,我固然多少都給予壹點補助;對於大陸的寺院道場,無論是化緣建設經費,或是募取獎助學金,無論是需求慈善基金,或是索贈汽車、電視,我也都隨份、隨力地幫忙。雖然經常阮囊羞澀,不勝應付,但想到能夠借此機會與大眾結緣,還是心存感謝,因為結緣總比結怨好。
多年來,我自以為很慈悲行善,但有壹天當弟子將建寺功德名錄拿給我看時,見其他寺院同道如菩妙、開證、印海、浩霖、靈根等法師動輒捐獻數十萬、上百萬,才感到別人結緣的心胸比自己更為可貴,慚愧之余,唯有勉勵自己更加盡力廣結善緣。
壹九八八年,美國西來寺落成時,召開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議,洛杉磯華人的基督教會天天在寺外舉牌遊-行,抗議吶喊,引起當地居民反感,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本著宗教的慈悲,請信徒端熱茶給他們解渴驅寒。壹位從公家機關退休的美籍老太太自建寺伊始,便每日以望遠鏡觀測西來寺,寫給縣 *** 的密告黑函達數百封之多,我們不斷嘗試與其溝通,起初她相應不理,有感於我們的誠意,去年她終於出面和我們協談。每屆春節期間,西來寺均舉辦敦親睦鄰餐會,懇請附近居民同來聯誼,那些向來持反對意見的人也都應邀在列。或許由於我們「結緣」的誠意,成立九年以來,西來寺不但未被惡勢力擊倒,反而目睹越來越多的基督教朋友、各國人士前來參訪。這不正是結緣總比結怨好的明證嗎?
「感謝主,他的大能給我們在這裏施予博愛,給予需要的人。」當壹些不知情的信徒參觀「仁愛之家」,看到院門的牌匾上寫著這樣的文字時,不免驚怪:「師父!怎麽會這樣呢?‘仁愛之家’不是佛光山辦的嗎?」其實「仁愛之家」原名「蘭陽救濟院」,乃基督徒董鴻烈先生於壹九六三年創立,但兩年後因財務困難,由當時的宜蘭縣縣官從中斡旋,交由我來管理。當初接辦時,許多信徒建議拆除這塊牌匾,我不僅斷然拒絕,而且向大家宣布:「基督教肯將救濟院交給我們接管,我們怎麽可以如此回報?我們不但應該善理院務,更要好好保護這塊牌匾,因為歷史的軌跡是不容更改的。」後來依融、紹覺從佛學院畢業之後,自動發心前來服務,在院內增設佛堂,雖然如此,我們對於各種信仰的無依老人均壹視同仁、收容照顧,讓崇尚耶穌基督的,向耶穌基督禱告;讓皈依佛陀座下的,向我佛如來禮拜。三十余年來,院中的老人們相處融洽,安然無事,是我心中最大的欣慰。
早期自願到佛光山工作的人很多,我壹向來者不拒,但部分的人因為不能與別人相應,造成壹些糾紛,使得事務難以進行,讓主管不得不將之遣離。我每次聽說此事,即自願親自出面和對方溝通,由於我好言安慰,真心勸告,最後這些人都是歡喜而去,甚至壹些已經積為怨懟的事情,結果也都化解為善緣。他們離開以後,不但與佛光山保持聯系,而且還經常回來擔任義工。可見結緣能化怨懟為助緣,是人生最美好的經驗。
多年前,洛杉磯壹位作家每次在報章雜誌上發表作品,只要提及佛教或西來寺,總是挖苦幾句,不少信徒向我反映,表示憤怒。我聞言不語。壹天,我邀當地作家協會至西來寺「素齋談禪」,他也應邀在座,我壹句責怪的話都沒有,臉上也沒有慍色,有的只是贊嘆與尊重。從此以後,他的大作裏再也沒有出現批評佛門的言辭。
中部某報社記者也是經常惡意傷害佛教,當我知道以後,通過別人,邀約他來山壹遊,讓他了解佛教對社會的貢獻,不久,他的文章有了壹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結怨,都是誤會所引起,如果能夠多壹點溝通交流,或者有壹方肯主動結緣,沒有什麽解不開的冤業。
多少年來,拙作《釋迦牟尼佛傳》與《玉琳國師》壹再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電臺、電視及電影銀幕,但都因為劇情被改得不如法,而使我頻遭責難,也曾三番兩次想向演藝公司抗議,但自忖壹旦如此,以後誰還有心做佛教的節目呢?況且既然已經結緣在先,又何必結怨於後?種種考慮之後,我打消前念,如今,勾峰先生編導的連續劇《再世情緣》改編自《玉琳國師》,不但佳評如潮,而且其中因果觀念的傳播更有助於人心的凈化。後來許多導演、編劇紛紛來問我有關開拍佛教影片的事情,我常想:當初如果據理抗議,讓佛教與演藝界結怨,恐怕今天又是另外壹番情景了。
許多人見我人緣很好,都說我是上壹輩子修來的。其實,我曾經遇到過不少公務人員在辦事的時候,不肯給人方便,總以磨人為樂,損人為快。盡管如此,當他們需要佛門的協助時,我仍給予幫忙,從此結下好緣,無形中也讓他們對於佛教以結緣、服務代替官僚、結怨的理念有了更深壹層的認知。
我在世界雲遊弘法,發現各地的僑團甚多,有的以同鄉組合,有的以宗親結社,有的以職業類聚,有的以性別集會,但彼此之間大多貌合神離,多少年來互不往來,甚至黨同伐異,視如水火。但是自從他們參加佛光會以後,都能在同壹個信仰之下賡續友誼,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紛紛來問我是何原因。其實,這不是我個人有什麽魅力,而是因為佛光會本身實踐佛教結緣不結怨的精神,奉行「平等***尊,和平***榮」的理念有以致之。
結緣能助成善業,能化解惡因,比結怨要好,乃古有明訓之事,像三迦葉兄弟原是拜火外道,陷害佛陀未果,反被其慈悲精神感召,率領壹千門下投皈三寶座下,使佛教在初傳世間時就擁有強大的聲勢;呂洞賓原本誌在長生不老,在拜訪黃龍禪師時,因為對於「莫做守屍鬼」的勸言不甚明白,在惱羞成怒之下,抽出劍來,欲殺之為快。結果不但不能傷彼,反被其智慧之語點醒。從此不僅勸人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更以斷除貪、嗔、癡取代劍術之學習,使得北宋道教教理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佛門也多添壹位護法神仙。齊桓公於即位後,不記管仲昔日射殺之過,舉其為宰相,掌理國政,成為春秋時代第壹位霸主。唐太宗在登基之後,盡棄敵對前嫌,任用魏徵、王珪為大臣,輔弼朝綱,乃有貞觀之治大放異彩……凡此不都是因為「結緣」所成就的美事嗎?
反觀佛世時,琉璃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因被釋族譏為「婢子」,乃心懷怨恨。即位之後,立即進軍迦毗羅衛國,盡滅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佛陀雖阻道三次企圖止戰,但終因夙業無法挽回,只有回到精舍,黯然神傷,後來琉璃王也死於非命,受地獄苦報。項羽雖有雄才大略,但自矜征伐之勇,氣度狹隘,進入關中之後,坑殺降卒,焚燒秦宮,奸淫擄掠,而後又中了陳平的反間之計,誤以為謀臣們皆與漢王劉邦通好,心生怨怒,百般冷淡,自以為是,結果眾叛親離,盡失人心,最後在烏江敗亡自刎,這壹連串的歷史悲劇,不都是「結怨」造成的嗎?
經雲:「不可以怨止怨,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誠乃不虛之言。當今的社會充滿暴戾氣氛,其實,夫妻不和是兒女的不幸,兄弟鬩墻是父母的傷痛,員工相爭是企業的損失,人民鬥亂是國家的悲哀。「結怨」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大家何不以「結緣」的胸襟來莊嚴我們的世界,美化我們的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