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錯題:
題 目:汽車長7( ) 長江長6400多( )
杭州灣跨海大橋36( )
學生錯解:汽車長7(分米) 長江長6400多(米)
杭州灣跨海大橋36(米)
◆原因分析:
1.教師註重讓學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的表象,卻少練習估測,如出示壹個長度,讓學生估壹估,有多長。或者給出壹個長度,讓學生比劃。
2.學生懶得用建立的長度概念來作出準確的判斷,只是隨心所欲地寫了個單位。
3.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如杭州灣跨海大橋到底有多長,很多人沒有去過。而家門口的橋確實只有幾十米長,連超過百米的橋也沒有,也難怪。如長江的長度,看到6400多,已經是壹個相當大的壹個數字,以為用米已經夠長了,用上千米,他們覺得不可思議。他們做這題只是憑空想象而已。
◆教學建議:
1.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對長度單位的建立要重理解,不能死記硬背。對長度的認識應通過實際測量、動手操作引出,向學生滲透分米,千米等也是從實踐中產生的,要強化這些長度單位。
2.平時要多培養學生的目測能力。不僅是1分米,也可以讓學生比劃3分米有多長,桌子長大約有幾分米。從家到哪兒有1千米、5千米等。在教學中通過估壹估、量壹量、想壹想、議壹議、說壹說、做壹做,讓學生建立起這些長度單位的表象,進而發展空間感。可以在活動中設置“走壹走”、“跑壹跑”、“看壹看”、“議壹議”等活動體驗“1千米”,讓學生在充分感知“1千米有多長”的基礎上建立“千米”的概念。
3.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幫助學生感知千米。對於千米的感知,應將實際感知與發揮學生的估測能力相結合。比如有些學生雖然到操場上走了壹圈,然後以此想象5圈的長度,或是從家到某個地方大約1500步是1千米,但對1千米有多遠還是不太清楚,很難估測。在形成千米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從學校門口走到哪裏大約是1千米(教師必須事先騎車去測過,而且答案應該是多樣的,學生平時確實都走過的有感知),在初步建立1千米長度的基礎上再讓學生估測從學校到哪裏大約是2千米?從學校到自己家要走多少千米?(教師隨機進行評價)讓學生感知幾千米的長度。1千米步行大約要走15分鐘,那麽2千米呢?1小時大約可以走多長,大概可以從哪走到哪?汽車1小時大約可以開80千米,那麽800千米要開多久呢?
讓學生談談生活中的坐車經歷,如從哪裏到哪裏,大約要坐多久?通過和實踐結合,感知長度。從中感知大數值大單位所對應的實際路程。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熟悉的長度,便於參照。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啟發、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幾千米的長度,把千米與學生常態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經歷壹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生成過程。教給學生在遇到不熟悉的情況時,可以采用推理、比較、排除等方法解決。